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新冠肺炎学术专著向世界分享“中国方案”:历时一年超百位一线专家参与

“我们希望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现在圆梦了。” 9月2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副教授叶柏新拿着一本飘着油墨馨香、厚达800余页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础与临床》学术著作兴奋地说。

这是我国首部百万余字新冠肺炎领域学术专著,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资助,科学出版社出版,100多位武汉抗疫一线专家、援鄂医疗队专家及全球科学家历时一年多编纂而成。专著依据武汉抗疫期间的典型病例,详细论述了临床处理方法及原则,真实再现患者的临床救治过程,涉及流行病学特征、疾病发病机制、医疗技术等研究领域,大量图片、数据为首次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专著序言中写道:“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能为全球疫情防控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亦能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型大流行病提供启发和思考。”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Gauden Galea博士发来视频讲话,对该书的出版予以高度肯定,向全球推介抗疫的“中国方案”。

点击视频观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础与临床》全球首发会。

2000多人的“抗疫医生交流群“

该书的作者之一叶柏新教授在新冠疫情中可谓全程参与。疫情发生时,尚在国外的叶教授就成为腾讯全球抗疫物资采购的“把关人”。在和腾讯团队的紧密合作中,大量在当时异常珍贵的抗疫物资在第一时间运到了武汉。2020年3月份,回国后的叶教授在隔离时就第一时间创建了一个微信交流群,针对愈发严峻的全球疫情蔓延局势,组织和分享中国医生的抗疫经验。一夜之间,500位中美两国的医生加入,一个群逐渐扩充为2个、3个、4个……为了支持抗疫,虽然微信群聊有人数限制,但腾讯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为此开设一个允许参与人数上限达10000人的企业微信群聊,为各位抗疫专家提供“云抗疫”的平台。2000多人的“抗疫医生交流群”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的医务人员加入。其中,中国医务人员485名,武汉协和医院张劲农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余追教授等“群星荟萃”,他们提供专业指导,让中国抗疫经验走向世界。

腾讯湖北总经理余凯(右)在发布会现场介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资助出书的初心。

群里医生的积极回应,强烈地提振了叶柏新的信心。“对于新冠病毒这样一个传染性极强的新型病毒来说,全球的医生对它是陌生的,普遍有一种恐惧感。中国一线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不仅可以为全球同行提供专业支持,还能增强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他说,“线上的讲座、交流等内容丰富,凝聚了抗疫专家的经验与深刻理解。如果把这些具有极强权威性、专业性的‘热乎乎经验’整理、记录下来,是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全球专家抗疫的善举一定要支持

编书念头的萌发来自于一个闪念。去年4月初,叶柏新突然有了将群里解答的内容集结成册的冲动。简单而质朴的想法在叶柏新的心里越来越强烈。从未出过书,也无写书经验的他,被这种情绪牵引着。他笃定决心:拼了命也要把书写出来。于是,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曾在疫情早期一起合作推动过亿元海外物资支援武汉的腾讯湖北总经理余凯。余凯迅速与腾讯总部及基金会沟通。“鹅厂参与抗疫的员工有1万多人,联合全球专家抗疫的善举,我们想办法支持!”

腾讯基金会从15亿战疫基金中划拨了出书的费用,也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更科学、更权威的平台,最终联系到科学出版社负责医学的主编,使该书得以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与此同时,叶柏新邀请了同院的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抗疫一线知名专家胡克教授共同担当主编,以期将这部著作向更具科学性、权威性及实用性的方向推进。一个执念也悄悄埋在他们的心里:历史不被记录就会被遗忘。

因为他们对生命有着更深的理解

胡克深谙,平日里忙于坐诊、手术、科研的专家抽身来写书,需要怎样的意志力。顺利推进更多的是凭借一颗“医者仁心”。“我了解他们,病人是医生内心最深切的牵挂,当他们有一天得知,自己著书立说的这部分内容,对全球医生有借鉴意义,能挽救一个个的生命时,这将是他们内心最大的慰藉。” 两位主编认为,这是医生们甘心奋笔的最强劲动力。“您的每一个字的背后,都可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各位老师作为抗疫一线知名专家,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创造者,你们是这座城市的英雄,理应被历史铭记!”叶柏新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话语,叩开了专家们的心扉。或许是医者对于生命有着更深的理解,许多专家都应允下来。“对这些专业知识及科学理论进行及时总结、整理非常重要,不仅能为当前疫情防控及全球战疫提供宝贵的参考,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你们为中国医学界做了一件大好事!”捧读这一份份主笔专家热情洋溢的回执,主编的双眼竟有些模糊了。“专家们的内心都蛰伏着一个愿用毕生所学去悬壶济世的精灵,这是职业素养使然。”两位主编更强烈地感受到有一股力量在助推自己前行。撰写近2万字的章节,对于每一位作者来说,都并非易事。各位作者都是刚从抗疫一线下来的,虽然很累但必须抓住这段时间,从5月份开第一次编委会至9月9日全部稿件出炉,怎么使这些教授除却工作任务之外还继续赶稿是叶柏新最关心的。值得庆幸的是,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余仍然以严谨的态度与极高的热情对待著书这件事。

感染科陈晓蓓教授十一易其稿,为了精准表述每一个字,晚上辗转反侧;内分泌科专家高凌教授,特意请英国著名学者来写析评,为了让英国学者看得懂,通宵达旦翻译;神经内科刘志超教授,已经完成了所有工作,仍精益求精,百忙之中留言说:“叶博士,能否再给我一天时间再斟酌一遍?”

在书上,析评专家李十月的名字加了一个浓浓的黑框。这位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流行病专家接到写作邀请时,兴致勃勃,千方百计挤时间撰写疫情防控经验,即使下乡进行流行病调查,仍惦记着修改文稿。不料,在圆满完成撰写任务后不久,出差途中的他突发脑溢血而离世,未能看到这本书付梓。这些用生命著书的片段,叶柏新都一一记录到笔记本上,朴实无华,不事雕琢。在这些精神的感召下,许多素不相识的医生也志愿加入到翻译、校对团队中。他们不要报酬,也不计较署名,只想默默地做些事情。一位参与翻译的志愿者感慨地说:“当人类面临危难的时候,总得有一些人站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这种力量汇聚在一起,就会成为一种战胜困难的洪流。人类一定会战胜病毒!”

在看不见的彼端

有时会关乎一个生命的救援

许多惊心动魄的救治片段,记录到书里,成了宝贵的经验分享和救治指南。一位87岁合并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历经数次生死考验,最终获得新生。他的治疗方案被记录下来,并作为范例写进书里。还有那位使用ECMO+呼吸机维持生命62天,一度被认为“救不过来了”的65岁老人,在武大人民医院接受双肺移植手术后,惊喜地重逢命运的变奏。他的重生传奇和救治的点点滴滴,也成为样本,在书中剖析。负责新冠肺炎与静脉栓塞内容编撰的武大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邓宏平教授特意将救治的举措一一罗列下来,形成诊疗流程,有些地方还做了重点强调,他的文稿曾提前分享给一位英国的患者进行救治参考,获得成功。“中国医生用精湛的医术带给老年患者生的希望,这说明救治方案是及时、有效的,这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抢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邓宏平感慨,“因为在看不见的彼端,有时会关乎一个生命的救援。”“不仅是西医,在这场全球抗疫的鏖战中,中医作用也举足轻重。”负责新冠肺炎与免疫调控章节撰写的武大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周晓阳欣然表示,“中医治疗瘟疫数千年,以古老的智慧应对沉疴,我们有底气,也确实收获了疗效。”在临床实践观察中,中医药对于减轻患者咽喉疼痛、缓解咳嗽、恢复体力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效果。“书籍在撰写之初 ,还有诸多细节需要完善,但毕竟世界上有不少医务工作者能听到、看到、借鉴到中国的抗疫经验,这是个良好的开端。真诚关怀每一个生者、尊重每一个生命、全力拯救每一个病患,这是医者良心,也是医者之职,不分国界。在病毒肆虐的当下,全球携手,最终战胜这场瘟疫,这是撰写书籍的每一位成员所祈愿和秉持的。”有关负责人说。想做一件事有一百个理由,而失败却只需要一个借口。面对资金、时间与人力成本的巨大投入,从作者到出版社几乎都想过放弃,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大家都没有放弃,并看到了精彩的成果!据悉,这部著作出版后,将向海外捐赠3000本。参与编写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医学卫生学院心血管系副主任王欣教授说:“期待这本著作能发挥国际抗疫作用!” 一群天南海北的医生汇聚到一起,只因一颗心的牵引。这是医者初心,盈满挺身而出、救死扶伤的慷慨气概;这是大爱仁心,溢着悬壶济世、一往无前的使命担当,笔墨流淌,筑起“拯救生命之书”。携手各国人民休戚与共、同心抗疫,用“中国温度”温暖世界,这份执着,力透纸背,跨越种族、国界,消融坚冰、冲破障碍,无惧雨雪雷电。这是仁心的迸发、仁心的播撒、仁心的延续,烙刻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个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