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第五城”之争:杭州优势几何?

每年关于城市的排行榜层出不穷,竞争力、宜居性、品牌度……概念非常多。

其中竞争最激烈的莫过于新一线城市,在经济规模、产业潜力和人才流入等不同领域内,新一线城市可谓各有所长。

谁能有望突出重围、冲刺北上广深之后的“中国第五城”?当前阶段,没有城市在新一线中处于“全面领先”,彼此间的赛跑仍在继续。但已有一些“种子选手”受到多方关注。杭州就是其中一位。

把目光放远,在通向更高城市能级的阶梯中,城市规模、发展要素(资本、技术、人口)的集聚力以及民众获得感都是考验城市的一道道“门槛”。

从这个角度看,杭州与其他城市相比,实力如何、优势在哪?

规模“门槛”

谈城市能级,离不开规模。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布特·卢卡斯(Robert Lucas)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动力包括人口的集聚、生产效率的提高、创意技能和人才集聚。按照空间聚集理论,朝阳产业自然会被吸纳到大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市,而规模可促进形成经济中心。

从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着眼,万亿GDP俱乐部和千万人口城市是两个重要门槛,也是较为适宜的尺度。规模毕竟不是全部,城市也不会无限扩张,迈过这两道门槛,也需更加注重内部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规模上,新一线城市中,重庆、苏州GDP率先突破两万亿大关,2020年分别超2.5万亿元、2万亿元。同期,杭州迈上1.6万亿台阶,排在新一线第四位,前面还有成都。

常住人口方面,除了四大一线城市,2020年共有14座城市达到千万人口级别,西部的重庆、成都领跑,分别超3000万、2000万人。其余城市主要在1000万至1400万之间,杭州近1200万,居第八位。

综合而言,已跨两大规模门槛的新一线城市共10座:重庆、成都、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武汉、杭州、青岛、长沙。

其中,GDP及人口两方面的位次中,杭州可算表现良好,并且数值已超“万亿”“千万”分界线较高水平,规模不是短板。杭州在排名中表现出GDP更靠前、人口规模更靠后的特点,这意味着其人均GDP相对突出。

实际上,在已跨两大规模门槛的新一线城市中,杭州人均GDP居第二位,仅次于苏州,表现出不仅规模良好,并且质量较高的特点。

不同于中西部地区省会“一城独大”的格局,在强市集聚的长三角,做大规模尤其是吸引人口,竞争尤为激烈。目前长三角除了上海,同时拿下“万亿俱乐部”“千万人口”的城市仅有苏州、杭州两城,这也意味着两城是长三角在上海之外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大市。

经济“底盘”

谈起城市能级,生态、教育、医疗、文化、商业、营商环境等一系列衡量城市宜居宜业软环境的要素有很多。

上述已跨两大规模门槛的10座新一线城市其实软环境的基本面都各有千秋。武汉素有科教大城的美誉,成都的华西医院比肩京沪名院,论文化和生态环境,苏州、杭州则被誉为“人间天堂”。

实际上,正是软环境中多种要素的复杂叠加,使人口、资本、技术在城市之间做出选择,这又进一步推动着城市产业发展。接下来,不妨直接看看三大要素在杭州的集聚情况。

在人口方面,需要补充的是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位列新一线的中西部大市十年间多数都获得了300万至500万量级的人口增长(排除因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增量),彰显出绝对的首位度。

在长三角地区,能与此增幅较量的城市几乎仅有杭州,十年间人口增量达320万人,位居长三角地区的首位。不过这个数据距西安、成都等极速扩张的西部大城仍有一定差距。

谈到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是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一个地区银行系统的资金归集和投放情况,数据实时生成。由于现代经济的各项成果常体现在金融数据里,因此它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杭州在这方面表现优越,位列新一线城市之首,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末杭州金融本外币存款超5.4万亿元,增速为19.8%,这一突出数据显示资本对杭州的青睐。

从技术的集聚角度,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度报告中,杭州2020年专利授权量、有效专利量两个指标分别达92553、304661件,在新一线省会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均位居第一位,其中有效专利量甚至超过第二名25%。

还有一个可反映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数据——上市科技公司的市值。根据中国基金报联合数据宝发布的数据,在内地城市科技公司总市值的排行中,深圳排名第一,其次是北京,杭州超上海居第三位,已经与一线城市展开竞争。

综合而言,在人口、资本、技术的三要素中,杭州仅人口规模稍逊于成都等西部大城,在资本、技术等层面的重要指标中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整体而言杭州经济“底盘”相对扎实。

过去几年间,伴随这三大要素的不断集聚,杭州市场主体的不俗表现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杭州上市公司总数达218家,超过广州,稳居全国第四位,同期城市总市值也居全国第四。还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榜单显示,截至2020年,杭州入榜企业数已经连续十八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

“抱团”潜力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城市更宜居宜业。各种指标说到最后,一个地方居民和城市的“钱袋子”鼓不鼓很关键。

据各地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杭州在新一线城市中仅次于苏州。从城市财政的角度来看,2020年1至12月一般预算收入,杭州也在新一线城市中仅次于苏州。

从以上两个基本面来看,杭州城市和居民“钱袋子”的表现都居新一线城市中的第二位,拥有很强的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更高的财政收入也可推动城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增强民众的获得感。

进一步看,杭州也要扬优势、补短板。新一线城市中,在经济质量的基本面上,例如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苏州表现比杭州更为优异。尽管在上市公司等头部群体方面,苏州数量、市值都不如杭州,但苏州聚集着一大批创新企业,也很有潜力。

未来,在已跨两大规模门槛的10座新一线城市中,苏州应该是杭州在经济层面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相较而言,杭州在城市综合功能上更占优势,例如文教、医疗、消费、交通等领域。同时杭州定位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这也有利于它继续提高城市吸引力。

对于长三角城市,身边强手如云,或许不如中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更容易提高首位度、做大城市规模。但上海的带动作用、城市群抱团发展的潜力、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优势也是其他地区城市所不具有的机遇。

例如上海集聚大量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这些企业和机构往往偏好集聚在一线城市,而在城市群发展中,上海周边城市完全可以争取到更多合作机遇,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面向世界,未来的竞争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抱团”也更容易获得国际性的资源、推进开放合作,提升城市群整体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此过程中,杭州作为长三角的明星城市,也有望加速提升城市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