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的河南省,文物局长哭着说:文物比我们的命还重要

“当时很多人催他们马上离开,你们不要命了?郑州博物馆馆长说,‘文物比我们的命还重要’,”田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听了非常感动,很有感触。”有网友在热搜微博的评论区安慰他:“人是活的,文物是没有生命的,再怎么说生命更重要。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洛阳市遭遇暴雨天气,龙门石窟景区暂时闭园。(视觉中国/图)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哭了。2021年7月23日晚上,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发了一条朋友圈:“作为文物工作者,文物的安全比我们的生命重要,我泪流满面……”在郑州暴雨的海量信息中,这条朋友圈登上热搜榜。

特大暴雨在河南省中北部盘踞多日。从7月19日20时到20日20时,郑州的单日降雨量达到了552.5毫米,突破了历史极值,甚至接近了郑州往年的年均降水量600毫米。

洪流之下的豫中地区是文物荟萃之地,环绕着嵩山,是一条文物古迹密集连缀的“文物带”,郑州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八大古都中仅次于北京)、省级文保单位123处,各种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据郑州市文物局统计,容易受到暴雨损害的古建筑类和古遗址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总数的约57%。

暴雨中,文物工作者要保证暴露在室外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昼夜冒雨守护成为他们这几天的工作日常。7月21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各文物博物馆单位密切关注汛期,及时预警预报;加强巡查排险,完善应急措施;强化防汛救灾措施,全力防灾减灾;加强值守备勤,妥善处置险情”。

7月24日,田凯出席了河南省文物局召开的文物防汛救灾电话会议,在会议上,他一改前一天晚上的抒情感性,给下一阶段的汛期文物安全工作作出了指示:“重点关注文物建筑、古遗址、考古工地、文物保护工程工地及博物馆汛期安全,防止灾害扩大以及次生灾害的发生。”

绝大多数的河南文物挺过了这次暴雨,不是因为暴雨仁慈,而是因为很多真心保护着它们的人。

一座孤岛,三天两夜

“现在想想,最感到后怕的是高压线。”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想起那几个不眠不休的日夜,心有余悸。特大暴雨中,他们全馆几十号人被困在馆里长达三天,陪伴他们的,只有五千年前仰韶文化留下的文物。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位于郑州北部,北靠连霍高速,西靠中州大道,地势低平,再往北几公里,就是此次洪灾中泛滥的贾鲁河。博物馆是正在建设中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小部分。除了博物馆,附近还有大河村遗址考古工地和遗址公园。

7月20日一早,胡继忠在巡视中发现了高压线的安全隐患。那是一条专门给高铁供电的高压线,电线杆已经在过去几天的雨水中受到浸泡,变得不稳,“如果今天还是暴雨,那就危险了”,胡继忠立刻上报文物局,电力救援人员前来加固了电线杆。当天下午,特大暴雨就来了。

下午一点多,胡继忠本打算开车去市里开会,开出去没多久,车就堵在了中州大道上。雨大到连车牌也被冲走了,他心里发毛。“长这么大没见过。”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把车撂在洪流里,跳下车,冒雨步行,搭车回到了博物馆。

博物馆渐渐成了孤岛。馆员们和从天空倾泻而下的水柱赛跑,用沙包将通往博物馆的路团团堵住,水高一尺,就再多加一层沙包。这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座五千年前的房基,残存一米多高的墙体在中国绝无仅有。馆员们在馆内的房基周围再围了一圈沙包。

路面上的水已经涨到了一米多深。胡继忠开始统计馆里的人员:馆里的职工、考古工地的民工、物业的安保人员,一共有五十多人。他们出不去,郑州的救援力量一时半会也难以到达,吃饭成了问题。

手机信号微弱下去,他们与外界失联了。万幸的是馆里有发电机和少量的大米。不知道要困多久,胡继忠做出了“战时”规划:成立救援小组,负责定时巡查库房、展厅、遗址厅,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也有后勤小组,粮食和开水实行统一分配管控,所有人只能喝烧开的水,定量喝,喝过的要在表格上打钩;宝贵的大米只能用来熬粥,稀粥,优先供应老弱;没有自来水,每个人上完厕所后要自己出去打水冲洗干净,绝对不能滋生细菌;没有任务的人员尽量躺平以保存体力……

所有能接水的盆盆罐罐都被找了出来,到了晚上,伴着叮叮咚咚的漏水声和肚子的咕噜声,有的人躺凳子上,有的人轮流巡逻,有的人彻夜未眠……

房顶在不停地漏水,外面是一片汪洋,三天两夜,五十多人围着五千年前一座房子的废墟,喝粥、低语,偶有叹息。

7月22日夜里,大水悄悄退去,像走出诺亚方舟的人类一样,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里的人们走了出来。“门口的淤泥有50厘米厚。”胡继忠比划着说。

外面的世界变得不一样了。7月23日,救援力量抵达博物馆,馆里的人与外界完全恢复了联系。看到三天里的新闻报道,胡继忠庆幸7月20日下午没有放馆员们走,“馆里的年轻人下班回家,大多是要坐地铁5号线的。那天下班的时候,看雨这么大,我就没有让他们回去”。

水漫“文物带”

“方主改塘主了……”7月21日,洛阳的雨势小了很多,刘斌在朋友圈晒了一张满是泥泞的图,胶鞋上沾满了淤泥。刘斌是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副研究员,7月20日暴雨,他最关心的是考古工地是不是积水了。7月21日,他到达邙山某汉代墓葬的考古工地,发现很多探方里果然积满了水。刘斌戏称自己从“方主”变成了“塘主”。接下去的主要工作,是抽水、清淤,整理探方。

洛阳的雨不如郑州大,整体地势也比较高,尽管洛阳的文物也受到洪水的威胁,但总体上有惊无险。偃师博物馆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甚至在7月20日当天均正常开放。网友最关心的龙门石窟,洛河河水漫入景区路面,但并未对文物本体造成影响,石窟造像等均安然无恙。河水退去后,路面留存了一层淤泥。7月21日凌晨起,近千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开始了保洁清淤和设施维修行动。龙门石窟于7月26日恢复景区白天游览。

在露天的考古工地,每当暴雨来临前,都要采取一系列防洪措施,刘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一般需要准备的是挡水土、排水沟、塑料布、支护、水泵等。7月27日,邙山墓葬考古工地的水已经完全排干了。探方中的文物“能清理的都在暴雨之前清理了”,没有文物被水浸泡。

洛阳往东,雨量逐渐增大。洛阳与郑州之间的巩义,坐落着巩义石窟寺、宋陵等多处重要的“国保”。7月21日,巩义北宋皇陵管理处只留了一名值班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和领导全部去了一线抗洪。当天,某媒体在报道中提到宋陵“受损严重”。

7月25日,水已经退去,南方周末记者在宋陵多方走访,宋陵内的石像并没有看到“受损严重”的痕迹。永昌陵的护陵人老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水最大的那天晚上,陵上的水漫到了脚踝以上,“但神道上的石像没有受损”。永泰陵的护陵人巡逻手册上,也可以见到7月20和21日两天的巡逻记录,每一个小时,手册上都写有“正常”二字。

巩义石窟受到的威胁更大。巩义石窟沿着山体的根部凿刻,地势较低,窟内容易进水。“石窟景区被洪水淹过,现在要清淤、消杀。”巩义市文旅局行政执法大队的一名工作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7月26日才接收到救助物资,正在紧张工作。”截至南方周末记者发稿时,巩义石窟还无法确定何时对外正常开放。

对于包括石窟在内的巩义的众多不可移动文物是否安然度过暴雨,巩义市文旅局局长朱星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虽然景区受了损伤,但文物和人都没有问题。我们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洪水过后,永昌陵的石像依然站立。地上是残留的水蚀痕迹。(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图)

“再怎么说生命更重要”

郑州商城遗址的覆土层在暴雨中坍塌了。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中心,高大的商城城墙横亘热闹街市的中央,附近市民们每天抬头都可以看到。“那天下雨,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这个城墙,不知道它有没有事。”一位郑州市民在网上说。

7月26日,大水退去多日,商城遗址的城墙部分依然能看出坍塌的痕迹,旁边的考古工地还是灌满了水,一台抽水机在奋力抽水。“倒塌的部分是我们后来加的夯土,文物本体没受影响,”郑州市文物局办公室主任李生刚对南方周末记者说,“7月25日我们已经组织专家进行了评估,下一步就是组织修复了。”

商城城墙遗址附近的商都遗址博物院,是正在建设中的省重点项目。暴雨中,项目负一层的办公区开始积水,直逼负一层的机械设备和配电设施。当时留守的职工和施工人员率先抢救配电设施,将库房、机械设备和配电房周围的积水清除出去。

除了地下室进水,漏水的文博单位也不少。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博物馆新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等都出现了漏水的情况。

郑州博物馆新馆2021年4月30日才正式建成试运营。7月20日,展馆顶层的水开始灌入下层展厅。馆员们使用各种设备连续排水超过10个小时,直到郑州市防汛指挥部突然下达通知,郑州博物馆新馆所在区域要作为泄洪区,需要紧急撤离。几十名员工此时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为了文物的安全,还是拖着虚脱的身体,及时将文物转移到了安全的展馆。

事实上,田凯的那条朋友圈也是为这件事而发的。“当时很多人催他们马上离开,你们不要命了?郑州博物馆馆长说,‘文物比我们的命还重要’,”田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听了非常感动,很有感触。”有网友在热搜微博的评论区安慰他:“人是活的,文物是没有生命的,再怎么说生命更重要。”

人救文物,文物也救人。纪公庙位于郑州西北部郊区的纪公庙村,是全村地势最低的地方。大水来的时候,全村都被淹了,但是纪公庙因为有防洪沙包挡住窄窄的庙门,庙里并没有进水。村里的水位渐渐上涨,情况变得紧急,“毕竟还是村民的财产生命安全更加重要,我们就决定把纪公庙作为泄洪的地方,主动拆掉沙包墙。”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纪公庙的管理单位)的馆长阎书广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洪水从北面的庙门决口处倾泻而入,庙内水位迅速上涨,很快漫过了大殿的台阶和地势较低的厢房,最高时水线到达了膝盖的位置。

厢房里,暴雨来临前正在举办一个展览——《汉风——金石传拓作品展》,展品包括一百多幅金石拓本。厢房屋顶在暴雨中漏水,水流顺着墙壁冲刷而下,挂在墙上的展品被水浸湿。目前所有展品都已经移到了其它房间,“这些拓本都是当代的拓本,从文物价值来讲,损失并不严重。”阎书广说。南方周末记者7月27日赶到纪公庙时,整个展厅已经被搬空,几位保洁阿姨正在用消毒液进行消杀,洪水留下的水线还清晰地留在墙壁上。

纪公庙供奉的神,与郑州城隍庙里的一样,都是郑州的保护神纪信。洪水退去,已经有信众带着香烛前来。“愿郑州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位阿姨跪在这座城市的保护神前祷祝。

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