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津湖战役,美军是如何看待的?陆战一师上校直言:侥幸生还

如今正在热映的电影《长津湖》,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但是因为电影的篇幅有限,所以对于长津湖战役的整体讲述,并不是非常完整。
其实,长津湖战役最终取得了非常圆满的胜利,不但像影片中展示的那样,一举歼灭了“北极熊团”,还迫使美军的王牌部队——“陆战一师”,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漫长的退却”。
长津湖战役
自从1950年10月,美军越过北纬38°线,并且派遣轰炸机多次侵入中国的领空,轰炸丹东地区开始,新中国就注定无法在这场战役中独善其身了。
图片
从1950年10月起,一直到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议止,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间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时间,是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
在这个阶段中,志愿军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长津湖战役发生在第二次战役期间。在这个时期,双方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在清川江地区,而东线就在长津湖地区。
美军在东西二线都遭遇到了战败,只能放弃平壤、元山,最终退到了三八线以南。电影《长津湖》截取的就是东线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的连队穿插战况。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的重要拐点,志愿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美军不得不退至三八线以南。长津湖战役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场的态势,破灭了美军圣诞前结束战争的狂言。
当时,美军兵分两路向朝鲜进犯,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要在圣诞节前打到鸭绿江,回家去过圣诞节。所以志愿军从国内的南方军区,紧急调派了第九兵团入朝,前往东线作战。
我们在电影《长津湖》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角伍千里回家的时候,他的家乡在水边,家人也居住在船上,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人文风貌,而且指导员也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上海人。
图片
伍千里所在的部队,是一支穿插连,其战术特点就是在战场中拦截穿插,迂回包抄,将敌军大兵团分割成零散的几段,再将其歼灭,这些设定都是非常符合历史的。
当时第九兵团的士兵,很多都是从东南地区紧急调入朝鲜作战的,所以他们大多数人未能配备足够的御寒冬装,同时很多人也没有在高寒地区作战的作战经验。
然而,冬季的朝鲜半岛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当年更是遭遇到了五十年一遇的大严寒,日均气温已经降至了零下27度。而长津湖地区的最低气温,甚至还降到了零下40多度。
但是,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广大战士们却义无反顾,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天寒地冻的长津湖地区,忍受着异常的严寒与饥饿,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千难万险。
然后,通过大范围的穿插战术,昼伏夜出,迂回包抄,以点打面,闪电突袭,成功地将美军的精锐部队陆战一师拦截成了五段,形成了围歼和阻击的有利态势。
美军陆战一师
电影《长津湖》对于所谓“联合国军”的展示很有意思,在驻地的兵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不同国家的队伍,休整时还会互相夸功。其中战力最强的,自然是美军的陆战一师。
图片
陆战一师是美军的精锐王牌部队,号称“常胜军”,其前身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海军陆战队第一连。该连建立于1775年,参加了几乎所有美国历史上的扩张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军将这支部队改组为了陆战一师。它在美军的历史上可谓是战功赫赫,多次获得一级荣誉战斗部队的称号,是美军精锐中的精锐。
在太平洋诸多的战役中,陆战一师都是啃最大的硬骨头,冲绳岛、瓜岛等战役中,全都是陆战一师打头阵。其部队的成员在战术素质和单兵能力上,都远高于普通的美军部队。
陆战一师的满员编制约为2.5万人,在朝鲜战场上的陆战一师约有2.4万人,下辖有三个陆战团,一个师属炮兵团,一个坦克团,还有工兵营、补给营、通信连、侦察连、医疗队等。
同时,陆战一师不但拥有各类型的火炮几百门,还有几百辆坦克,装甲车和汽车也超过了一千辆。总体来说,陆战一师是一支配备齐全、装备先进的现代化地面作战部队。
图片
那么,美军如此精锐的一支王牌部队,与忍受着严寒和饥饿,且长时间潜伏于冰雪中的志愿军第九兵团,是如何在长津湖地区交战的呢?最终的战况又是怎样的呢?
冰血长津湖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打完了这场战役。因为相比以美军有非常完善的后勤保障和制空权来说,志愿军没有制空权,后勤和物质也得不到保障。
负伤的志愿军战士很难得到救治,但是美军却可以依靠飞机,不停地将伤病人员转移。双方的实力,实在是太过于悬殊了。然而,志愿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还打赢了这场战役。
长津湖位于朝鲜盖马高原的东北部地区,是一个常年高寒的地区,平均海拔约1300米。道路非常狭窄,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无人区了。
这里不但气候恶劣高寒,地理环境更是险恶。在这样的地区里,莫说是打仗了,就是驻扎都很艰难。在美军相对舒缓的驻地里,都时常有士兵抱怨朝鲜恶劣的作战环境。
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就心有余悸地说过:“长津湖地区根本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但是,志愿军却将长津湖地区列为了重要的战场来布局。
图片
1950年11月,志愿军20军和27军先后在长津湖的西部和北部进行战斗。前面说过,第二次战役的战略重点,就是将敌军诱至预定的战场,再对其发起突然的反击。
志愿军将战场选择在了长津湖地区,也是在面对强大的敌军攻势之下,不得不考虑的一个方案。因为当时的美军,拥有强大的武力、财力、保障力,志愿军却是没有这些的。
志愿军的补给匮乏,只有勉强可以御寒的衣服,还要时不时遭遇美军飞机的巡视和轰炸。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志愿军发动反击都是在美军飞机无法飞行的夜间。
虽然长津湖地区的气候条件异常恶劣,地理环境也非常险峻,但是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减美军的攻势,为志愿军采取的穿插拦截战术创造出条件。
最终,志愿军成功地将美军分成了各自不能呼应的部分。这样的打法,对自身的损伤虽然是非常大的,但是面对强大的美军,力薄势微的志愿军,也只能选择这种惨烈的打法。
其实,当时很多美军士兵也对这种高寒的天气极为不满。在许多美军士兵的回忆录中,都可以看见对这种极端天气的抱怨,并且表示手都冷得抓不住卡宾枪了。
图片
虽然很多美军士兵不满,但是当时他们的后勤却是相当富裕的,每个士兵都有一件大衣和鸭绒袋。同时,还有厚呢军装、防寒帽、毛衣、毛袜、皮靴等等。
而且美军住的帐篷也是棉的,帐篷中的火炉也是常燃着的。每日单兵的口粮不但有罐头和饮料,甚至还有火鸡火腿、苹果派等等。无论是吃穿,还是住行,美军的条件都是极好的。
相比美军,志愿军在严寒天气下行军、伏击,冒着被飞机发现的风险在风雪交加的密林中穿插,口粮只有极少被冻硬的土豆,很多战士甚至没有棉衣御寒,可战士们却没有丝毫抱怨。
终于,志愿军成功地将美三师,美七师和美陆战一师切割成了五个孤立的部分,从北向南依次是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土古里以及真新里。
长津湖战役打响之后,陆战一师在复杂的地形中,首尾不能相顾,最终只能仓惶撤退,美国白宫上下为之震动。从包抄到伏击,志愿军和美军在狭长的盖马高原上展开了殊死搏斗。
长津湖战役后期十分惨烈,中美两国许多史料都将长津湖称为“冰血长津湖”。同时,这也是陆战一师有史以来“路程最漫长的退却”。但是在我军的布局之下,也不容美军随意撤退。
图片
当时的长津湖地区,南北通向只有一条狭窄的机耕道,一边临近陡坡,一边靠近悬崖,而我军早就在相应战区布置了伏击点。所以陆战一师撤退的时候,遭遇了志愿军的层层阻击。
三天的时间,陆战一师只走了22公里,伤亡了1500多人。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志愿军受到物资和后勤等问题的限制,陆战一师是绝对走不出长津湖地区的。
陆战一师侥幸生还的原因
第一,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跟不上,军械装备不如美军。长津湖战役是典型的主动出击,穿插包围,诱发伏击的战斗。同时,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的意志也非常顽强。
头顶是美军的飞机,周围是险恶的地形,第九兵团的十万战士,忍受着严寒和饥饿,冒着生命危险,严密伪装,昼伏夜出,愣是克服了千难万险。一时悄无声息,一时又动如雷霆。
最终,将美军诱至了长津湖地区,并通过不断穿插迂回,将美军分割,形成了围歼阻击的有利态势。如果不是志愿军后勤保障和军械装备太差,战线又太长,陆战一师根本逃不掉。
第二,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的小心和谨慎。陆战一师的师长史密斯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指挥官,他利用地形,又吸取了西线战场的经验,所以并没有慌乱突围。
图片
同时,史密斯还要求部队每天前进一定路程就停下来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得益于史密斯指挥,陆战一师的队形拉得很紧密,并且还可以进行一些有效的防卫。
并且在史密斯的坚持下,美军在下碣隅里修建了一个简易的机场。这个小型的机场保障了空运的顺畅,所以陆战一师在长津湖战役中丝毫没有补给方面的问题。
靠着这个小型机场,美军甚至还空运转移了四千多名伤兵。相比美军的制空权和补给线,志愿军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保障了,很多负伤的战士倒在冰天雪地中,根本无法得到治疗。
第三,美军军部的全力保障。美军在长津湖被包围后,美国白宫震动,立刻了展开各种手段进行支援,美军各部门也迅速反应,为陆战一师撤退提供了各种便利。
驻扎在日本的美军海军舰队,立刻调集了数百艘舰船北上,其中还有航空母舰。美国的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在陆战一师撤退之路的上空,构筑了最强大的空中支援。
反观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甚至连空军都还没有,也就更别说能够在朝鲜半岛上夺取制空权了。所以美军的空中力量,为陆战一师的撤退,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图片
第四,美国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当时美国的军工制造能力世界顶级,成为了陆战一师撤退途中的一大助力。当时志愿军为了防止陆战一师撤退,将南部通道唯一的水门大桥炸毁。
但是美国空军居然从日本运送来了桥梁和钢材,美国的工兵们也极尽全力,短短一日便造出了一座可以载重50吨,可供汽车通行的钢制组合的桥梁,修复了美军南撤的道路。
第五,极端气候条件的影响。长津湖战役基本是在零下30度到零下40度的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的,冻伤、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战斗本身造成的伤亡。
这种极端天气虽然在战役早期给美军的侦察和空袭带来了阻碍,使得志愿军第九兵团成功施展了完美的战术穿插,但是也给志愿军在战役中伏击敌人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在美军南撤的道路上,有不少负责截断伏击的连队,在严寒下成建制冻伤、冻亡。比如整个连队冻成冰雕的“冰雕连”,牺牲的战士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势,枪口瞄准着敌人的方向。
在电影《长津湖》中,一路撤退至此的美军被“冰雕连”震撼到了,指挥官向志愿军战士脱帽致敬。但是实际上美军撤退至此时,许多仓惶的美军士兵,却向“冰雕连”战士的尸体扫射。
图片
同时由于战线拉得过长,气候条件又十分恶劣,志愿军第26军的主力没有及时到达战场,他们从下碣隅里一路追击,一直追到了咸兴港和兴南港。沿途弹尽粮绝,疲惫不堪。
再者,美军有着海空方面的强大支援,所以志愿军对陆战一师的阻击,也就没有形成完整的规模。虽然陆战一师侥幸生还,但是美军在撤退时,也还是出现了许多混乱的情况。
比如有些美军实在无法突围了,竟然开着汽车和坦克,想从长津湖的湖面上突围。但是湖面的冰层,明显无法承受坦克的重量。结果冰层坍塌,湖面上的美军尽数落入湖中。
陆战一师作战处的上校阿尔法·鲍泽曾经直言不讳地说:“幸亏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否则我们绝不可能走出长津湖,陆战一师绝对是侥幸生还!”
多年之后,一些参加过这场战役的美国老兵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常提到长津湖战役,他们感慨道:我被那些不畏死亡的灵魂震撼了,中国士兵为什么不怕死呢?
这些美国的士兵,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到非常奇怪,那是因为一个企图对外侵略的国家的军人,根本就不可能懂得志愿军战士心中的崇高信念!
图片
但是长津湖这场战役,志愿军也打得十分艰苦。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说,其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志愿军伤亡巨大,冻伤3万余人,冻亡4000余人,冻伤减员超过兵团总数的30%。
长津湖战役中陆战一师的伤亡情况
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第七师几乎是全部被志愿军歼灭了。北极熊团,也就是第七师中的31团,结果同样是被全部歼灭,连团旗都被志愿军缴获了。
但是,北极熊团的团旗并非像电影《长津湖》中那样,直接被人从北极熊团指挥官帐篷里扯走的。而是在打扫战场时,被一名通信兵当包袱皮拿走了,后来还送给炊事班当蒸馒头布。
后来,是该通信兵所在营的营长听说了这件事,过去查看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是北极熊团的团旗。这面团旗后来被作为战利品上缴,如今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美军第三师因为主力部队都在西线,所以在东线的伤亡统计数据,并没有太多的报道。至于陆战一师的伤亡数据统计,先后出现了好几个版本。
初始,美军宣传陆战一师阵亡604人,伤重死亡114人,失踪192人,伤3508人,战斗伤亡总数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但这个数据明显和实际不符,美国人自己都不信。
图片
后来美军迫于压力,修正了长津湖战役中的伤亡数字,宣称陆战一师伤亡7338人,美七师伤亡2670人。和其他的伤亡数据一并统计,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伤亡了上万人。
网上还有一份关于陆战一师的伤亡资料,说是在长津湖战役以后,陆战一师战斗死亡1000余人,失踪4800余人,负伤4500余人,因冻伤等原因损失了7300多人。
如果是这个数据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满员2.5万人的陆战一师,在长津湖战役中的减员已经超过了1.8万人,减员比例超过了70%,实在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但是这个数据的真实性还是存疑的,因为陆战一师在釜山休整了半个月之后,就再次回到了东线。1952年3月,陆战一师又被换防到了西线,负责开城到板门店的重要战线。
所以,不少人认为陆战一师的伤亡应该没有那么大。不过,即便是陆战一师的减员没有达到70%这么大的比例,但是减员比例也绝对是超过了40%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美援朝的第二阶段中,陆战一师陆续跟志愿军63军、40军、46军都交过手。因为本文主讲长津湖战役,所以第二阶段的战役,就暂不进行讲解。
图片
总之,不论是志愿军的哪支队伍,在和陆战一师作战时,都狠狠地将陆战一师打了数次。在这段时间陆战一师的记录中,频繁出现“绝望”、“情况恶化”、“全军覆没”等字样。
同时,志愿军的伤亡数字,也罕见地出现了低于美军的记载。看来,陆战一师在朝鲜战场上面,从来就没有从志愿军手里占到过任何的便宜!
嘴硬的美军
作为陆战一师师长的史密斯,因为将陆战一师带离了长津湖地区,由此也获得了一个所谓的殊荣,被美国人誉为当世名将,成为了美国人心中的英雄。
而且当记者采访史密斯,问他面对志愿军的重重包围,最后是如何撤退的时候,史密斯则是非常嘴硬地回答道:我们没有撤退,只是换了一个方向进攻而已。
然而长津湖战役的结果却是:志愿军不仅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地区,成功扭转了整个战场的态势。所以史密斯这种荒谬的言论,也只能是骗骗他自己罢了。
陆战一师从长津湖战役中侥幸生还以后,就一直非常嘴硬,他们每次都大言不惭地说要反攻志愿军。可是他们每次和志愿军作战的结果,却又非常真实。
图片
因为陆战一师不仅没击败过志愿军任何一支队伍,反而次次都被志愿军将战线向南推。一直到停战后,陆战一师还在宣称是因为停战了,他们才没反攻,不然一定会灭掉志愿军。
结语
不管是在长津湖战役中,还是在松骨峰战役中,亦或是在铁原阻击战中,甚至是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都让狂妄自大的美军吃足了苦头。
后来,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的时候,中国军队也是依靠着这场战争,奠定了大国地位。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小觑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