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好记者讲好故事(附12位获奖选手讲稿、照片)

市长魏建平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代表授旗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强大奋进力量。11月8日晚,防汛救灾“好记者讲好故事”暨党史学习教育记者宣讲团成立活动举行,讴歌在2021年新乡防汛救灾中涌现出的凡人英雄和感人故事,为第22个中国记者节献礼。市长魏建平为党史学习教育记者宣讲团代表授旗,市领导郅晓峰、杨彦玲出席活动,并与获奖选手合影。

《用镜头记录历史瞬间》 新乡日报赵云(李超 摄)

“5年前他生日那天,因冲锋救援一线,没来得及吃一口女儿准备的蛋糕,5年后的生日,他依然战斗在抢险现场,他说,百姓平安便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来自新乡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尹鑫生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把抗洪抢险当战场,激战风雨的使命担当。“我是党员我先来!”洪水来袭的危急时刻,新乡日报摄影记者赵云深入最危险的一线,用镜头将洪水中的感人瞬间定格。“家乡受灾,一名大学生奔波深水中7个多小时,先后将洪水围困的30多人送到安全地带……”在卫滨区委宣传部的任晓菲声情并茂地讲述中,彰显出新一代年轻人的无尽力量。

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新乡日报社、新乡广播电视台承办。展演环节现场,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线,紧扣新乡防汛救灾主题,来自全市新闻舆论战线的12组记者和通讯员们生动讲述了12个在抗洪抢险、救援救灾、守望相助、转移安置、固堤筑坝、灾后重建等工作中,涌现出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武警官兵、普通群众的感人故事,精彩地讲述不时获得场上阵阵掌声。

与新乡同行 为人民放歌

——2021年防汛救灾“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摘编

用镜头记录感人瞬间

新乡日报社 赵云

暴雨肆虐,洪水漫堤!当危险来临时,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冲到最前线,用镜头将洪水中的每个感人瞬间定格!

这段视频,是我在这次暴雨救援中的一些经历。每当我翻开一张张救援的画面时,那些感动便映在眼前。

7月23日,卫河水位上涨,牧野湖水漫溢,洪水不断涌入新乡日报社。曾经熟悉的地方变得陌生起来,一种揪心的痛让我在风雨中浑身颤栗。

那天,我蹚着积水来到应急局,和退役军人救援队一起,乘坐铲车前往牧野区共产主义大桥,营救附近被困群众。

到了桥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扑面而来,一辆辆救援车辆左右排开,一艘艘皮划艇在水面冲锋。他们在和时间赛跑,在与洪水肉搏。

救援队员龙浩给了我一件救生衣,我坐上皮划艇,和他们一起向村子里进发。原本的道路,成了我们的“航道”,路两旁漂浮着一辆挨着一辆的汽车,门面房只能看到门头招牌,行道树只露出了树冠。望着昔日家园遭此劫难,泪水瞬间湿了我的眼眶。

行进中,龙浩接到小朱庄村“文化艺术基地”内被困群众的求救电话。那个地方不在主干道,房屋紧密,水流很大,水面下暗流涌动。几米高的电线就在头顶,伸手可及;路两旁低垂下来的枝头,随时会抽打在我们的身上,无处躲闪。

想要到达被困人员的位置,还需要穿过一片小树林,树木的间距很小,不少树枝被折断,裸露出白色的、像刀子一样的枝干。龙浩说,在这种地形不明的区域行驶,稍有不慎,船身就会受损,十分危险。经过一番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被困的8个人,并成功将他们救出。

卫辉市上乐村镇处在泄洪区,村庄内地形复杂,水流湍急,救援船只无法进村救援。当地政府紧急联系了山西长治的航空救援队,他们使用直升机执行救援任务。

7月25日,我坐上了转移被困群众的直升机。从空中向下看,村庄被围困在洪水中,成了孤岛。群众站在高处,等待救援。到达救援点,直升机悬停在十几米的高空中,放下救援绳索,将被困村民一个个拉上飞机。

起飞、救援,降落、再起飞,转眼天色已暗。直升机没有夜航设备,飞行员请示返回总部。这时,在救援现场的卫辉市副市长孙建明请求说:村里还有几位老人没有转移,能不能再飞一次?咱不能让老人在这里过夜。航空救援队当机立断,再次起飞!直至将被困的老人全部转移后才返航。

晚上8点多钟,安顿好所有救援队员后,卫辉市领导付小彬、孙建明、侯振云才蹲坐在路边吃晚饭,这时我看到他们的胳膊上早已晒出黑白分明的分界线。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这场与洪魔的抗争中,我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感受到了新乡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坚强和乐观,感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责任和担当!

这,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新闻记者的初心和使命!

蹊跷的“锦旗”

河南日报新乡分社 任娜

自古以来,给救命恩人送锦旗以示谢意,天经地义。但假如反过来,救命恩人给你送锦旗,这事是不是有点蹊跷?

不久前,河南日报新乡分社收到了来自山东的4面锦旗,送旗人是山东日照雷锋救援队的队员李希勇、丁帅、刘彬。其中一面是给我们河南日报新乡分社记者赵同增的,这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今年7月24日,我们的记者赵同增跟随救援队一同前往卫辉城区,搭救被洪水围困的老人、妇女和儿童,20多公里的艰难跋涉,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看了随包裹来的信件,我们才明白救援队给记者送锦旗,一方面是感谢河南媒体对救援队伍大量报道,另一方面也是请求记者帮助他们寻找更多让他们感动的新乡人,因为不清楚具体位置,剩下的3面锦旗,他们希望记者帮忙代送。

这第一面代送的锦旗,是送给新乡人孟庆玉的。日照救援队到新乡第一天的深夜,经过近10个小时的辛苦救援,队员们早已饥肠辘辘,身体却对食物出现排斥反应,凉牛奶一喝就吐,方便面难以下咽。

队员们路过附近的彭厨餐厅,想借些热水,没想到餐厅老板孟庆玉随即为他们备好一大桌丰盛的菜肴,招待他们。队员们吃过饭去结账,孟庆玉坚决不收,在场的其他顾客纷纷提出要帮他们结账,也被这位孟老板一一谢绝。

那一刻,3位山东大汉瞬间泪奔!

下一面锦旗,是送给新乡人杨保丹的。

几位山东小伙子在彭厨吃过饭,便立即又开始营救群众,一直到次日凌晨,队员们的体力严重透支,他们才想起来自己的住处还没有着落。

情急之下,他们想起白天问路时,一位热心的本地姑娘主动给他们留下的联系方式,于是便试着拨通了这个电话。没想到,这个漂亮女孩是新乡“媛美侬”整形医院的院长。接到电话的杨保丹,二话不说把队员们安排到自己的整形医院,准备好干净床铺、热水淋浴。

躺进温暖舒服的被窝,队员们说,他们个个都被巨大的幸福感所包裹,这种感觉啊,终身难忘!

还有一面锦旗是送给新乡人王玉霞的。王玉霞是卫滨区老工具厂家属院的一位热心大姐。次日早晨6点多钟,在“媛美侬”整形医院修正完毕的队员们,在马路边等候救援命令。王玉霞从自家楼上看到救援队的身影,便马上飞奔下楼,跑去市场买了一堆油饼、豆浆,隔着车窗硬塞给他们。“拿着!必须拿着,吃饱了才有力气救人!”队员们说,时隔一个多月,早点的美味还留在唇齿之间,而王玉霞大姐的热心“霸道”更是让大家幸福感爆棚。

那一夜

河南广播电视台新乡记者站 张幸雯

今年7月底,我从台里来到记者站进行支援,站长对我说,等这次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结束后,站里要做一个系列短视频,名字就叫《那一夜》。我问站长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说,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很多人都经历了特殊而又难忘的一夜。站长首先给我讲了7月21日晚上发生在东孟河红旗区段的故事。

7月21日下午,东孟河红旗区上焦庄村段发生重大险情,洪水随时有漫堤淹没万亩粮田的危险,同时也会冲垮桥梁,这将对新乡高铁东站产生巨大威胁。汛情就是命令,红旗区小店镇青年党员迅速集结。

除了党员干部,附近村庄的妇女也冒雨上了前线。道路泥泞,很多人都是光脚负重前行。当天晚上,新乡市正在遭遇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强降雨,瓢泼大雨打得人难以睁开眼睛。但是,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退缩,直到次日凌晨5点钟,堤岸除险加固成功。

这是红旗区党员干部的一夜。还是这一夜,新乡市妇幼保健院被大水围困,医护人员一边排水避险,一边紧急转移一名早产婴儿。

大雨中的夜晚,每一分钟都是刻骨难忘。那一夜,新乡县的防汛人员寸步没离共渠大堤,牧野区党员干部连夜转移群众,获嘉县脱险群众住在了公交车上。那一夜,凤泉区大块镇的党员干部,白天以这种姿态抗洪抢险,夜晚,他们就用这种睡姿告别黑夜。那一夜,在卫辉市翟阳线5公里的路面上,伴着灯光和星光,到处是挥汗如雨的人,到处是党旗飘扬。还有人带着孩子来到前线。

那一夜,牧野湖周边的群众,看着湖水不断上涨,很多人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装运沙袋保卫家园的他们就已经成千上万。是的,你没看错,这位大姐就是用裤子做成了沙袋。

7月24日的夜晚,是全新乡市民的不眠夜。1000多位志愿者在新中大道筑堤堵水,100多万市民在深夜里为新乡默默祈祷。当天下午,市区东部大水进城,市民志愿者和民间救援队员团结一心,誓死保卫新乡。

黑夜有多长,感恩就有多远。卫辉市前稻香村1500多名村民被洪水围困一夜,看到武警战士和驻地官兵,他们唯一的动作就是鞠躬感谢。

经历停水停电的漫长黑夜,牧野区王村镇周村的群众等来了希望。挥手求救和国旗挥舞,传递的都是对生命的渴望、对国家的致敬。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最感人的“一镜到底”。

又一个夜晚,大禹湖畔恢复供电的小区亮起了灯光,停诊6天的新医一附院光明重启,镇国塔再次有了历史的轮廓。为了这黑夜里的光明,也有人晕倒在灾后重建的现场。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去寻找光明。我问站长,你印象中最难忘的是哪一夜?他说,是7月21日晚上。当他和同事从东孟河抢险现场回来后,室内停水停电,室外水深到胸,他们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睡了一夜。

灾难是用来见证的,痛苦是用来激励的,黑夜是用来告别的,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的每一个夜晚,给予牧野大地和新乡人民的,都是满满的大爱和重启力量。

暴雨中的“小城大爱”

新乡广播电视台 赵莹莹

视频里的他叫王乃天。见到他时,他正张罗着大家伙儿卸车,给村民发大米。买大米的钱是牧野区慈善总会给他的慰问金。受暴雨影响,王乃天所在的牧野区韩光屯村受灾严重,水深达到两米多。这段视频是救援队员随手拍下的。

王乃天站的地方水下有一棵断裂的杨树,断口非常锋利。救援队的救生艇从这里经过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被划破,救援人员和被救援的群众随时可能面临危险。

王乃天就这样在两米多深的水里,提醒过往的救生艇绕道行驶。救援人员每次提出要把他接出去的时候,他都说:“我再等等,等大家都转移了,我再走。”

两个多小时,在人生长河中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这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两个小时啊!而对于王乃天来说,可能是他这辈子离死神最近的两个小时。

事后说起这件事,山东救援队队长几度哽咽。

我问王乃天:“您真的不怕吗?”他说:“现在想想确实有点儿后怕。”因为他的善举,牧野区慈善总会给他送来3万元慰问金,他扭头就买了1.36万斤大米,全部发给了本村的村民。他说:“家乡有难,我能出点儿力,心里踏实。”

听了他的话,我的内心很感动,但更多的是认同。在这场暴雨中,帮助新乡渡过难关的,有“救援蓝”,有“消防橙”,有“志愿红”,有“医护白”……但我今天想说说身上并没有鲜明职业特征的他们。

这双脚的主人是一名普通的电工,他叫张平。他脚上的伤痕,在我看来就是他的“勋章”。

7月20日,他工作的小区配电室被淹,全部停电。整整6天,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平时专业技术精湛的他,所有抢修工作都冲在最前面。因为长时间泡在水里工作,张平的脚开始疼痛,等到疼得受不了时,才发现脚趾甲盖已经化脓,同事硬拉他去看医生。医生说:“怎么现在才来看,两个趾甲盖必须拔掉。”

我问张平师傅,怎么就不能抽空看看医生呢?不善言辞的他笑着说:“我是陕西宝鸡人,来新乡16年了,新乡就是我的家,咱又是干这个工作的,出这么大的事情,多歇一会儿心里不踏实啊!”

我在一线采访中,见过14岁的少年跟着父亲在牧野湖扛沙袋,见过放暑假的大学生和母亲一同到安置点当志愿者,见过80岁的老党员捐出自己的退休金用于小区灾后重建,还见过7岁的孩子抱着自己的存钱罐给妈妈,让把它送给最需要的人。我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这个夏天过得太慢了。可就在这一帧一帧的慢镜头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温暖的瞬间,虽然大水围城,但随着大水流淌的还有牧野儿女的爱。这些爱,让我们这座小城变得异常柔软,只要轻轻一触碰,就会湿了眼眶。在灾难面前,新乡人用爱守护着自己的家园,这是侠之大者,更是凡人英雄!

致敬平凡中的伟大

卫辉市融媒体中心 张欣

这就是我们的家,请大家把视线转向北方的一座小城——河南卫辉。

这是今年7月26日,我在家乡齐腰深的洪水中拍下的一段视频……

7月下旬,连续几天的暴雨让我们的家乡成了泽国。无情的洪水漫过桥梁、冲垮堤岸,万亩良田被毁,城市、乡村一片汪洋,几乎在一夜间,近20万的亲人,不得不含泪离开家园……

卫辉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民子弟兵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卫辉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开展自救。洪水中他们逆流而上,用行动书写人间大爱……那一幕幕救援的场景、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至今仍记忆犹新……

我是通过这张照片采访到崔永胜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卫辉人。救援时,他在水中浸泡了几天几夜后,双脚就成了这个样子……

从参加救援开始,崔永胜只回过一次家,回家是想凑点钱。因为他在救援时发现,没有船很难救援,就想买两艘冲锋艇,因此急需2万块钱。

从镜头里可以看出,崔永胜家境并不是很好,可父母一听是为了救人,二话没说,硬是东挪西借,和孩子一起凑齐了2万块钱。

洪灾过后,崔永胜双脚肿胀,无法正常行走。他就让家人买来碘酒、酒精,自己在家里进行简单的治疗。我问他为什么不上医院,他说:在家能省点钱……

为救人他曾一下子拿出2万块钱,对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吝啬?可能很多朋友无法理解,但从他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叫无私和奉献。

8月3日下午,卫辉市农商银行南站分理处,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顾客进门就说:“我想捐款。”他说着便从书包里掏出一沓钱来,数了又数,整整4500元。

工作人员注意到,这位大哥身上的衣服已经洗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能感觉到他生活并不宽裕。工作人员就随口问了一句:捐多少?大哥非常肯定地说:“全捐!”

后来在攀谈中得知,这位大哥竟然来自遥远的贵州。他不会网上或手机转款,又不敢轻易相信他人,便只身一人,从2000多里外的贵州,一路辛苦来到卫辉,亲手把这笔带着体温的捐款交到灾区人民手中。

眼前的这一幕,让现场的人员瞬间落泪。

他叫司文峰,是位于良相坡泄洪区的卫辉市顿坊店乡前稻香村党支部书记。在全村转移期间,他被洪水冲倒,腰部受了重伤。但他没有退却,而是忍着巨痛继续坚守抗洪一线。

直到第三天,村里百姓全部撤离后,他才去了医院,结果是肋骨骨折。

医生责问他:不疼吗?看病也能拖吗?

而此时的司文峰只想简单处理一下就重返抗洪一线。他说,咱是干部,村里正缺人手,我真的离不开啊!

医生急了:你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不能再耽搁了,再忙,也不能拿身体开玩笑啊!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卫辉,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恢复重建,灾后的卫辉处处党旗飘扬。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通过这场洪灾,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什么叫患难见真情,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英雄,很多时候,可能就是在危难关头能够为我们挺身而出的平凡人。他们或许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或许就是我们的街坊、邻居或朋友,或许是一个个我们喊不出名字的陌生人。当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把自己的所能聚在一起时,就会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和感动。让我们一起致敬平凡,致敬每一位在那段最难的日子里,为卫辉流过汗、拼过命的人,你们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真心英雄。

社区百姓的主心骨

红旗区委宣传部 董艳超

7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出现了一个我非常熟悉的身影,她就是红旗区文化街街道建文社区党委书记杨俊燕。面对居民的感谢,面对央视的镜头,她只是朴实而平静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居民有所求,我必须第一时间赶过去。”

“第一时间!”没错,杨俊燕大姐自2016年担任居委会主任起,就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破解着东家长西家短。

建文地区地处老城区,地势低洼、老屋林立,河湾胡同等地更是每逢强雨必会积涝的重灾区。哪里地势低容易积水,哪个低保户身体不好需要救援,哪户房子是危房需要转移,哪家老人子女不在身边需要去看看……她都了然于胸、牵挂在心。

从7月20日开始,风狂雨骤,连日不息,汛情严峻。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杨俊燕没有一丝犹豫,立刻身赴一线指挥调度。她冲锋在前,带领社区党员干部奋战在抗洪救灾的最前沿。

7月23日下午,汛情告急。经过紧急商议,决定将钟表厂、染织厂家属院的孤老和儿童全部转移。晚上6点钟,大雨瓢泼,水深及腰,积水最深处有1.5米。可是巷子狭窄,也没有专业的救援工具,救援难度可想而知。从天亮到天黑、从傍晚到深夜,她和大家一起站在雨中、泡在水里,孩子小就抱、老人行动不便就背、没有皮划艇就抬……在她坚毅目光的鼓舞下,没人叫苦、没人喊累。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区域内的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居民说:“看着她真是累呀,我们都感动得流眼泪!”而杨俊燕说:“累是真的累,但是忙起来就不想那些了。”

是的,她顾不上休息,顾不上想家里,更顾不上想自己曾经身患重病羸弱的身体。没有几个人知道,杨俊燕是从4年前突患癌症的打击中挺过来的。当年的她面对无情的诊断,并没有给组织添麻烦、要照顾,经历了多次手术和后期化疗的她还没等身体完全恢复,便默默地返回了工作岗位。领导想让她再休息一段时间,她却说:“我放心不下社区、心里牵挂群众,在家坐不住啊!”面对汛情,她一如既往,身边知情的同事看不下去,劝她要爱惜身体,她也只是笑一笑说:“等雨不下了,咱再歇,这会儿咱可歇不下来!”

终于,雨停了,水退了,但她并没有像自己说的那样停下来歇一歇。面对水灾肆虐后的家园,杨俊燕又马不停蹄地带领大家投入到灾后重建、奔波在千家万户。

大战大考,人民至上,党旗飘扬。杨俊燕,作为全市20万共产党员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普通一员,用坚忍和执着树立起一面迎风而猎的红旗,用初心和荣光交上组织和群众满意的答卷。

用脚跑新闻 用心讲故事

封丘县融媒体中心 李守众 赵茗茗

男:我是一名今年3月份刚上岗的记者。

女:我工作已经有半年了。

男:我已经把这片土地转了个遍。

女:我记录过奋战在一线的救援战士、医务人员,还有坚守在一线的党员干部。

男:想象中,记者应该是身着正装,穿着皮鞋,出现在各种会议上,手持话筒,风度翩翩,权威精致。

女:事实上,我不仅手持话筒,娇小的我肩上扛着摄像机,走街串巷。本以为我会穿上漂亮的高跟鞋,可是雨靴和拖鞋却成了今年的常态。

男:没想到我还会光脚丫去采访!

还记得“7·21”那场大雨,大家纷纷出动,雨水已经淹到我的大腿了,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见这么严重的城市内涝。雨靴已不管用了,但是群众需要我们,我们需要走到那些积水严重的区域,走到可能被冲开的井盖附近,走到电线杆旁,告诉大家,这里有危险,别过来!

女:接连的大暴雨,陈固镇梅口河水位飞速上涨。晚上7点40分,接到通知,我穿上雨衣就出发,一路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现场人头攒动,情况比我们想象得更危急!党员、民兵、群众、志愿者装沙子,扛沙袋,形成了一条人工运输链。在现场,我只听得到雨声、指挥声、口号声和铁锹铲沙子的声音。一箱箱矿泉水就在角落里整齐地放着,可是没有时间喝啊,因为多扛一个沙袋就能少一分危险。

男:晚上9点20分,倾盆大雨浇在每个人身上,单薄的雨衣已经不管用了,热心群众送来几件厚实的雨衣,却没有一个人穿在身上,他们像发疯似的扛起沙袋往岸边跑,我的摄像机靠近他们,早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女:河水、雨水、泥土、沙子,脚下已经是深深的泥泞,雨靴踩进去拔不出来了,拍摄还要继续,怎么办?

男:脱鞋!光着脚也要前进拍摄!

女:凌晨两点多钟,大家都把身上的雨衣披在了摄像机上,这是我们工作的默契之一。

男:我可以淋湿,摄像机绝不可以!

女:雨夜里,黑暗中,大家齐声唱起:

男女合起来:“团结就是力量!”

女:是啊,团结就是力量,暴雨浇不灭精神的火焰,洪水冲不垮责任和担当!

男:汛情叠加疫情,我们有幸多次采访到一名退役军人袁世峰。郑州暴雨,他第一时间召集队伍,组成救援团,给予支援;家乡封丘连降暴雨,他一夜无眠,紧急救援;新乡共渠出现险情,他又奔赴现场,修筑了两处堤防。

女:那天下午,见到袁世峰,他累得瘫在了地上,干呕不止。我们实在不忍心再让他接受采访。夜很深了,城市进入梦乡,专访这才开始。

男:这么一个硬汉子,面对镜头满含热泪地说,再也不希望有这样的经历,看到这一切,心如刀绞啊!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英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女: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这半年里,我们学会了什么呢?

男:学会了用脚跑新闻,用心讲故事。

女:在未来,我们还要加速加速再加速,接近接近更接近;

男:这样我们的报道才能跟得上伟大时代的节奏!

女:这样才不会遗漏每一个动人的故事。

男:如果你问我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女: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你:

男女合起来:我是记者,永远在路上。

我是记者,我在新闻现场

辉县市融媒体中心 范晨丹

大家好,我叫范晨丹,来自辉县市融媒体中心。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是记者,我在新闻现场。

4个月前,辉县遭受连续强降雨袭击,道路塌方、河道冲毁、房屋坍塌、通讯中断,转移、安置、处险,所有人都经历着极为复杂严峻的汛情考验。

“去一线,到现场!”这是我和同事的心声。

占城镇,辉县受灾最严重的一个乡镇。这是我下车后看到的第一个场景,在占城镇陈张莫村的河道,13名党员干部跳进河道进行堤坝漏洞抢补;在灾难面前变身战士的红色娘子队扛沙袋、筑堤坝,马不停蹄……这一幕幕,我至今无法忘却,那么多涉水而去的背影,一路蹒跚,却又那么执着坚定。

暴雨整整下了一夜。7月21日,肆虐的洪水,咆哮着冲毁铁道,赵固乡大罗召村煤矿塌陷区群众需要紧急转移。我们开车到达时,竟从报道者变成了受困者。车外的水猛然蹿升,只一瞬就漫到了车窗。来不及害怕,我们跳车而出,搂着摄像机,拼命向前跑,而洪水就在身后疯狂地撵。终于在乡亲们上拽下托的帮助下,我们挤上了最后一辆拉煤货车,再看刚刚的路,洪水已接近2米高,来时的采访车已没有了踪影!车上有老人、孩子、残疾人,突然一句“哎呀,忘了把洗衣机搬到楼上了!算了,人没事就好”,车上的人都笑了。是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平时40分钟的路程,我们却走了四五个小时,虽然这一路艰难漫长,虽然我们的家园被毁,但是我们都还在!到达安置点,听到辉县市教育局局长刘建国说的那句“终于到家了,可算踏实了”的时候,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虽然十几年如一日奔波在新闻现场,但像这样直面生死的情况还是第一次,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记者这一职业。记者,一定是裤脚沾满泥泞、内心充满温暖并且不断向前奔跑的人!

哪里最危险,就要到哪里去。7月23日,我又坐上直升飞机。从空中俯瞰地面,一片汪洋,面目全非,昔日熟悉的村庄,我竟然找不到他们在哪里。当看到群众站在房顶,有力地向我们挥舞着国旗时,那一抹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中国红震撼着我的内心,这抹红是党的力量,是心中的希望啊!

莲叶何田田,同根丝相连。党群一心,各地驰援,守望相助,坚毅温暖。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兄弟姐妹,纷纷奔赴新乡、深入辉县驰援。那段时间,我变得特别感性,动不动就湿了眼眶。因为我是记者,我在新闻现场。我是记者,我用镜头记录现场;我用笔杆描述现场;我用声音诉说现场。

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这是所有媒体人的初心,也将永远伴随我、激励我!未来,我要坚守初心不改,讲好身边故事,讲好新乡故事,践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我是晨丹,来自辉县!谢谢大家!

青春担当有我

卫滨区委宣传部 任晓菲

眼前的这位阳光男孩儿,在这个夏天,为了32个生命,用他炽热纯净的初心,挺立成了英雄的模样。

他,叫魏成雨,是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19级学生,是我们卫滨区的赵村人。大雨,暴雨,特大暴雨!一夜之间,牧野区寺庄顶村被洪水围困!东方刚刚亮出曙光,魏成雨就和两个表哥一起,准备了4个轮胎,开车前往寺庄顶村。

从赵村到寺庄顶村,总共也就5公里的路程,车开了不到一半,就没法再走了,一眼看去汪洋一片。他们弃车步行,蹚着淹没到大腿的水,3人一步步向前挪动。抵达寺庄顶村,他们看到一栋栋房屋泡在水里,屋顶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人。为了一次能救出更多的人,魏成雨决定把轮胎套在自己身上,在水中推着橡皮艇,展开救援。刚下水没多久,他的脚就被划伤了,但他一直强忍着痛没有吭声。当时积水有多深呢?魏成雨整个身子都泡在水里,1.85米的他踮着脚尖才能着地,而他的双腿已经开始抽筋。就这样,来来回回在水中奔波7个多小时,将6户人家32人从被洪水围困的屋顶运到安全地带。

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妈妈劝他好好睡一觉,可他哪睡得着啊,手机里传来卫河水面不断暴涨的消息。他只在家待了一个小时,就急急忙忙往黄河口赶,加入了装沙袋、扛沙袋的抢险大军。两个半小时后,他又转战劳动桥。汛情没完,疫情又来,魏成雨再次穿上红马甲,出现在村里的防疫卡点。

他一路逆行救人的故事,登上了《人民日报》,流传在网上,无数网友为他点赞:称他为“真赞青年”。

而值得我们点赞的还有一位,他以青春之我,护山河无恙!他叫汪浩翔,是卫滨区胜利路办事处的一名青年志愿者。7月24日,当看到我市多处受灾,停电两天的时候,他坐不住了。

那晚,在抗洪大堤上,洪水咆哮着,仿佛一头冲撞的猛兽。原本看着文气、瘦弱的浩翔,和大家一起装泥土、搬沙袋、运物资……就算手脚被泡得煞白,胳膊被磕破流血,他也只是稍作处理就重上“火线”。

脏?不怕!累?不怕!危险?也不怕!搬运物资时,我就在他旁边,几次让他休息一下,他都摆摆手,报以浅浅的微笑,用手在比划着什么。我的心突然咯噔了一下。原来,一直跟我们并肩作战的小伙子,是一位聋哑人,无言却相互默契,无声却又彼此信任。

可以想象,在抗洪一线,他所面对的困难,要比我们普通人大得多。他的意志毅力,要比我们普通人强得多。如果说,那两天两夜,我们众志成城,在大堤上建起了一堵防洪的高墙,那么我肯定,这墙里有一块儿砖,是用炽热的青春烧成的,饱含着对党和社会无限的感恩。

那天,志愿者给了我们一个表示胜利的手势“V”,那么今天,让我们回馈他们一个大大的“赞”!

是啊,大灾大难,最能砥砺初心、磨砺意志、激励成长。世界看到了新乡青年、中国青年的担当,感受到了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温度,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90后、00后的志愿者,他们冲在前、顶上去的青春样子、英雄模样,那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宣言!

谁为我们撑起了这片天

新乡县融媒体中心 尹鑫

照片上这位是卫辉市后河镇李兴村人,他是新乡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办公室指导员李文宾,家中十余口人暂时居住在他新乡的家,但他却无暇照顾家中老小,一心扑在工作上。

面对汛情,他负责着整个大队近200人的后勤保障、物资采购工作,必须第一时间为大队一线执勤人员备好执勤用品,同时为了应对暴雨带来的突发状况,李文宾一直吃住在队上,随时待命冲锋抗洪一线。

7月24日早上,在接到家人的电话后,李文宾才想起当天是自己的生日,回想起2016年的生日也是在抗洪一线度过的。

2016年,李文宾的生日当天,因白天工作忙任务多,特与家人商量晚上下班回家过生日。而下午4点钟,他临时接到抗洪任务后,没来得及和家人打招呼就冲锋上阵了,直至晚上家人左等右盼,等来的却是一通电话:“今晚回不去了,我在合河执行抗洪任务,你们吃吧,别等我了……”一个电话让家人既失落又心疼。

当日晚上9点半钟,女儿给他发来微信:“老爸,生日快乐!回来了别忘了吃蛋糕。”看着女儿发来的没有舍得切开的蛋糕,七尺男儿已泪流满面,回复说“好好”。一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女儿孝心的肯定,更坚定了他坚守一线的信念。他说:“有这么多战友陪我一起,生日过得更有意义!”

5年后生日的今天,他依然奔波在抗洪一线,不能与家人一起过生日。面对同志们的祝福,李文宾说:“百姓平安是我最大的生日愿望!”

这就是我们的干部,这就是我们的党员,舍小家为大家,用热血守护群众!

合河乡共渠大堤全长9.7公里,是我市防汛工作的重要屏障,是扼守市区防汛的关键点,守住了大堤就等于守住了“生命线”。

“上涨1厘米”“上涨4厘米”“上涨32厘米”……每小时河道水位上涨,数字的跳动,牵动着共渠上所有驻守人员的心。我们的县委书记、县长现场指挥,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日夜值守,组成党员突击队封堵堤口,24小时冒雨巡堤。

合河村党支部书记朱胜昔带领党员突击队冲向大堤,喊响铮铮誓言:“请党放心,守堤有我!请党放心,守堤有我!”一把把铁锹不停地挥动,一堆堆沙袋不断地垒起,吆喝声、碰撞声、大雨声交织在一起,吹响了向汛情宣战的嘹亮号角,他们的膝盖磕破了,手掌磨破了,嘴里眼里进泥了,但这场战斗最终胜利,日夜守护的大堤安全了。

这就是我们的干部,这就是我们的党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用生命践行使命!

我们新闻工作者跟时间赛跑、与险情争先,用笔和镜头记录着抗洪救灾的日日夜夜,用心和真情讲述着抗洪救灾的难忘瞬间,断电断网不断报,上班下班人不停!有力有效引导舆论, 全程全员做好报道,让暖暖的正能量充满人间!

此时此刻,那一幕幕场景又浮现在眼前:看!风雨逆行的“荧光绿”,闻汛而动的“志愿红”,保平安的“水中警”,冲不垮的“城管蓝”,是他们,为我们撑起了这片天!

因为他们,世界充满爱

延津县融媒体中心 李钦钦

7月26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受灾最严重的卫辉受灾群众相继来到延津暂时安置。当天,我参与了全程直播。

直播中,一位在城北学校安置的大叔拉着岳焕文校长的手,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这个画面是当天直播过程中最触动我的一幕。那个时候正是暑假,学校教职工都已经放假了,而前来的安置人员数量很多,从几个月大的婴儿到80多岁的老人,一时间前所未有的重担都压在了73岁的岳焕文校长一个人身上,从人员安排到房间分配,从物资发放到慰问安抚,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年轻人尚且吃不消,何况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却说:“作为共产党员,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

此后接连半个月,岳焕文校长在两个校区之间来回奔波,1300多名卫辉乡亲有热饭吃,有干净的床铺,能洗澡,可就医,孩子们有人辅导、照看,真切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厚重的新乡大爱。

鲜红的党旗,感恩的锦旗,映衬着欣慰的笑容。灾难面前,爱和温暖从来没有缺席过。因为,我们就是一家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坚强如钢。

“累不累,不累!累不累,不累!累不累,不累!加油!加油!加油!累不累,不累!”简短的问答,一声渐高一声的回应,这是7月25日晚上11点钟周立航所在的南狮救援队在新乡卫辉下园村抗洪一线休整时录制的短视频。这个时候,周立航已经连续奋战四天三晚了,他声音里难掩的疲惫让人听着心疼,而干脆利落的回答让人心安。

让人心安的还有这位老奶奶,图片上这位在救生艇上的老奶奶连声道谢:“谢谢,谢谢小伙子,幸亏遇见了你呀……”老人是卫辉人,洪水中和家人走散后,想要过深水区,结果被冲翻在水中,幸好遇到赶往救援途中的周立航。他当时也没有多想,听到有人喊,想着站的高点能跳得远点,就直接从车顶跳了过去。

“所有的人,大家放下手里的活儿,除现役军人、退伍军人、预备役,其他的全部撤出。”视频中,牧野大道彩虹桥北侧,响起了震撼人心的话语,发出这声音的,是延津县塔铺街道龙王庙村的现役休假士官杨兆康。

新乡受灾以来,他积极向部队报告情况,延迟假期,动员社区有志青年投入抗洪抢险。在他的号召下,同村申炎、申亚超等人一起奔赴一线,自行购买救生器材来运送被困群众。7月24日这天,杨兆康将所有退役军人整齐列队,带到了彩虹桥,经过3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抢筑大堤。风雨中,现场响彻“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

他们向险出征的执着,他们坚强如钢的臂膀,他们炽热如火的情怀,感动了世界,温暖着我。

坚守初心 点亮希望

辉县市融媒体中心 李然

作为一名记者,我用镜头记录了这个不平凡的夏天。

7月20日,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让辉县一夜之间变成了汪洋。停水停电、通信不畅、道路不通,往日简简单单的回家路变得困难重重。

在这次抗洪抢险中,有许许多多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身先士卒,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牢牢守护后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暴雨过后,辉县市占城镇王官营村受灾严重,村民被困家中,物资短缺。倪方云自告奋勇担任向导进入村中救援。前一秒还在怒斥回怼,后一秒已经泪流满面。原来在房顶上的待救者是倪方云的家人。

倪方云一边哭着一边给家人拿了些许物资。不敢再看母亲,因为她知道,等待救援的不只是她的家人,还有更多的父老乡亲。

提起亲人,倪方云满怀歉意。但是她从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暴雨过后,无数像倪方云这样的志愿者,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转身又去帮助别人。

我们欣慰,暴雨非但没有击垮我们,却迸发出了河南几千年文化沉淀出来的修养与文化。我们更欣喜,在志愿者的行列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筑起了青春堤坝。

这一幕是拍石头乡应急救援队,90后党员闫攀冒着生命危险救下被困人群的一幕。当时,拍石头乡境内6座水库相继溢洪,流量达到340立方米每秒。拍石头乡境内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这是当时留下的唯一影像资料。

闫攀等人第一批赶到事发地点。救人心切!不熟悉水性的他顾不得多想,套上救生圈,扑腾一声跳进洪流之中,踏着河底的泥沙一步一步靠近摇摇欲坠的越野车。

10米,8米,5米……突然,一个浪头打过来,马上就要够到车子的闫攀瞬间被冲跑了……生命危在旦夕,闫攀下意识开始抓取手边的一切东西,一根玉米秸秆被拔了起来,又一根玉米秸秆被拔了起来……终于再一次伸手抓握时,他抓到了一棵小树,用尽全力抓紧稳住身体。随后,救援队队员相继赶到。直到回到乡里后,大家才发现他的双腿已经血肉模糊。

入党的时候,我们都曾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入党誓词只有短短80个字,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每天工作结束时,我都会告诉自己,明天一切都是崭新的,使命却是不变的。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成为未来的瞭望者,把最生动、最新鲜的新闻事实呈现给观众,这是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激情和力量,它激励我永远坚守初心,书写青春和梦想。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新乡日报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701

|总监制:张 哲

|监 制:王高峰

|主 编:董文胜 聂绛雯

|责 编:张 芳 刘伟佳

|校 审:杨 璇

|美 编:韩 雪 孔纯杰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