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人生感悟,就是他的奋斗指南

有想法的人,看到老鼠都能悟出人生道理。
厕所里的老鼠,吃得不干不净,常常被人或狗吓得狼狈逃窜。粮仓里的老鼠,住着大房子,吃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很少受到人或狗的惊扰。
楚国小吏李斯仔细观察,很感慨地总结道:“一个人的发达和落魄,与老鼠相似,在于自己身处的环境啊。”
他不但是思想家,而且还是行动派。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拜在学界巨擘荀况门下,钻研服务帝王的大学问。
学成出山,李斯离开了楚国,前往秦国发展。因为,相比日薄西山的楚国,强秦才是媲美粮仓的所在。
人跟老鼠一样,环境比能力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李斯认为。
到了秦国,他依附权势熏天的吕不韦,成为一名光荣的吕氏家臣。
吕老板慧眼识才,提拔李斯担任朝廷郎官。李斯由此搭上了秦王嬴政的线,献计离间各国君臣,以图早日一统天下。
嬴政嘉纳忠言,派出大量间谍,携带重金收买各国权贵。对于拒绝贿赂的人,则让刺客出手予以消灭。
李斯被晋升为客卿,这时候爆出了“郑国案”。
韩王忧虑秦国的吞并攻势,派出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去“帮助”秦国建设水利工程。
郑国不辱使命,果然说服嬴政开凿水渠。这个大项目热火朝天推进的时候,郑国的来意被揭穿:韩国让他来消耗秦国国力,拖住秦军对外战争的步伐。
嬴政一怒想杀人,郑国说出几句话架住了屠刀:“当初我是来做间谍,然而此渠一成,秦国受益无穷。韩国不过借此苟延残喘几年,秦国却得以坐享万世之利。”
有道理,你继续干。嬴政权衡利弊,批示复工。后来大工程顺利竣工,被称为“郑国渠”,使关中之地成为一片沃野,功德无量。
图片
坏事转化为好事,总算万幸,但坏事的源头要堵上,不能再让间谍钻了空子。秦国很多权贵强烈要求驱逐一切外来人员,净化政坛。
李斯眼看要被赶出“粮仓”,一着急写出一篇有理有据的好文章《谏逐客书》,为外来人员争取居留权和参政权。
这篇文章后世被收入《古文观止》,还曾进入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影响很大。嬴政当时也被打动,废除了驱逐外宾的命令。
李斯稳稳当当升官,从廷尉直至丞相,连举主吕不韦的垮台也没影响到他。
吕不韦把持秦国大权多年,最终被嬴政所忌,一杯毒酒让自己解脱(参见本号历史文章““一法通万法通”——吕不韦的华丽转型”)。受过他好处的老部下,偷偷举办了葬礼。
嬴政为了肃清吕党的影响,下令:参加葬礼的人员,外宾一律遣送出境;本国人担任六百石以上职务者,夺爵流放。
李斯没事,因为他早就与吕不韦划清界限——曾经的“粮仓”变成了“厕所”,速速抽身为妙。
摆脱了昔日老板,还要搞定一个同门师兄弟。
韩国宗室子弟韩非,当年曾与李斯一起,在荀况门下读书,其才学让李斯自叹不如。
韩非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辞,擅长著书立说。他的著作流传到秦国,嬴政阅读后拍案叫绝:“此人大才,寡人如果能和他结交来往,死而无恨!”
李斯说,作者我认识,是同门的韩非。
嬴政便向韩国要人。韩王哪敢违拗,慌忙打发韩非前往。
韩非到了秦国,受到嬴政的礼遇,不过并未掌握权柄。李斯和其他大臣有心陷害他,对嬴政说:“您想要吞并天下诸侯,韩非作为韩国的宗室成员,肯定心向故国而不是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大王留着他,等于留着祸患,不如杀掉了事。”
嬴政虽然爱才,更爱江山,消灭六国的绊脚石,当然必须踢开,便下令将韩非关进大牢。
李斯担心夜长梦多,让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他自尽。韩非想要对嬴政诉冤而不可得,唯有一死。
嬴政后来懊悔,派人赦免韩非,却已经迟了。
图片
李斯的私德很有问题,然而能力不差,预见性和判断力远远超出大多数同事。
吞并了天下诸侯国,该如何治理,让大伙很伤神。毕竟,史上从未出现过天下疆域归于一统的情形。从前的周朝只是海内共主,并不能直管各国。
丞相王绾等重臣商量再三,拿出了方案:“诸侯刚被击破,人心不附。像燕、齐、楚等地方,距离都城遥远,难以控制。请求将诸位皇子分封为诸侯王,派出去镇守。”
这就是分封制,跟以前的周朝一个路子。
李斯当时主管刑狱,还只是廷尉,对这个方案很不以为然,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大量子弟为各国诸侯,可是后代日益疏远,互相攻伐,周王无力禁止。现在天下一统,应该设置郡县,而皇子功臣,重重赏赐就足以控制。我觉得比设立诸侯国强多了。”
嬴政反复斟酌,最后一锤定音:“天下人苦于战乱不止,就是因为诸侯国的存在。如今天下安定,又要设诸侯国,岂非制造战争?李斯的意见正确!”
秦朝选择的郡县制度,成为此后各朝各代的主流道路。李斯对于华夏文明的发展,是有功的。然而秦朝二世而亡,李斯该负的责任也不小,具体参见本号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战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