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个县,便是龙的故乡

图片
闻喜县现系山西省运城市辖县,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处于运城、临汾二盆地的交界处。
春秋时,闻喜县境系晋国辖域。战国初,韩、赵、魏三国分晋,今闻喜县被划归魏国。直至秦朝统一,始在此地置“左邑”县,隶属河东郡。
图片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途径左邑桐乡时,得知汉军攻破南越国的喜讯,遂诏改县名为“闻喜”。
隋炀帝大业末年,一度改其名为桐乡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随即改回闻喜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
南越国,亦称南粤国,是秦末任南海郡尉的赵佗趁秦朝灭亡、中原楚汉相争,各方势力均无暇南顾之际,占据桂林郡、象郡后,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的政权名。历五王,享国九十三年(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2年冬)。汉武帝时,发军攻占南越。
图片
闻喜县历史悠久,自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名人辈出,古迹颇多。魏晋有地图之父裴秀,唐有中兴贤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赵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境内存有唐玄宗所书御碑和韩愈撰文,以及祁隽藻书写的“平淮西碑”。
风景名胜
中华宰相村
图片
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该家族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著称于世。
图片
闻喜裴氏是中国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非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图片
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图片
裴柏村现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裴氏祠堂建于唐贞观三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
图片
裴氏碑廊,保存有很高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古碑数十通,其中《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
图片
裴氏墓冢坐落在裴柏村东五公里风光秀丽的凤凰垣。
汤王山
图片
汤王山位于闻喜县石门乡境内,海拔1752米,是中条山南端的最高峰。
汤王山古名条山、景山。夏末桀帝无道,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投奔成汤,成汤遂扎寨此山,历经七年的休养生息,操练兵马,于公元前1711年,在此发兵出征伐桀,灭夏建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人为纪念这位明君,便在当年成汤营寨观星台上建庙用于祭祀。
图片
汤王庙遗址
在当地关于汤王山还有个十分古老的、很感人的传说:汤王得天下后,连着大旱7年,一个大臣占卜说,除非用人做牺牲(祭品),上天才会下雨。汤王决定牺牲自己,救民于水火。
图片
他周身捆了茅草,登上干柴堆,烈火熊熊。汤王眼看就要被烧死,忽然天降大雨,烈火被浇熄了,百姓欢呼雀跃。从此人们为了纪念汤王,便将闻喜境内的最高山命名为“汤王山”。
图片
汤王山是商汤文化、晋郭璞勘舆文化的发祥地,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过于尧、舜、禹、汤,而以商汤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古迹景区,全国仅此一家,这里崇山峻岭,青松郁葱,层峦叠峰,奇石林立,属省级自然森林保护区。
闻喜文庙
图片
闻喜文庙,又名学宫,亦称宣圣庙,是为奉祀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而专设的庙宇。位于闻喜县城内东北角。始建年代不可考,重建于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地震倾坏。明弘治四年(1491)重建。占地面积38亩,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庙。
图片
其建筑座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有极星门、朝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学宫、廊房等二百余间。
图片
门前五龙影壁,用五彩琉璃烧制而成,形态生动,光泽纯朴。大成殿瑰丽庄重,结构规整,琉璃脊饰光泽夺目。庙内石刻甚多,有宋司马光撰书宣圣庙碑、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
闻喜文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泽湖
图片
闻喜县境内的董泽湖,历史悠久,人文厚重,风脉特好,瑞气荡漾,闻名遐迩。
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故乡就在闻喜县东镇东官庄村旁的董泽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董父豢龙的地方就是此地。
图片
据史料记载,董泽湖发源于4000年前的尧、舜、禹上古时代,当时“舜帝”命董叔安之子董父豢龙,龙是圣洁之物,非甘泉不饮,非灵水不憩。
董父寻甘泉于天下,寻来找去最终在河东闻喜东镇(东镇古名甘泉)之东北,发现一条长40华里的大甘泉,水质甚佳,犹如湖泊,清澈透亮,实为豢龙适宜之地,他心中大悦,便定居下来。因董父豢龙有功,舜帝将董泽湖封为“董父之国”。
图片
董泽湖古时水域面积几百平方公里,湖面浩瀚,水质清澈,碧波荡漾,远处群山隐约,天水相连,无边无际,在阳光照耀下,涟漪的波澜折射出缕缕金光,蔚蔚壮观;湖中舰舸争流,鱼越龙门,天鹅水鸭凫水戏耍;湖泊两旁,蒲苇摇荡,奇花异草,姹紫嫣红,吐蕊放香。伫立湖岸,令人遐想,令人陶醉。
后稷庙
图片
吴吕村后稷庙,是祭祀教民稼穑,华夏农祖后稷的庙宇。创建年代为元世祖至元元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明嘉靖、清乾隆二十九年、五十三年均有修葺。
图片
现仅存水陆殿和戏台,碑刻两通。水陆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斗栱四铺作单下昂,补间每间一朵,当心间辟格扇门,稍间置直棂窗。柱头卷杀明显。拱眼绘有团龙、花卉图案。
殿前存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水陆殿碑》和乾隆五十五年《重修稷王殿碑记》两通。
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图片
位于闻喜县郭家庄镇郭家庄村口长约130米的南北向道路两旁。其中,石牌坊坐北朝南,横跨南北向道路上,是清代盐提举仇嘉谟奉旨为其母孙宜人所建的贞节牌坊。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图片
牌坊通体石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蟠龙鸱吻。檐下正、背面皆悬石匾,额枋枋身阳雕有人物故事,花板饰有花草图案,阑额刻有额题。
图片
碑亭共5座。路东2座,皆坐东朝西,自北至南依次为仇毓镜神道碑亭和仇氏三兄弟德行碑亭;路西3座,皆坐西朝东,自北至南依次为仇氏五碑碑亭、赵太君节寿碑亭和薛太君节孝碑亭。
图片
均为石质仿木结构,建于石砌台基上。除仇毓镜神道碑亭为十字歇山顶外,余均为单檐歇山顶。碑亭正侧面多悬有石匾,额枋浮雕装饰图案,石柱镂刻对联等。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优特产
闻喜煮饼
图片
闻喜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从清朝嘉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的300年间,不仅畅销于天津、北京、西安、太原等内地城市,而且闻名于上海、广州、海南等地。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
图片
晋南民间把“炸”叫“煮”,煮饼其实是一种油炸的点心。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
钩编
图片
发展于1970年代,利用丝光线,经过精心设计,采取针数和针法上的千变万化,织成各色图案,品种多、花样新、造型美,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深受各界女士的喜爱,2006年参加了中部五省文博会。
闻喜花馍
图片
闻喜被称为“花馍之乡”,每个村都有制作花馍的巧匠,当地有这样的说法“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
图片
闻喜花馍除了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花样繁多,搭配组装成的花馍给人以空凌玄妙、活灵活现之感,其繁而不乱、鲜艳而不失协调的装饰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图片
“花馍”是用圆形、桃形、鱼形等面团作为花馍主体,出笼后插上所需面花,吉祥物多以动物为主。闻喜花馍制作要经过九道工序: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闻喜花馍被广泛用于节日、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诸多民俗风情活动中。
图片
闻喜花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三晋文化旅游
原标题:晋山晋水:龙的故乡——闻喜(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