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坤:年轻时想表演,后来有表达,现在尊重自然流露

图片
记者:您刚刚完成了北影节“天坛奖”评委的工作,短时间内看这么多部电影会有压力吗?
陈坤:有压力。以前看电影是一个主观放松的状态,一般假设我要演某某一个类型的角色,我会专门去数据库里找那些电影来看,平时拉片也会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某几个类型的影片来看。
而这次因为做评委,会跟大家一起接受放在你面前的作品,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但是压力也很大,一是时间周期比较短,二是每部电影我都会看两遍,第一遍看的时候比较个人和主观,第二遍再用评委比较理性的标准再看一次。
记者:您评价影片的标准是什么?
陈坤:我的标准一是原创性,还有就是看它是否反映了当下。
记者:评委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有火花吗?
陈坤:(笑)我觉得我非常有火花。我是第一次做评委,还有点紧张,以为他们会不会像我看到的有些电影节目的评委要争吵什么的,我发现其实并没有。
首先,我觉得最棒的是每个评委都可以平实地讲出我们自己的意见,然后大家来讨论。有时候在某些奖项,比如最佳导演或最佳视效这种奖项,有的评委有更专业的知识,我也刚好学习。在演员奖项方面,我差不多跟他们不谋而合,没什么可争吵的。
整个过程里,我们有一到两个奖项投了两次票,因为大家的意见相左。这个时候巩俐主席很厉害,她说,我们来谈谈各自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就会慢慢发现,某个人的观点非常棒,或者他比我更有说服力、视角更特别,最后达成一致。
记者:你觉得什么样的表演是好的表演?
陈坤:我觉得表演一定要符合影片所属类型的表演世界,符合这种语境和电影世界,这是第一个前提。同时,在这样的语境里,能够让人由心而发,产生感动或震动。
作为一名演员,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更加客观,不是演员哭就能带动我也流泪。
我认为更重要的感受,是你所传递的当下——表演者是否在人物里面,表演者是不是流露出角色不能言说、但观众完全可以共鸣的情感,这是好的标准。
图片
记者:今年你在《1921》里演了陈独秀,之前还演过钱学森、蒋经国等历史人物,能谈谈这方面的感受吗?
陈坤:饰演历史人物对我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他们是真实的。可以创造的表演空间相对来说也比较局限,一是导演所截取的这段历史有限,同时也受限于他给你的镜头所表达的当事人的场景。演真实角色需要我们做很多前期阅读和准备。我每次都尽量多的去找他的资料,去揣摩了解人物。
哪怕我演陈独秀先生只有几场戏,但是也几乎花了一星期时间去提前准备。感谢这个角色让我了解到历史上陈独秀先生的经历,他的脾性、他的态度、他为共产党成立做出的努力……这是挺幸福的事情。
记者:你怎么理解演技这个概念?
陈坤:我刚刚开始学习表演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是想表演;到后来我开始有表达;再到现在,我很尊重自然流露的表达和情感。这也算是我成长过程里的进步。
记者:你现在接戏的标准是什么样的?
陈坤:只要有戏找我,我都很开心,会在这些戏里尽量找那些读了剧本心里会很悸动的、让我心里扑通扑通跳的角色。
记者:有什么角色是你特别想演还没有演过?
陈坤:我小时候有很多想演的,但经过这么多年,其实我都演完了,现在也都有机会演了。我现在是带着一种完全开放性的、等待的心态,认真生活,感受自己。同时期待着一个美好的角色出现,一个能碰到我的心,让我有创作欲望的好剧本、好作品。
记者:你现在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地位,接下来还有什么新的目标或期待?
陈坤:我小时候会活在别人的赞美里,或者别人帮我铸就的某个台阶上。但到现在,我更深刻地扎根于生活,希望能再碰到让我可以表演的、更丰富的角色和好的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好的表演者,给观众带来好的作品是我心里真正的期盼。
我希望通过我塑造的角色跟观众共鸣,得到观众真正的认可和尊重,而不是来自于其他的。这个东西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加油。
记者:这些年你做“行走的力量”,是为了给你的表演积蓄灵感吗?
陈坤:并不是这样的初心。做“行走的力量”,是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某种能量需要我们自己关照,我很希望通过这件事提醒大家,当我们经历不如意的环境时,能否有更多向善的正能量,让自己活得更愉快一些。本质更多的是基于社会责任感。我希望通过这个公益项目,让参与者快乐地、正向地生活着。
但是没想到做了11年后,现在也跟很多行走的朋友一直保持联络。他们经常告诉我一些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成了我理解不同类型生活的一种素材。他们的生活是那么活生生和朴实,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去吸收生活的能量,所以我觉得也算是无心插柳,得到了很多善意的回馈。
记者:平时从哪些通过哪些方式在表演上给自己沉淀或灵感?
陈坤:一是保持内在的好奇心。第二是保持足够的观察力。
表演者就是内在有好奇心、外在保持足够观察和感悟的个体。所以只要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就可以一直不断地去学习。演员是一个来自于生活、在生活里学习,同时跟同行交流学习,这样一个不断成长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