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的光辉岁月

纵观福建历史,论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福州居首毋庸置疑。而建州历史也相当丰厚相当辉煌。若干时期,曾统领全闽,或与福州平分秋色,或仅次之。相当长时期,一直是闽北中枢。部分时期,兼为闽西北、闽西的中心所在。历史上,建州的盛名不止于福建,徐晓望《福建通史》评述:建州是“东南著名的城市之一”。

01

约公元前200年,建州和福州同时创城。

周朝时的闽地七个方国,记载欠详。汉时的闽越国(前202一前110)面目清晰。其范围相当于今福建。闽越国王城冶城(东冶),史乘记载和福州新店、屏山考古发掘都表明在今福州。福州城历史迄今2200多年。

闽越王无诸经略闽地还有一大手笔:开发闽北。

而创城,无疑是大战略。

闽北建溪和松溪交汇冲积形成的河谷平原,平坦开阔,很适合创立城池。正好这片土地的拥有者童毅很有胸襟,很有眼光,也想干一番事业,将土地献出来,和无诸共同谋划,广泛动员,整筑街巷,建盖宅屋,建起了芝城——建州城的历史迄今2200多年。

为感念和昭表童毅和无诸的功德,建人在今北辛街一带创“汉童大王庙”,在城北今豪栋一带创“闽王无诸祠”,在城南创“闽越王行祠”。

康熙《建宁府志·祀典上·汉童大王庙》载,童毅“以地献于闽越王”。

民国十八年(1929),《建瓯县志》主编援引府志“汉童大王庙”所述后,发出了这番感慨:“闽越王开闽,童氏立郡皆有功德于民,宜世代享祀,有废圯宜重新之。”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西汉·闽越王国》

02

建安初年置建安县,建州在闽北的核心地位确立。

东汉建安元年为196年。建安初年,东吴名将贺齐经过数年征战平定了闽地。为巩固东吴后方,孙策上表汉廷增设县治。经汉廷诏准,析侯官县北乡置建安、汉兴(今浦城)、南平三县。

这时期闽地四县,属驻侯官的会稽郡南部都尉(西汉时为东部都尉)统辖。

建安县治地芝城,县署设于黄华山西麓旗山(今鼓楼后)。

建安县域方圆约18000平方公里,千余年来,析出建平(今建阳)、将乐、昭武(今邵武)、绥安(今泰宁、建宁)、关隶(今政和)、瓯宁、顺昌高阳和岚下,后来除瓯宁回归,其他长久划出。今建瓯县面积4233平方公里。

三县沿南浦溪、建溪、闽江口布列。徐晓望《福建通史》评述:“以建安为核心。”建安立县,表明建州在闽北中心地位就此形成,这种态势一直持续一千多年。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西汉·会稽郡东部侯官(冶县)》

03

203年南部都尉北迁,福建中心首次北移建州。

西汉时,会稽郡西部都尉驻太末(今浙江龙游)。汉灭闽越国后,东部都尉于元封六年(前105)驻冶地(侯官),后移驻回浦(章安),留一都尉助手侯官驻守。始元二年(前85)成立的冶县县治在侯官(今福州)。

东汉永和六年(141),在侯官增设南部都尉。建安八年(203),南部都尉迁建安。

也就是说,自闽越国以来的400年间(前202-202),闽地的中心在今福州。

南部都尉迁驻建安,福建中心首次北移建州。

史乘中,有称都尉,有称都尉府,同一概念。都尉府主要是军事机构,同时也兼理民政。故此“府”与行政区划中的州府之“府”不同。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南部都尉府衙署设于建安城南。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东汉·会稽郡南部都尉》

04

建安郡时期建州或统领全闽或与福州并驾齐驱。

吴永安三年(260),南部都尉改称建安郡(衙署设城南覆船山下)。建安郡是三国时期孙吴在闽地设置的第一个郡。

(晋安郡设置之前)建安郡辖建安、建平(建阳)、吴兴(浦城)、东平(松溪)、将乐、昭武(邵武)、南平(延平)、侯官(福州)、东安(同安、南安等闽南地区)、绥安(云霄、诏安等地)等10县,范围相当于今福建大部分地区及浙、赣、粤临近闽地的部分地区。

晋太康三年(282),置晋安郡,郡治在今福州。建州和福州开始第一次南北分治,福建早期两大区域形成。梁天监年间(502-519),设梁安郡(南安郡),闽南分立。福建形成了闽北、闽东、闽南三大区域。隋开皇九年(589),因隋廷政区改革,建安郡降为县,归属在今福州的于陈永定年间(557-559)设置的泉州(随即改丰州。一级政区,相当于后来的省)。

这期间,建安立郡330年。统领全闽23年。与晋安并立约221年。与晋安、梁安并立约56年。

这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政区制。建安郡是二级政区(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南平市),初隶扬州,后隶江州(江西九江)。陈永定年间(557-559),隶泉州(后改丰州。今福州)。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三国吴·建安郡》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西晋·建安晋安二郡》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南朝梁·晋安建安梁安三郡》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南朝陈·丰州》

05

唐时建州辖闽北、闽西北,其影响仅次福州。

隋大业三年(607)废州,闽地设建安郡,郡治在闽县(今福州)。

唐初实行州、县两级政区制。随后由都督统州,形成督、州、县三级制。再后来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武德元年(618),中国进入大唐时代。这一年,改郡县制为州县制,建安郡改为建州,州治在闽县(今福州)。

四年后的武德四年(621),建州州治迁往建安县城南覆船山下(光孝寺后)。这时侯的州,是地方一级政区,类似于后来的省。

武德五年(622),设丰州,治南安。武德六年(623),设泉州,治闽县(今福州)。武德八年(625),设泉州都督府,治泉州(今福州),辖泉、建、丰三州。贞观初年(元年为627),撤泉州都督府,福建各州隶属道治在广州的岭南道80余年。景云二年(711),隶闽州都督府。随后隶福州都督府、福州节度、福州都团练观察置使。天宝年间,曾一度将州改作郡,十几年后复州。

开元二十一年(733),设福建经略史——取福州和建州首字命名,“福建”之名正式诞生。

建州初始,领县建安、闽、唐兴(吴兴)、建阳、将乐、绥城(今建宁、泰宁)、沙县(由沙村县更名,后并入建安县)凡七县。武德六年(623),析闽县置泉州。武德七年(624),邵武来属,领建安、唐兴、建阳、将乐、绥城、沙县、延平及邵武凡八县。武德八年(625),省建阳入建安。贞观三年(629),省绥城入邵武。永徽六年(655),复置沙县。嗣圣元年(684),复置建阳。天宝元年(742),改唐兴为浦城。大历十二年(777),割沙县属汀州。

唐代建州在泉州都督府设置之前,为一级政区4年。隶属岭南道80多年,与福州等州并立。

唐代建州地域广阔,辖闽北、闽西北,其影响仅次福州。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唐代·闽泉等五州》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唐代·长乐等六郡》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唐代·福建观察使》

06

闽国、南唐时期建州仅次或并立于福州。

闽国为五代十国之一,为王氏据闽所建,其范围相当于今福建。唐景福二年(893),王潮入福州城,自称福建观察使留后,随后唐廷授予都团练观察使。开平三年(909),王审知被封为闽王,以福州为王城。龙启元年(933),王延钧即位皇帝,国号大闽,仍都福州。这一年,福州置长乐府,为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天德元年(943)2月,王延政在建州成立殷国,拥地五县。天德三年(945)正月,改殷复闽。随之,被南唐军队包围。这年8月,建州被攻占,闽国灭亡。

闽国时期,建州的地位和影响仅次福州,是福建第二中心城市。

闽国灭亡后,在福建形成了三方稳定的政治力量:南唐设在建州的永安军(后改忠义军),辖建州、汀州和剑州(延平);吴越国设在福州的彰武军,辖福州;留从效设在泉州的清源军,辖泉州、漳州。

三军之中,建州辖闽北、闽西,地域面积最大。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南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保大三年(945)至开宝八年(975),归属南唐的这31年间,建州统辖大半个福建,发展态势良好,三军中影响力最大。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五代·闽国》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五代·闽殷二国》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五代·彰武永安清源三节度使》

07

宋代建州与福州为“双省会”。

宋代为路、州、县三级政区制。路相当于后来的“省”。

路设转运使司、提举常平司、提点刑狱司和安抚使司四司。四司平行,各自独立,相互牵制,且其治所一般驻节于两个城市。

转运使司、提举常平司长驻建州,其衙署分别设于城北旗山(今鼓楼后)和城东芝山下(今公园口芝山公园)。其他两司长驻福州。

徐晓望《福建通史》评述:“以上四司,竟有两司设于建州,说明了建州的重要性。”

卢美松主编的《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于《北宋福建路》图注中亦云:“其时设福建路,路转运司与提举常平司的治所设在建州。”

也就是说,宋代的建州和福州是“双省会”。

北宋时路的划分以转运使司为主,南宋则以安抚使司为主。若要排名,这两个“省城”,北宋:建州、福州;南宋:福州、建州。

故此,有宋一代,建州和福州都可以说:统领全闽。

开宝八年(975)建州复州后,辖建安、浦城、建阳、邵武、将乐、建宁、泰宁、松溪等八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将乐划归南剑州。邵武升军,建宁、泰宁划归邵武军,建州领县四。淳化五年(994),升崇安场为崇安县,领县五。咸平三年(1000),升关隶镇为关隶县(政和),领县六。治平三年(1066),析建安、建阳、浦城三县地为瓯宁县,领县七。熙宁三年(1070),省瓯宁,领县六。元祐四年(1089),析建安地之半,复置瓯宁,领县七。

端拱元年(988),建州置建宁军节度。这是个小于路大于州的军政建制,节度使一般由建州的知州兼任,节制建州、南剑州和邵武军。

原本建州辖闽北东部七县,由于建宁军节度可节制建、南、邵二州一军,故类似于唐代,建州依旧是闽北、闽西北的中心所在。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建州由州升府,称建宁府。淳熙三年(1276),福州升府,称福安府。建宁府设置之缘由,主要是宋孝宗赵眘于绍兴三十年(1160)封为建王,建州是他的潜藩之地,“以别于他郡”。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北宋·福建路》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南宋·福建路》

08

明代建州为“省级”机构行都司及“半省级”机构建宁道驻地。

元代正式设省(行省)。元代的福建,约有33年设省(福州、泉州、彰州设过),59年只设宣慰司(大多时期设于福州。兼有行省派出机构和介乎省、路之间一级行政机构的职能),曾隶属江西省,大多数时间隶属江浙省。

州、府改路。福建八路。建宁路或隶属福建行省,或福建宣慰司。至正十八年(1358),建州设分省,但只存在11年。元代建州,辖建安、瓯宁、建阳、浦城、崇安、政和、松溪等七县,其影响主要在闽北东部。

明代承袭元朝行省制度,将省改称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福建布政使司之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驻地在福州(省会)。

明代全国设16个都指挥使司,5个行都指挥使司,主官正二品。

“省级”机构行都指挥使司驻地在建州(衙署在城北旗山,今鼓楼后)。

明廷在全国设41个分巡道。福建原设福宁和建宁两个分巡道。福宁道统福州、泉州、漳州、兴化、福宁五府(州),驻地福州。建宁道统建州、延平、汀州、邵武四府,驻地建州。成化七年(1471)增设漳南道,统漳州和汀洲。

除了行都司、建宁道,建州还设有省上派出机构察院、布政司分司、镇守公馆等。

建宁府原辖建安、瓯宁、建阳、浦城、政和、松溪、崇安7县。景泰六年(1455),析政和、福安二县部分地置寿宁县,从这时起,建宁府统县8个。

由于建宁道所辖,明代前期约104年,建州为闽北、闽西之中心所在,后为闽北、闽西北中心所在。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元代·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使司》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明代·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09

清代建州统辖闽北东部八县(后期七县)。

清代福建省会仍在福州。清廷在福建和浙江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杭州),在福建设置福建巡抚(驻福州)。福建省下辖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等8府及福宁州(1734年升府)。

福建省设有4个道级派出机构。由于顺治五年(1648)4月建州城惨遭清军屠城,城毁人亡,恢复有个过程。故辖闽北的道其称谓延平排第一,称“延建邵道”,驻地在延平。

建宁府原辖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寿宁等8县。雍正十二年(1734),福宁州升福宁府,寿宁划归福宁府管辖,建宁府属县由8县变为7县。

也就是说,有清一代,建州只统辖闽北东部数县,与元代相似。

清朝于全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在建州设建宁镇总兵官一员。镇公署在城东今二中地带。镇总兵官为从一品。这么高级别的官员及其机构入驻,有利于提升建州的影响力。

1913年,国民政府政区改革,建宁府被撤。建安、瓯宁合并,各取一字,称建瓯县。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清代·福建省》

遥望大汉,仿佛咫尺。

两千多年的积攒弥足珍贵,灿烂的建州文化,滋养精气神,也添补前行动力。

▌本文来源:吴传剑

编辑/巫雨蓉

责编/黄永健

审核/郑卫华

监制/魏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