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战略轰炸机,轰6发展史

原创2021-10-14 15:06·军武次位面
【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在国内海空军的装备中,轰-6是一款经久不衰、老而弥坚的型号。从1969年进入空军服役至今,轰-6不仅没有随着时代变迁被淘汰,反而衍生了让人眼花缭乱的诸多型号。当然,相比于歼-7战斗机在系列发展与出口过程中,完全令人目瞪口呆的复杂型号,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在轰-6的50余年发展过程中,折射了国内海空军对轰炸机的装备和使用思想,可以更加清晰地看清国内空中力量在轰炸机领域的发展脉络。
图片
▲老而弥坚的轰-6
国内在60年代完成对苏联图-16中程轰炸机的仿制,并于1969年进入批量生产,被按照当时的命名规则,第一款出现的轰-6被称为轰-6甲。鲜为人知的是,早期轰-6的生产数量并不是很多,而原因并非是由于轰-6性能不足,恰恰相反,是由于轰-6当时的性能超出了空军需求。除了少量的核弹载机之外,通过弹舱挂载常规炸弹的轰-6甲,其作战能力明显超出空军需求。实际上,小巧玲珑的强-5以及更加灵活的轰-5,才是空军更钟意的型号。轰-6甲除了担负空基核任务之外,早期主要是衍生了轰-6乙(航空拍照型)和轰-6丙(电子战型)两个型号,但生产规模同样不大。而海航在早期干脆就没有接收轰-6,直到1974年西沙海战之后,海军才开始考虑在轰-6甲基础上,发展一款挂载反舰导弹的型号。
图片
▲一代传奇强-5攻击机
这款出于对南沙群岛局势未雨绸缪考虑的新型号,被命名为轰-6丁,也就是后来的轰-6D。其整体技术水平与轰-6甲相差无几,主要是在下颌处装备了国产245型对海搜索雷达,同时在机翼上增加了两个挂架,用来挂载鹰击-6反舰导弹。1986年,轰-6D与鹰击-6完成测试,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伊拉克空军看中了轰-6D与鹰击-6作战范围较大,杀伤力大,且价格低廉的优势,以1.5亿美元购买了四架轰-6D和数十枚C-602反舰导弹(鹰击-6出口型号),主要用来攻击油轮及岸上设施,实际战绩也还不错。同时,西飞在七八十年代,通过加装从西方引进的一系列设备的方式,在轰-6甲的基础上,衍生了轰-6E、轰-6F和轰-6I等多个型号。其中轰-6I是用从英国引进的四台MK-202斯贝发动机,换下了两台国产涡喷-8,其航程增加到近8000千米,是第一款国产四发大型轰炸机。然而,空军当时对这个技术并不成熟,性能又明显过剩的方案并无太大兴趣。最终,以上的多个子型号均没有批量生产。
图片
▲轰-6D是唯一实现出口的轰-6型号
总的来说,在90年代以前发展的一系列轰-6型号,都属于轰-6的第一代各种改型,其中又以轰-6甲和轰-6D为绝对主力。而这种海空军在同一技术水平下,各自发展专用型号的方式,也是日后轰-6的主要发展模式,并一直持续至今。
在90年代末期,西飞鉴于第一代轰-6的技术水平已经明显落后,通过换装一系列先进航电设备的方式,推出了第二代轰-6,分别是轰-6H(空军版本)和轰-6G。从表面上来看,第二代轰-6的最典型特征,是翼下挂架增加到四个。而其内部设备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火控雷达到导航、定位等一系列航电均全部更换,使得轰-6H使用鹰击-63这种远程精确对地武器的能力。由于当时国产歼-7、歼-8的航程、载弹量、性能均存在明显不足,购买的苏-27、仿制的歼-11A又基本不具备对地精确打击能力,而苏-30MKK虽然表面上在这一领域性能相当出色,但实际上,俄罗斯对苏-30MKK远程精确打击系统的整合并不完善,同时,空军也更加重视苏-30MKK的超视距空战能力。因此,轰-6H在当时实际上是,独自担负起了防区外精确打击敌方重要目标的战略任务。
图片
▲苏-30MKK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类似的是,轰-6G也是当时海军最有效的空中反舰平台。只不过,原计划与轰-6G配合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展严重滞后,使得轰-6G在早期一直搭载鹰击-83这种射程200千米的亚音速反舰导弹,在当时并不具备攻击美国核动力航母打击群的能力。等到鹰击-12在2012年性能成熟,西飞已经在第二代轰-6的基础上,研发了更性能更加优秀的第三代轰-6,这就是轰-6K(空军版)和轰-6J(海军版)。需要说明的是,空军曾在轰-6H的基础上,加装部分先进设备,推出了轰-6M,其本质上是轰-6H到轰-6K的过渡型号,本质上仍属于第二代轰-6范畴。
图片
▲第二代轰-6的典型特征是有4个挂架
第三代轰-6的最典型特征,是将领航员座舱取消,装上了全封闭式雷达罩,使得其颜值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两翼下的挂架也进一步增加到6个(海军版的轰-6J为八个)。内部设备除了像改进第二代轰-6时,对航电设备进一步升级,并加装战场数据链之外,还换下了两台国产涡喷-8,转而装备了两台俄制D-30 KP2型发动机,除了在重量和推力上的收益之外,由于D-30 KP2的耗油率比涡喷-8降低了近30%,同时机翼经过重新设计,其内部载油量提升了约4吨,使得第三代轰-6的航程突飞猛进,一跃升入8000千米,在航程上已经完成了从中型轰炸机到战略轰炸机的转变。
图片
▲挂载巡航导弹的轰-6K
而在这一时期,空军在也完成了对国产巡航导弹的空基化,成功将其整合到了轰-6K上,使得轰-6K具备了在上千米外,发射对陆巡航导弹攻击敌方目标的能力,其作战范围和生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同时,鹰击-12也如愿以偿地搭载到轰-6J上,这款高空射程超过300千米,最大速度高于3马赫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是目前国内除反舰弹道导弹之外,又一型能对美国航母造成威胁的有力武器。在这之后,西飞又在近几年推出了最新的轰-6N,其主要特征是在机头安装了一个固定式受油管,可以通过空中加油提高其航程,其余性能与轰-6K基本一致。
图片
▲最新出现的轰-6N
从1969年的轰-6甲到2019年的轰-6N,轰-6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性能过剩不被海空军所喜,到被国内彻底发掘其平台的所有潜力,正是国内空中力量从防守型到进攻型的转变过程。虽然说轰-6目前的主力位置,终将会被未来的轰-20隐身轰炸机所取代。然而,轰-6相比于其他战斗机、战斗轰炸机的大航程和大载弹优势,相比于轰-20的低成本特性,也使得轰-6在未来的数十年里,仍然会继续活跃,以精锐老兵的形象,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