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暴雨冲垮商场天花板?有了这项技术,商场能够“自救”

图片
7月8日,上海一商场天花板被暴雨冲塌掉落。在极端天气面前,如何给楼宇赋予“自救”的智慧?2021世界智能大会给出答案:通过智能传感技术,楼宇可以像人体一样感知外界变化并自动做出反馈;甚至,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建筑乃至城市的“数字克隆”,在虚拟世界提前演练,让城市治理更加有效。
城市感知更迅速
如果建筑物能监测温度、感知天气变化并及时应对,那么“暴雨冲垮天花板”这一突发事件就可避免——人工智能恰恰为建筑提供了“能看”“能听”的可能。
在本届大会的“新一代智能传感器与边缘智能论坛”上,不少科技企业从传感器出发,聚焦城市感知。
泰科电子传感器事业部负责人李广鹏表示,就像人有听觉视觉、触感痛感,智能传感技术可以让城市拥有自己的“感觉中枢”,在城市治理中大有可为。他分享了一个案例:高楼火灾中,燃烧物产生的毒气是阻碍逃生的重要因素,现有的楼宇消防系统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但如果楼宇新风系统搭载了智能传感技术,实时感知楼宇空间气压变化,并通过送风制造气压差,那就能在火灾中营造出一个安全的逃生通道。这虽是想象,但通过安装传感器和对应技术的调试,正逐步落地。
甚至,利用传感器,城市本身就能先行一步,对特殊事件预判预防。
赛伯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敏介绍了基于传感器的“数字孪生”技术:在不改变原物理空间前提下,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能克隆出一个虚拟数字世界,从而提前对特殊场景进行演练。这一技术已经在工业制造领域应用,“数字孪生工厂”纷纷落地。按照技术进展,未来城市的楼宇、管道、园区等都能实现智能传感,最终构建起一座“数字孪生城市”。提前在“数字孪生城市”中模拟各种突发场景,可大大提升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算法进步让智慧城市“看得更清”,治理效率大大提升。
图片
前不久,“董明珠宁波乱穿马路”的消息颇受关注,最后发现是当地交警抓拍系统误将公交车上带有董明珠形象的广告认作董明珠本人。其实,这个问题只要通过算法升级就能解决。比如,被本届大会评为“镇馆之宝”的阿里云震旦异构计算加速平台就有“不乱拍”的能力。该平台已大规模应用于路口检测、以图搜图等场景。据测算,应用震旦加速平台的新一代路侧智能控制终端,其交通参数检测准确率可达99%,路口通行效率优化提升20%以上。
立体“克隆”让城市大脑更灵敏
当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时,人们一定想不到,一座城市也能“克隆”,而且能有那么大的价值。
本届大会题为“时空AI赋能未来城市智能化”的分论坛提出,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整个物理世界正变成由数据驱动的数字世界,时间和空间标签越来越重要。以时空网为基础的时空智能和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将城市物理世界映射成双向映射、动态交融和实时连接的数字孪生城市。
通俗地说,这是一座立体的数字城市,“看得见”“听得清”,而且时间、空间等三维坐标一个不落。以参会企业千寻位置展示的全球首个时空智能操作系统“昆仑镜”为例,这是首个支持城市级大规模时空感知、计算和协同的操作系统,已在浙江、安徽、重庆等多个城市发挥作用。
图片
在浙江德清,交通公路部门采用“昆仑镜”的安全监测解决方案,设计了一个桥梁“心电图”监测系统,监测位于德清咽喉要道的乾元大桥,为科学养护提供参考,保障过往车辆及行人安全。在遂昌,当地的桥梁、大坝、市政等各类基础设施都被“昆仑镜”赋能,拥有高精度实时定位、高清晰动态地图、高准确时间同步能力。这样,即便是错综复杂的山水环境都能被精准感知、智能监测,提升城市整体治理水平。
还有企业为城市治理带来了“区域空间治理一张图”,旨在赋能各级政府综合治理能力。在大会展厅内,一张3D地图红黄绿三色纵横分布,颜色不时变化。开发者每日互动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地图能将区域内人流量热力值精确投射到每条道路上,实现人流量实时监测。时间、空间、场景、人数等多维数据对城市治理意义重大。举例来说,小到景区中人流疏导,大到智慧交通、城市规划,整座城市的管理决策都能“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