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中介:付费实习和科研,我看不下去了

买来的名企名校经历,不但由于内容过泛而无法对简历加分,甚至有可能拖后腿。

“我不是建议大家不要去实习或是做科研,只是希望大家在面对这些付费项目时,能更谨慎。买来的名企名校经历,不但由于内容过泛而无法对简历加分,甚至有可能拖后腿。我一名学生的本科老师说,如果你将来想走学术路线,有一天成名了,这个就是你学术中的污点。”

文 / 本刊记者 孙凌宇 实习记者 张紫微

封面插图 / 卢俊杰

暑假到了,对于准备在9月开始申请出国留学的学生们而言,剩下的这几个月想必要为打磨简历做最后的冲锋,难以放松。近几年,花钱买经历、美化简历逐渐流行,极少有业内人士愿意站出来,戳破这个美梦,告诉大家“这几乎没什么用”。多数留学机构会“亲切地”建议:“如果你想往前冲,申请排名前30,甚至前20的学校,你的简历上就一定得比较好看。”

变好看的方法很简单,购买一份或多份实习以及科研经历。面对好几万一份的均价,多数学生难免犹豫,此时熟练的留学中介三言两语便能攻破他们的防线。启德教育一名留学中介以一个大三才决定要出国的学生为例,在她的协助下,这名学生已然完成了两段科研(含论文发表)和一段实习,后续还要加一段实习。“如果两人学校段位差不多,标准化考试成绩也差不多,你是录取老师,你觉得谁更OK?”此前听到这套说辞的学生,大多回一句,“我明白了。”

达成共识后,有人反应过来,如果实习经历如此不可或缺,那自己去找一段不就行了吗?对方见招拆招,“现在就算你靠爸爸妈妈或者自己找一个线下三个月的实习,进去前一个月顶多就是跑腿复印一下东西,人家搭不搭理你都还另说。”但付费实习,这名中介调整眼神,几乎是一字一句坚定地说,会比通过正常渠道招进去的学生“更轻松地干更核心的工作”。

▲含金量不高的付费实习经历很难对申请起到作用,有一些岗位真的是title非常响亮,工作内容就是查查资料,做做PPT 图/视觉中国

具体做什么,不论学生如何追问,得到的答复都语焉不详,中介概括性地表示“大部分都是远程让你处理一些东西,然后写报告过去”;再迅速转移讨论焦点,告诉你不管是哪个岗位,机构方都会提供前期培训和实习结束后的辅导,让你了解工作内容及流程,足以应对简历和面试的要求;最后以进为退,“要是你有时间可以进行一个真实的实际的实习,超过半年的更好,但是那种的话你赶今年申请留学就来不及了,得往后延一年。”

就在学生衡量到底要不要承担延期代价的时候,对方乘胜追击,透露前不久来了三个摩根士丹利的实习岗位,“全公司抢,一下就没了”,意思是好的付费实习机会可不等人。终于,学生动摇了,试探性地问,不管什么样的公司都包进吗?“都能去,雅思6.5以上的学生其实都是ok的,如果是国内企业就更好说了,可能会看一下成绩单,再由我们的老师受委托直接跟你面试,肯定是说让你过对吧?你掏钱了还不让你过?95%的学生都是OK的。”

待来者基本上钩,就可以适当放缓节奏,谈谈过往,拉拉家常。这名留学中介聊到此处,语气放松了不少,讲起自己入行11年,早期都是靠个人资源帮学生找实习,而且那时要是申请本科,学生们都是高三才过来找咨询,硕士的话则等到大四。“后来我们总是跟家长说,你要早准备,经过几年过渡之后,2015年、2016年情况开始发生转变,到现在要这种实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她接着又感慨起现在的“内卷”:几位哈佛、耶鲁硕士毕业的学生嫌自己学历低,又来找她申博;北京海淀的一位妈妈前不久来替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咨询申请美国本科的事情……她苦笑着说,自己的小孩五岁就快近视,“不敢再鸡娃了。”

几分钟后,她收回笑容,恢复利落冷静的语气,扯回正题,总结陈词般地说,通过她申请留学的学生几乎都加了项目,其中大部分学生优先选择科研,“因为他们凭父母或自己的资源貌似不太好找到科研项目,建议先把科研补一段”。这名中介所说的科研,主要指社会、传播等学科的课题研究,由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教授远程授课,小组之间负责讨论,一般七周后由科研机构的助教协助写论文,发表在期刊上。在国外期刊发论文,加上知名教授的推荐信,是吸引学生报名科研项目的最主要原因,“先有个文章在手里攥着,剩下的都好说。”

“不是项目含金量低,而是你不够努力?”

按照上面这位中介的说法,此番消费行为完全是共赢,高校教授或企业员工获得一笔相应的额外报酬;学生们虽然花了一部分费用,但能拥有一段“非常好的经历”。事实上,许多亲历过的学生都会自我说服——确实很难获得这种机会,但不可否认,“无论如何还是非常贵。”真正让他们意难平的是,购买这些听上去高端大气的项目之后,往往所获不多,除了用力凑出几条耀眼的朋友圈之外,还有太多感受无法言说。

早在2017年,曾有人花一万多元获得某电视台的观众执行导演实习岗位,为了一份盖着公章的实习证明,她和其余五六位通过同样方式进来的实习生一起,每天上班到凌晨,收获了大量站着围观节目录制的体验,导演需要观众笑,就帮忙招呼观众笑,“最锻炼人的”是,遇上歌手、演员彩排时间晚,观众在外面不让进,就要安抚他们不要闹。

有一名学生在2021年年初的寒假购买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其中一家的远程实习,回忆称每周导师会给她布置一个任务,“有时是做PPT和表格,有时是其他的任务。”这份为时两个月、价值28000元的远程实习,最终在她简历上的体现是,“初步了解咨询领域,在此期间对Excel公式掌握熟练,尝试并稍微掌握一点PPT制作技巧;质疑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学会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对银行的业务规划初步了解。”

一名经济专业的学生报了由剑桥大学教授主讲的《存续与颠覆:社会与文化学说研究》,为期七周,每周有一节教授正课、一节辅导课(由该专业出身的两位中国学生解读教授讲了什么,以及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还有一节由教授的助教用英文评讲作业、答疑。全班二十多个人,社会学出身的不多,1/5学新闻,1/5是在国外留学的高中生。上课之前,他找来一些社会学专业的本科教材预习,对比之下,觉得这门科研课程“对没学过社会学的学生来说会给人启发,但对于真正社会学出身的,不会有太大收获”。课程结束后的推荐信让他更为失望,“没想到推荐信的质量这么差”,最终也没有在申请学校时派上用场。

▲数据来源:全球化智库《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2018-2019学年全球八大留学目的地国接受高等教育国际学生人数,镝数聚

“花钱买经历要去辩证看待,没有那么多钱,就花几千块买文书服务,如果有能力、认为值得,有些一线城市的美国本科申请要20万元,包含很多奖项、专利,包你申到常春藤大学。不管什么选择,前提都要看自己的购买力,并且脑子要够清醒,不是被教唆,而是自己想要去争取。至于最后起到的作用是值一块钱还是无价,完全看自己努不努力。”说这话的是20出头的Anna。大一开始,她便积极参与各类“自我增值”的活动,花钱报口译班、去香港交流、去国际组织实习,购置耳饰、项链和三千多元一场的晚宴入场券,迄今报过科研,拥有摩根士丹利的远程实习经历, 还是一家金融公司的合伙人。

丰富的社会资历,加上创业身份,让她呈现出有别于同龄人的视角。在她看来,需要花钱的事情很多,花5万元买保证在SCI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这跟旁人学烘焙、考潜水证没有任何区别。买来的学术项目可能本身含金量没那么高,自己不一定听得懂,也不一定用得上。可重要的并不是这几节网课,而是在此期间遇到的人和事,以及自己从中挖掘到的东西,况且,“跟牛津大学的教授做过科研、项目”,有呈现科研成果的论文,“这是一辈子都可以拿来吹的事情。”她把这些投入视作“通过努力变成教育资源的弥补”,会心疼、纠结,但从来没有后悔。因此,听到有人花完8万块钱觉得不值时,她会说,不要骂老师,每个人看法不一样。

2020年9月,Anna在母校给新生演讲时,一个刚入学的学妹说家长已经在规划出国的事情,问她自己要不要报科研项目。她的回答是,这个事情因人而异,“如果你是怼一下跳一下的那种人,可能会把握不住这样的经历。”

上个月,Anna又报了一个教育领域的科研项目。她想得很清楚,不能像在国外读本科的那些学生一样,“混一混网课,水一水论文”,而是要多跟教授直接沟通,同时不能问太弱智的问题。教授讲一次课两个小时,Anna会边听边做笔记,课后再花好几个小时研究课堂回放视频,并将自己的学习笔记发给教授看,向对方表达希望课程结束后能给“很强的”推荐信的想法,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写上“×× is a good student”。“我很有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他的认可,如果教授记住我,可能还会带我参加别的项目,不断刷存在感。”

第一节课自我介绍,她留意到,有的人说完,教授只会回一句“thank you”,她说完之后,教授则表示很好奇:你在这个年龄怎么办公司,如何经济独立。她和教授之间的对话时长在全班排第二,聊得最久的是一位已毕业、工作多年的北大姐姐,“他们聊的过程我也在学习,记他们聊的东西,但你会看到zoom屏幕上有一张很漂亮的脸眼神涣散,露出傻笑,那位同学肯定在玩手机。”

购买这些中介科研课程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最小和最年长的年龄相差将近20岁。前几天,由于课程PPT涉及版权,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需要经牛津教授同意才能发上群,立马有人质问,“exm(excuse me)?给了钱PPT都不发?又不商用!”Anna看到这样的回复,内心会觉得很没有礼貌,同时纳闷“为什么跟高二的学生一起上课?他们连基础的事情都不懂”。她记得当初报这个项目的时候,中介说参与的人都很优秀,名校出身,经历丰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稍微吐槽后,她立马补充,“不过你已经进来了,不能说这不好那不好,就好比进一个公司打工,不能跟上司各种抱怨,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进来了”的人很少会自己跳出来亲手揭穿这份光鲜,卖方更不可能有钱不赚。在这个怪圈中,东北人徐婉是个例外,她在广州生活多年,2016年进入一家只有十几个员工的小型留学咨询机构。眼看着同行们为了赚取提成而夸大付费项目的效果,而学生们难以抵挡名校、名企诱惑,越来越疯狂地交钱中套,她实在坐不住了。6月,她在公司每年举办的分享会上围绕暑假实习、科研等开展讲座,当晚,除开内部“撑场面的”的自己人,只有二十多个真实用户在线上收听,即便如此,她依然一分钟没停地讲了一个小时,“就是想劝退这些买实习、买科研的人,希望他们能够更谨慎些。”

并不是所有的留学中介都愿意引学生入套。也有一些机构和人,如徐婉一样,尝试劝学生们不要盲目购买付费实习和科研项目、减少美化简历的现象,让留学申请回归公平、有序。

以下是留学中介徐婉的口述:

疫情后远程实习火热

有个做了十几年留学中介的同事说,大概2015、2016年就出现付费实习了,但当时还很少人选择。去年春节期间,由于疫情暴发,计划留学的学生本来想趁假期实习,但是都出不去,于是online(线上)的远程实习(Part-Time Assistant,简称PTA)开始大火。没多久,那位同事有个比较有钱的客户就买了好几份PTA,最后却发现,自己的很多工作都不是公司的业务,有时候提交的工作也没有反馈。

那是2020年二三月,付费实习刚起头,很多同学陆陆续续做完实习后发现一些奇怪的地方,比如开实习证明畏畏缩缩,随便拿张A4纸,也不盖章;推荐信都是大段冗长的夸奖,感觉换成其他同学的名字也成立。

通过这种付费模式,可供选择的实习公司包括各行业的顶尖企业,以及各大券商等,每个实习项目费用两到五万元不等。学生们为了申请上更好的学校,都想把自己包装得更厉害,一些机构慢慢发现商机,愈演愈烈,到了2021年尤为夸张。

我今年收到不少咨询,都是对去年录取不满意的,10个学生里8个都购买了实习机会。有一个比较夸张的客户,找了留学界一家非常大的老牌机构,花了两万元申请留学澳洲,一般这种就几千元,很多机构还免费,因为没有什么成本。让我特别惊讶的是,那家机构让这名客户买了一个在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实习机会,但他申请的那几所学校和项目根本不需要这个,直接交成绩单等学术材料就可以了,就是说这份实习经历连体现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因为疫情,这位同学打算暂时搁置去澳洲入学,想申请香港等地区,开始重新寻找留学中介,查询信息时,越查越发现不对劲,后来也向我咨询了这个事情。

▲2019年7月27日,北京,培训机构组织的海外留学讲座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学生 图/视觉中国

看到大家不管申请什么地区,什么专业,都不假思索地交钱,我实在是看不过去。虽然实习对于留学申请非常必要,但并不是每个实习的内容都适合你要申请的专业,而且通过这种(付费)方式找的实习不一定比自己找的对留学更有帮助,有些实习只是公司title(头衔)响亮,但是工作内容非常浅显,并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专业掌握程度。大家都是为了要申请到好学校,如果对录取没什么影响的话,真的没有必要花这个钱。不要只盯着“花几万进梦寐已久公司”的诱惑,糖衣外表下也有许多隐藏的危害。

但很少有学生会相信这个事实,因为所有人都在做,似乎谁不买实习、不做科研,就录不上,心里就会犯嘀咕。他们也不会只找一个中介,一般都货比三家,对比时却发现,几乎所有的留学机构都会推荐这些付费项目,因为时间短,来钱快(实习+科研的套餐最少能卖5万元,中介可以从中拿到几千到上万元不等的提成)。而我并没有一上来就要他们买实习,甚至不鼓励,他们可能反而觉得是我有问题,有些人会默默淡出,不再回复;有些人会刨根问底;还有些人虽然问清楚了,但仍然会选择付费实习或者科研。

疫情刚开始好转时,每天都有十几家(大的机构可能看不上我们)卖实习或卖科研机会的机构过来跟我们谈合作,推新出的岗位或课程,有的一天发两次,会很积极地配合我们解答客户的疑问,或者让我们跟学生拉个群,方便他们直接讲解跟进 。

对于已经签约的客户,我通常不会主动推销付费实习和短期科研项目。如果对方并不是购买留学申请咨询服务,只是想通过我找个实习,我就牵个线。前不久有个学生主动发了几个实习给我,问我合不合适,我劝她尽量优先自己找,并告诉她付费实习在挑选过程中需要留意的点,可能存在的坑。她当时还挺感动,说她之前的实习就有这些问题。但到了第二天,看自己投的简历仍然没有反应,她很着急,怕耽误了留学申请,跟我说,“我还是买吧。”

那我就告诉她,记得问清楚,那些实习机构承诺的推荐信是不是从公司官方邮箱出,实习证明有没有盖章,走不走人事渠道,甚至有没有实习工资。她当时对比了几家,发现一个心仪的岗位不同公司报价不同,于是选了一份两万多元的线下实地实习。实习机构的人在小群里一直催她付款,说当天再不付款就没有名额了,第二天她才回复,说这个名额还有吗,对方却说还有。同一个岗位正常渠道的实习生对学历要求更高,考核也更难,很多公司需要一轮笔试和好几轮面试,但付费实习只需要跟项目导师进行一次面试,走个过场即可。当时他们就打了一通电话,对方好像着急开会,对她的回复也没有特别放在心上。实习中介机构的人在群里问她,过了吗。我心想,有什么过不过的,钱都给了,你就在这演吧。

目前的付费实习能提供各行业领军企业的大部分热门岗位。有些知名度稍微弱一点的公司,可以提供走人事手续、有实习工资的项目,无论是留学的背景调查,还是工作的背景调查都没问题。不过,目前大多数PTA(实习、兼职助理)岗位都不走人事,等于人家都不承认你,机构在销售这些实习岗位时,会告诉你可以提供留学的背景调查,也就是如果需要调查,项目导师会配合。

对于我们经常看留学申请材料的人来说,通过某个岗位通常招收的实习生背景、实习时长、工作内容等方面,还是比较容易辨认出学生简历中的实习经历是否为买来的。另外,付费实习的经历一般都写得很泛,没什么含金量,大多是收集相关资料,做PPT、Excel等。而一些通过正式渠道实习的学生会提到使用了企业的哪些内部系统,相比之下就比较有信服力。

从我们做留学的角度,含金量不高的付费实习经历很难对申请学校起到作用;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如果自己主动性强,也许能学到一些,但有一些岗位真的是title非常响亮,工作内容就是查查资料,做做ppt。

很少学生在购买付费实习项目的时候知道真相,不过,就算知道了,也多选择,自欺欺人。之前《令人心动的Offer》里有个男生说自己在普华永道实习过,结果用人公司HR在微博上说,系统里查不到此人。这种情况也许是因为学生没去,但是在简历里说自己去了;另外一种也许就是购买的实习项目,所以在公司系统里“查无此人”。这种经历被查出来后,对学生的学业甚至职业发展都会有影响。对于自身条件不算太拔尖的学生而言,我更建议脚踏实地,比如可以从小公司实习起,慢慢跳到顶级咨询公司,而不要总想着一步登天。

镀金科研或成污点

商科学生不少会买实习机会,如果是人文社科的,像社会学、政策类这种,则倾向于购买科研项目。没有疫情的时候,大家都会脚踏实地去国外交换学习,或是跟着自己的导师做项目,现在很多人掏钱买国外的科研课程,但这个也水了很多,跟实习一样,没有那么好的事儿。

卖得比较火的一门课叫《Python金融工程分析》,售价33880元,开一次课,群里有三百多人。有学生学完后说,前两天很难,只要一入门了就很简单。真的有必要花三万多元学Python吗?有些人是担心大家都会而自己不会,想来学,还有些人本身已经掌握了,但是为了拿这个证明,拿到名校教授的推荐信,又花一笔钱。光是卖课,这种网课肯定卖不了那么好,重点就是有国外教授当推荐人,留学机构会说国外教授的推荐信对留学申请非常有帮助。这对学生来讲成了特别大的诱惑,所以才那么多人疯狂地买。

科研课题涵盖的范围非常广,连天体物理都有,每天发两三个新课程,今天计算机、明天医学、后天语言学,有的留学机构的课表已经排到了今年12月,甚至明年1月。上过科研课的客户中,没有听谁说“真好啊,真值啊”,都只是说“还行吧”。很多课程听着名字很好,比如《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探究》,连我这样经常接触这些东西的都会被诱惑,看了介绍都想学。我查过,那些教授确实来自剑桥、牛津等名校,但从学生们提供的材料来看,课程内容挺浅,并没有特别核心的知识,讲得很皮毛,毕竟四年的东西怎么可能七周讲完。

有些留学中介同行一上来就跟前来咨询的学生说,你的背景不行啊,一定要做多少科研,我又没有赚钱,纯粹为你好。他确实没有赚差价,他拿的是返佣。哪怕是遇到申请市场营销专业的准学生也不放过,这些专业更注重成绩或是实习经历,做什么科研呢,完全鸡肋,混淆视听。

▲2020年11月3日,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在休息室里学习。上海纽约大学临时额外招收了2800多名学生,其中大多数是在纽约校区注册的中国留学生,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无法前往 图/人民视觉

科研项目的产品一般可以选择上课、推荐信、发表论文,如果选择发表论文这个级别,价格会更高。有些留学机构在营销时会说,推荐人要在网申里写这些学生是否有发表论文,发了论文的和没发论文的走不同通道,所以,一些付费能力强的同学会被此吸引。但我没有听说过发论文和不发论文,教授还能走不同的通道。是否发表过论文在学生的网申中是可以主动表达的,而不是推荐人那里体现。

如果你去国外交换学习,哪怕是一个月的summer school , 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教授,教授愿意推荐你去某所学校留学,也是有用的。我之前就有客户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summer school一个月,认识了一位讲师,我觉得讲师给她写的推荐信加分很大。在她所在专业,她们学校那一年就录两个人,她其余背景都仅属于中上,很大程度是由于summer school讲师的推荐信起了作用。

但在购买留学机构课程的商业行为中,这些机构给学生出的推荐信内容多为泛泛的夸奖。推你和推我,都一样。这种产品的卖点就在于名校教授写推荐信,机构说一定是教授写,实际上就不得而知了。我认为,一个课程有上百人,名校教授通过推荐系统一一上传推荐信或者给学生写评价,不一定有时间。国外的教授一般只推荐自己真心想推荐并且真的很了解的学生。这也符合推荐信的初衷。

我的客户中,也有人是跟自己老师做的科研,研究医学领域非常具体的课题。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双向选择,老师也会选择比较优秀的、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最后,这名客户拿到了耶鲁大学的通知书。

国外高校招生时,会综合考虑学生的实习、科研、本科、成绩、语言等因素,所以尽管有名企实习经历和名校老师的推荐信,也不一定能让录取自己的学校有很大跳跃。我曾经比对相同绩点的两个同班学生的录取结果,有名企实习、名校推荐信加持的同学最后和另一位的录取结果没有任何不同。

因此,我不是建议大家不要去实习或是做科研,只是希望大家在面对这些付费项目时能更谨慎。买来的名企名校经历,不但由于内容过泛而无法对简历加分,甚至有可能拖后腿。我一名学生的本科老师说,如果你将来想走学术路线,有一天成名了,这个就是你学术中的污点。这可能不是那种严重的指责,更多的是一种取笑,觉得原来××也做过这种东西。很多供孩子去国外读研究生的家庭,其实条件并没有特别好。所以,我宁愿不赚这些项目的提成,让学生用最少的钱拿到比较好的录取,这是我的坚持。

(文中Anna、徐婉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