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睿驰曹斌:Autosemo为智能汽车杀手级应用诞生搭建基础生态

基于人工智能融合云计算、大数据、5G等大量新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而当下复杂的应用场景让智能汽车成为核心应用领域,未来,汽车被看作像电脑和手机一样的移动智能终端,无疑也将出现像PC时代的windows、office,智能手机时代的APP STORE、微信等杀手级应用的诞生,立足当下,如何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会?该和哪些先行者同行?等等都是大家需思考的问题。
9月24日,车云网在中国汽车基础软件生态委员会第一届三次委员会议暨“汽车产业下半场:‘软’实力下的‘硬’思考圆桌沙龙活动上,采访到中国汽车基础软件生态委员会(Autosemo)首届轮值主席、东软睿驰总经理曹斌,以期解答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图片
智能汽车商业机遇洞察——与PC发展类似,新需求拉动创新
车云网:我们知道现在汽车产业还是以整车企业为主导的商业生态,基于智能汽车时代,您认为有哪些新的生态会产生?
曹斌: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往软件方面转,往域控制器转,这是一个趋势。不过智能汽车不像一些成熟领域,比如PC领域,在笔记本里面要开发应用软件,那可能windows已经是好几十年成熟下来的东西。而在汽车里面,还是有非常多要探索的地方,同时,还有基于车规级的标准和法规需要匹配。相比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汽车里面有可能会成长出类似像windows、安卓这一类能够提供公共软件平台,以系统平台让大家广泛复用,这是其中一种。
其次,智能汽车形成或者形成的过程中,中国车企的竞争力在不断地提高,通过软件来创新,通过创新来吸引消费者去购买,这个链条已经打通了,比如现在用户都很期待说OTA更新,关注更新之后的新体验。目前有很多造车新势力的车型一年更新12、13次,基本每个月要发布一次版本软件,这在国际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这其实是一种软件实力不断成长,所以中国企业相当于把汽车整个评价体系、消费者喜好的偏好形态拉到了另一个维度。过去大家拼的车辆性能,现在大家拼的是软件的丰富度,人车交互的丰富度,驾驶的智能化。这给中国的车企打造新商业模式的先发机会,进一步会有一大批的零部件企业,做域控制器的,做自动驾驶的,做一些关键的ECU区域控制器等等的企业经过新市场需求的打磨,成为新的供应链头部企业。
其中,包括AUTOSEMO组织企业制定的标准,基于用户需求不断的创新,再由创新拉动,符合新标准的本土企业就有机会上车,有机会成长。AUTOSEMO自2020年7月22日成立,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AUTOSEMO组织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从20家创始成员至今,已经有包括主机厂、科研单位、国内外的供应商等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在整个行业中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壮大。在成员单位的探索和参与下,AUTOSEMO提出了包括SOA架构规范等新的框架和标准。
在2021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发布《中国汽车基础软件发展白皮书2.0》。白皮书1.0算行业启蒙作用,为车企了解基础软件扮演什么角色?操作系统是怎么回事?供应链怎么去构建等等问题进行基础知识和体系梳理。而白皮书2.0我们把实践里面的问题、想法和一些应用的典型案例提取出来,告诉大家,使得框架能够不断的形成。
另外,还将发布《车载SOA软件架构技术规范1.1》,首次提出AUTOSEMO Service Framework(ASF)的框架,ASF架构将成为AUTOSEMO接下来工作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它是在AUTOSAR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向应用层、向SOA体系架构拓展的中间框架,在中国汽车产业向“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过程中,这样框架的存在可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以上整个体系的变化,基础软件拉动整个框架增量的变化,对于无论是车企、基础软件公司,还是零部件供应商,其实形成新的商业生态的机会都是非常高的。
如何把握智能汽车机会——分阶段构建分层、共赢的开放理念
车云网:您如何理解今天沙龙主题“汽车产业下半场”的定义?
曹斌:首先是行业自主意识清晰。过去的体系架构里面,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大家的研发体系,供应链体系等过去世界竞争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变成过去时。新产生的基于电动化、智能网联、域控制器、车云协同等等这一套东西,还有非常多的领域,显然进入到一个创新的无人区。中国很多的企业之前靠的模仿,汽车行业模仿更是根深蒂固,包括车型、外观、颜色、灯都模仿,拿来主义居多。现在进入到下半场,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大家突然意识到,我们得自己去出卷子,答自己的卷子,所以这个过程中,对大家理念形成冲击。
第二,生态的影响力优于单独企业独大。过去政府的理念希望我们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全世界巨型的企业,单一企业有这样一个使命。但是现在看单一企业是脆弱的,卡脖子干掉你一个企业,那整个行业可能就有问题,所以开始注重整个生态的健壮性,生态的抗打击能力,生态的存活能力。中国企业未来探索新事物,新的创新空间过程中,能成长出生态,比尽全国之力发展一、两个强大的企业重要得多得多,这是汽车产业下半场的显著特征。
图片
车云网:目前国内车企在发展自有OS生态,Tier1、车企、IT公司哪方能主导智能汽车,把握机会成就“杀手级”应用?或者何时将诞生“杀手级”应用?
曹斌:大家都提生态,其实理解都不太一样,所以都在找参照,比如过去手机生态什么样,一个手机里面有很多的应用软件、应用市场,在一个公共框架里面有工具开发平台。现在很多车企的生态跟这个有点类似,联合一些包括第三方开发者,开发者联盟,开发者社区,希望引导开发者归属他们旗下产品的应用。而我们理解的汽车的生态会跟过去所有生态不一样,毕竟很难有个体开发者去给一台车开发应用。手机的模式可以理解为草原式的,每一个开发者都是一个小草,个体有没有无所谓,但是量非常大,由于这个量非常大,所以它会不断筛选出来像微信这种,长出草原上的几棵大树。
汽车的生态还是以企业为主,但更像是森林式的,一片一片的,也有特别大的树,但森林里面的秩序是有的,会形成一定商业关系耦合的一种生态,这种生态体系如何去发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我觉得还是需要不断去探索、演化。而汽车生态的核心价值最终还是要体现消费者对于车的认可上。
AUTOSEMO也是生态构建为目标,在跟各个企业反复交流这些理念,怎么通过标准,通过框架,通过工作组去拉动大家的共识,有了共识就有了生态。
未来多领域的参与者谁能领先,这需要非常多的互动、耦合,包括商业竞合,有可能产生非常激烈竞争。我认为作未来汽车的窗口期,五到十年的过程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生态?这里面的变数非常之大。
我们大胆猜测未来生态会是什么样呢?有可能类似windows这类形态的生态会出现,比如自动驾驶;还有车内一些基于SOA互动的框架,下一层的组件可能也会变得非常关键和致命,这些里面会不会出现一些巨型的公司?参考IT领域的存储,EMC就是早期因为存储,发明的一套网络存储系统,以至于变成了上市的巨无霸的公司。
车内现在大家共识是数据中心,其实相应机构都有可能被发明和产生,这里会有基础设施的部分,像自动驾驶专业的应用部分,有可能会成长出一些公司专门来提供成熟、领先、高效的服务,这种形态在汽车领域很容易出现。
将来的生态,第一层品牌特征代表是车企,它以集成为主,但它还是一个品牌特征的应用软件开发主体。其次是基础设施和应用模块,可能有活跃的、领头的供应商两、三家会形成群落。再往下一些提供服务、零部件、底层的传感器,这些跟传统的车企有点类似,但是可能会越来越标准化,成本越来越低。再向下可能会是一般零部件企业,做系统集成和中间若干个处理器,出现一两家核心的操作系统,以及若干个大型的应用软件,这些将全是商业级的公司,个体化的开发主体较难出现,以上是基于我们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