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上飞”不如“轻功水上漂”?

“举手 晃动 一起来 Naughty Bounce”

“每天都在天上飞”

图片来源:pixabay

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被“洗脑”

但想上天的要求比较高

学海无涯苦作舟赋予了我眼前的凹透镜

做飞行员是不行了

长翅膀又比较难不可能

正在苦恼的时候

我看到了这幅图——

图片来源

诶,蜗牛还可以在水里这样爬?

那,起飞太难,要不研究研究水上漂(爬)?

说不定我就可以了!

靠浪前行的蜗大师

这幅图中,水生蜗牛完成了一个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运动——它拖着自己穿过一个实际上抓不住的流体表面。水生蜗牛是怎么将水面转变为可以有效提供“立足点”的表面呢?

回想一下陆生蜗牛是怎么运动的呢?蜗牛:我走路不靠脚,靠浪。

蜗牛足部的强健肌体像波浪般地移动着,能使蜗牛缓慢地向前移动。

图片来源:pixabay

蜗牛能够像波浪一般移动的秘诀就在于粘液:粘液具有粘性,如果压力超过一定水平,就会像液体一样流动。

当蜗牛的“脚”压在粘液的痕迹上面时,粘液为脚的某些部位提供了粘性抓地力,同时润滑其他部位的运动。

陆生蜗牛运动机制的核心是坚固的表面,如果没有坚固的表面,蜗牛则难以附着在上面。那么,水生蜗牛是如何在水面上“为所欲为”的呢?

首先,水生蜗牛的壳可以捕获一部分空气,使得它可以大致浮在水面处。

可以理解为蜗牛的壳成为了蜗牛在水中的浮板或者游泳圈。

那水生蜗牛还分泌粘液吗?同陆生蜗牛一样,水生蜗牛也会分泌粘液。

蜗牛的“脚”和水面之间存在一个黏液层。在运动过程中,蜗牛的“脚”会主动皱成毫米级的波纹状,这会导致在“脚”和空气之间分泌的粘液层中产生相应的波纹。

最后,蜗牛是怎么动起来的呢?

在地面上蠕动前进的陆生蜗牛

粘液层受到“脚”的影响发生形变,同样也受到表面张力的限制,粘液层的表面形变并不能与蜗牛“脚”的波纹状完全相同——部分粘液层被挤压,部分被拉伸,产生一个压力差,推动脚向前。

看来像蜗牛一样水上漂(爬)也很难啊,别的女孩子的wave鸾回凤翥,我的wave像违规钻栏杆。

水上漂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么?我不信!公园湖里那么多水黾,它们又是怎么“水上漂”的?

划水王者水黾

比起蜗牛,水黾的运动方式似乎和我们更相近了吧?如果我瘦成一道闪电,能不能也在水上漂?

图片来源:piaxbay

蜗牛靠自带的“游泳圈”贴近水面,水黾是怎么“站”在水面上而不会沉下去的呢?

构成液体的水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需要消耗较大的能量才能形成新的气水界面,纯水的表面能约为0.07 J/m2。

液体内部的分子所受到的各个方向的作用力相对平衡,但对液体表面的分子而言,缺少了来自上方液体的作用力,就会在内部液体的“牵拉”下,“绷紧”表面,形成张力,即表面张力。

图片来源:piaxbay

水黾能够克服重力“站”在水面上,与表面张力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水黾腿部末端细长,在水面上可以获得较大的毛细管力(capillary tension)

水黾腿上有疏水的油质细毛,可以为水上滑行提供保障。

当疏水物体被压入空气和水的界面时,水会尽量减少它与物体的接触,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形成新的表面。

水黾脚部处的水面形成了凹坑 | 图片来源[2]

因此,当水黾将它的疏水细毛压在水面上时,水面上就会形成一个凹坑,空气-水界面面积变大

由此产生的毛细管力的垂直分量与重力相抵消,使得水黾被支撑起来。

水黾在水面的受力示意图 | 图片来源[2]

但在我们的常识中,似乎只有比较小的动物才能够在水面上被支撑起来,这是由于受到了什么限制呢?

撑起水黾的毛细管力——与接触液体的腿的周长成正比,因此大致上与生物的线性尺寸成比例。而动物的体重与其体积成正比,近似与其线性尺寸的立方成正比。

简单来说,毛细管力随着动物线性尺寸成正比增加,而体重随着动物线性尺寸成立方关系增加。

换句话说,随着体型的增加,动物沉进水里的倾向比被支撑起来的倾向增加要快得多。

因此,站在水面上是小型动物的独家绝学。那么,水黾这一类动物在水面上运动的驱动力从何而来呢?

水黾细长的腿在滑动时,会在水面上形成表面波和较浅的“凹坑”——半球形的偶极涡旋。这些涡旋会与水黾呈相反方向运动,速度大约为4 cm/s。

漩涡与水黾的运动方向相反 | 图片来源[2]

将涡旋近似为半球形,得到水黾两条腿造成涡旋的动量大约为10-5kg·m/s,对于水黾,其重量为10-5kg,以1 m/s的速度运动,动量同样为10-5kg·m/s。

实际上,水黾这种“划船运动”是相当高效的。当质量为Mi的昆虫以U的速度前进时,其身体的动能是动物运动的有效能量(‘useful’ energy)。当水黾在水面上身体加速的过程中,水黾也会耗费的一定的能量(‘wasted’ energy)。

由上可知,水黾的运动效率为:

代入数值后得到的运动效率可以达到96%!

这说明水黾利用涡旋推动大量的水低速度后退,轻松的创造了大量的动量。

原来水黾才是真正的“划水”高手啊,凭借高达96%的“划水效率”把我远远甩在了身后,没想到最终,我连“划水”都输了。

研究这么半天…我好像确实没有机会“水上漂”了。毕竟我没有粘液,没有壳,尺寸也远远超过了站在水面的极限…

虽然这些运动机制我们用不上,但是可以发展出多种多样的仿生学应用。

比如根据蜗牛腹足腺粘液开发的蛋白复合胶;仿生水黾机器人,可以有效的帮我们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和军事侦察;受到水黾腿部疏水结构的启发,可以制备人工设计的超疏水表面,等等。

所以…我还是继续“举手 晃动 一起来 Naughty Bounce,每天都在天上飞”吧…

参考资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ews.2008.915#article-info

[2]Denny, M. W . Paradox lost: answers and questions about walking on water.[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04, 207(10):1601-1606.

[3]姚希. 水黾腿特殊浸润现象的研究及材料仿生[D].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0.

[4]张新彬. 基于表面张力的仿水黾机器人研究[D].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钟天翼. 蜗牛腹足腺粘液的自组装及丝素/蜗牛粘液蛋白复合胶的研究[D]. 江苏:苏州大学,2018.

- END -

编辑:Nor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