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丨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科学研究和成果发现有点像“买彩票”

现代快报讯11月1日,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共同指导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沪开幕。

△论坛开幕式

作为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主旨会议环节精彩纷呈。现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诺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为观众奉上智慧盛宴。

△论坛现场

万钢: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走向认知智能

人脸识别、自动驾驶、智能家具……时至今日,人们对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城市中随处可见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万钢

那么,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眼下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并呈现出三个新的态势:首先是人工智能正在从单向的技术向集成的技术在发展,其次是从单体的智能向群体的智能演进,第三个趋势是从数据驱动向场景迁移拓展。”万钢说,从智慧的无人机到机器狗一直到和人类互动甚至为人类授课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我们能看到数百个机器人可以形成黑灯车间,数千架无人机可以为我们演奏梦幻夜景。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科协举行了多次的专家研讨会,大家认为新一届的人工智能正在从感知智能走向认知智能。”万钢介绍,感知智能使机器具有视觉、听觉和触觉,能用人类熟悉的方法进行交互。而认知智能需要进一步从内脑研究认知科学中吸取灵感,为机器抚赋予人类的思维逻辑,判断方式和认知能力,从感知向认知智能演进是一个长期交互的过程。

现场,万钢展望了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要特别重视人工智能的伦理研究,形成一种科学界的自律。此外,还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我们要更加积极地融入国际人工智能的创新生态之中,创造开源共享的理念,参与人工智能全球的研发应用与产业分工中。”

△主旨会议现场

迈克尔·莱维特:科学研究和成果发现急不得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说,科学研究和成果发现有点类似于“买彩票”,无法预测也无法计划,只能靠不断地尝试和多年的坚持。

△迈克尔·莱维特

2013年,莱维特以“为复杂化学系统创立了多尺度模型”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对交叉研究有着深刻理解的莱维特认为,重大的基础性研究,需要开放的基础科学,而他的研究成果正是多领域基础科学突破的有力佐证。

莱维特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生物物理与化学的跨界领域探索,也借助于计算机算力的增强,实现了蛋白质折叠的首次计算机模拟。这在早年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当时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现在慢了一万亿倍,甚至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比当时的计算机算力强大。也正因为如此,整个研究过程花费了我们几十年的时间。”尽管如此,莱维特却觉得,问题的解决恰恰需要大量时间,因为科学研究急不得。

在莱维特看来,基础科学的成果和运用往往需要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得到验证,甚至可能以人们无法预料的方式出现。他以当前新冠疫情为例,“全球科学界都在携手共进抗击疫情,而无论是疫情传播的模型,还是新冠抗体都是基于四十多年前基础的科学研究,DNA序列,或者是PCR测试、蛋白质序列等‘热词’,其实也都是四十多年前就发现的。”

与此同时,莱维特认为,基础科学研究一定要全情投入。这里的投入不仅需要研究经费,还需要人才。“人才培养,不能有明显的官僚主义,不要有等级观念,并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人才培养,高校应改变评价教学体系

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带来了题为《开放科学:科学传播与人才培养》的主题演讲。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霍普克罗夫特教授拥有五十余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近十年参与中国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他认为,中国已有不少高校能够培养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但相对来说仍属于精英式教育,培养的少数高质量人才远远不够。

“老师的课件是否有最新内容,是否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是否对学科有全面掌握……如果这些指标纳入校长或系主任的考核,将产生深远影响。”霍普克罗夫特教授说,这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中国致力于打造全球一流高校,他相信中国高等院校将很快取得长足进步,“放眼全球,世界各国都面临各自的教育问题。我们也应该在全球层面进行沟通与合作,更好地培养人才。”

对普通公众,科学传播该如何进行?霍普克罗夫特表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或不理解都将深刻影响世界。当前无论出版物数量还是会议数量都大大增加,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再适用,对公众的科普传播或是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都需要新的方法来促进沟通。”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文 刘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