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古籍:抢救迫在眉睫,千年文脉待唤醒

“有的单位把古籍随意捆扎,堆在角落,太痛心了!”

“最危险的是那些‘流落在外’(在普查范围外)的1万多册佛山古籍,晚一天被保护,损失难以估量。”

展至11月5日的《广州大典》佛山文献展,让古籍保护的话题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古籍,指刻印在1911年以前的书籍。它是中华文脉的骨干,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下,经历战乱和天灾留传至今,述说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脉络。

为传承文脉,我国早在2007年就实施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佛山市图书馆和顺德区图书馆也参与其中。但是,受人力财力不足、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制约,佛山仍有大量古籍亟待抢救,古籍数字化之路道阻且长。

近日,记者走访佛山市图书馆,其馆藏古籍超过全佛山市地方古籍数量的一半,也是广东省古籍藏量最多的地级市图书馆。本文欲通过走访,一窥佛山古籍保护的现状,探求脱困之道。

古籍书库里多册古籍受损严重。 刘明 拍摄

被虫蛀、变“书砖”

古籍抢救刻不容缓

一回想那一幕,刘淑萍仍觉得十分痛心。

刘淑萍是佛山市图书馆负责古籍管理和研究的副研究馆员。前段时间,她随调研小组开展佛山市地方古籍的初步普查工作。

“去到一些单位,看到他们有的把古籍随意捆扎,堆在角落,有的没有完善的保护措施,古籍被阳光直射,纸张很容易老化、脆化。这些伤害都不可逆,太痛心了!”

佛山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日照较强,古籍虫蛀、霉蚀和脆化等问题突出。

近日,在《广州大典》佛山文献展厅,有本古籍引起了不少市民围观。只见它颜色泛黄,书页上有多处不规则的洞坑,还有屑渣。

《广州大典》佛山文献展厅,一本古籍被虫蛀严重,书页上有多处不规则的洞坑。 刘明 拍摄

这是典型的虫蛀造成的。而在一旁的古籍书库里,还有成千上万册受损的古籍,严重的甚至面目全非,辨不清字迹。

走进古籍书库,18℃的室温不禁让人打了几个寒颤。书库一共有两间,一间保存普通古籍,另一间保存善本。所谓“善本”,一般指那些年份久远(乾隆年以前)、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籍。

佛山市图书馆古籍书库。 刘明 拍摄

刘淑萍介绍,两间古籍书库一共200㎡左右,保存了4.4万多册古籍和民国文献。有的破损严重,如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的善本古籍《大藏经》6册,已呈焦脆掉渣状态;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古籍《九通九种》880册,虫蛀脱线严重,无法翻阅。

她指向书柜中的另一套古籍,那套古籍整齐地码在一起,除了颜色偏黑,再看不出其他异样。“这套古籍是光绪年间的,距今也就100多年,看外观正常,但粘连严重,已经没办法打开,成了‘书砖’。”

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市古籍藏量至少有6、7万册,主要分布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医院、学校、祠堂等古籍收藏单位,也有少量个人收藏。

这其中,佛山市图书馆是为数不多的、能为古籍提供一个舒适的“家”的地方:温度控制在18℃以下,湿度在60%以下,空间相对密闭,可进行专业消毒,还有专业的修复人员。

很多古籍收藏单位及个人对古籍保护意识不强,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书架、没有防紫外线窗帘,古籍打包堆在水泥地上、放在布袋里、被阳光直射,受损严重。

“现在最危险的是那些‘流落在外’的1万多册古籍,它们未经过普查,未登记在册,晚一天被保护,损失难以估量。”刘淑萍担忧道。

“死书”活化

数字化之路道阻且长

古籍每翻阅一次,可能就要“减寿”多年,因而很多古籍只能锁在库里,成了摸不到、看不着、读不懂的“死书”。数字化便成为解决古籍保护存放与利用矛盾的根本技术手段之一。

以佛山市图书馆为例,从2008年就开始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目前已建成《佛山市图书馆古籍目录》书目数据库、《佛山市图书馆数字化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佛山市地方文献全文库》《佛山历史人物辑录数据库》和《佛山市图书馆馆藏族谱全文数据库》等。其中《佛山市图书馆古籍目录》包括善本古籍1500多册、广东省地方志、地方人士著述3000多册。

佛山市图书馆共有4.4万多册古籍,但数字化程度仅为十分之一左右。

由于馆内缺少相关设备和人,佛山市图书馆曾找过一家公司对古籍进行全文识别处理。“整理一页就要十几块钱,一本书下来很贵,而且效果也不理想,错别字很多,正确率不及70%。”刘淑萍说。

古籍有很多生僻字,且没有标点,古籍全文识别要求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在机器识别古文字的基础上,专业人员通过校对来更正识别错误文字,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对异体字和繁简字转化的处理,专业人员和资金的投入都很大。

扫描或拍照成了古籍数字化的主要方式。“但经费有限,我们一年只有10万元古籍保护经费,这还包括购买修复用具、保护古籍装具、开发整理古籍等。”在刘淑萍看来,经费、人力不足成了古籍数字化的一大阻力,“死书”活化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背后反映的是公众对古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用定制木板将古籍夹在中间,起到保护作用。 刘明 拍摄

转观念、建联盟

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

在采访中,不少读者认为,古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阅读价值不断降低,已成为“曲高和寡的小众事”。

“大家要转变这种观念,古籍中其实有丰富的内容可服务当代。”佛山市图书馆文献信息研究部主任洪文梅说。

此前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到启发,采用冷水榨汁再浓缩成药的方式,成功提取青蒿素有效成分,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再比如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佛山的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以后甚至有可能从古籍中找到解决方案。”洪文梅说,除了供学界做研究,还可以提取古籍中独特的元素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促进文旅融合。

古籍修复前后对比图。 刘明 拍摄

面对当前古籍保护的尴尬境地,洪文梅建议,除了加大人力、财力投入,还要争分夺秒地摸清家底,让那些“散在各处”的古籍尽快得到妥善保护。上级部门牵头组织各存藏单位成立“佛山市古籍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是关键。“‘联合作战’好过‘单打独斗’,建立联盟很重要。”

摸清了家底,接下来就是管理工作。洪文梅解释,古籍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充分利用资源,形成合力。比如佛山市图书馆推出了古籍免费寄存服务,既能便利不具备古籍收藏条件的单位,对古籍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又能共同合作进行研究开发,实现双赢。

洪文梅希望,古籍能像文物一样被珍视,有一天也能像故宫博物院一样“火出圈”,进入更多人心中。

【南方日报记者】刘明

【作者】 刘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