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把好“三道门”,高校学生在校要戴口罩

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8月27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推进秋季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指出,要重点把好三道“门”—— 守好“家门”、 安全“出门”、 管好“校门”。
8月23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四版)》,从整体上对开学准备、返校要求、学校日常管理、重点环节管控和应急处置等不同情境提出指导意见。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切实把学校、托幼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做扎实,防止疫情在学校、托幼机构蔓延扩散。”贺青华表示。
教职员工和12岁以上学生新冠疫苗“应接尽接”
“学校、托幼机构作为一个人群聚集的特殊场所,易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做好学校、托幼机构的疫情防控,对于全国疫情防控整体落实、巩固拓展防控成果至关重要。”贺青华表示。
贯彻好、落实好第四版防控技术方案要把好的第一道“门”是守好“家门”。贺青华解释称,师生员工在假期、返校前,以及平时居家期间,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做好症状监测。二是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教职员工和12岁以上的中学生、高等学校学生,无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要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托幼机构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逐一查验幼儿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如发现漏种,及时督促家长补种。三是做好开学入校健康检查。高校师生员工返校前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后按照当地要求进行核酸检测。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师生员工,暑期有出境、到过中高风险地区或其他异常情况的,返校前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第二是安全“出门”。 贺青华介绍,要做好返校途中防护,随身携带足量的口罩、速干手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全程佩戴好口罩,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尽量减少与其他人员交流,避免聚集,尽量避免直接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设施,接触后要及时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等进行擦拭清洁处理。外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进入通风不良、人群密集的密闭空间。养成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的良好卫生习惯。
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园内要佩戴口罩
贺青华指出,要把好的第三道“门”是管好“校门”。
首先,学校要按照当地疫情形势和防控规定,制定并动态优化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完善教育、卫生、学校、家庭与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点对点”协作机制。
在严格校园人员、物品出入管理方面,贺青华提出,要在入口处张贴健康码图识,师生员工入校时严格进行身份核验和体温检测,外来人员还需查看健康码、行程卡。加强冷链食品包装、邮快件预防性消毒。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园内要佩戴口罩,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如果学校所在县(市、区)范围内没有中高风险地区,学生上课时可不佩戴口罩。幼儿在园期间可不佩戴口罩。
环境卫生和消毒方面,要加强教室、图书馆、体育馆、卫生间等场所的管理和清洁消毒,定期通风换气,对公共区域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安排专人每日进行清洁消毒。
食品卫生管理方面,要建立就餐、清洁消毒等食堂卫生管理台账。加强食材采购、存储、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卫生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清理和收集餐余垃圾。
对于聚集性活动管理,贺青华指出,要根据校园情况合理控制人员密度,加强对开放的教室、自习室、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空间内的人员密度控制,尽可能实施最小单元群体管理。高等学校大型室内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组织,开学典礼等重大活动原则上应安排在室外举办。托幼机构要从严控制开展儿童聚集性活动,不组织大型聚集性活动。
此外,学校要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多场景、实操性应急演练,发现和解决细节性、关键性问题,确保一旦发生疫情,立即激活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应对突发情况。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