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包裹上的二维码,你扫过吗

本报记者 苏少静 魏志广 摄影报道
“扫码抽手机”“5元红包待领取”“25元加油券扫码领”……随着“双11”快递的陆续到货,很多市民发现,拿到手的一些快递包裹上有二维码。
扫码后真能领到奖品吗?记者调查发现,扫码后出现的很多是变相广告,这些广告往往会诱导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对此,律师提醒,消费者要慎重扫码,以防给自己的财产安全等造成损失。
快递包裹:二维码诱导市民填写个人信息
在市区一家快递驿站内,记者发现,不少快递包裹的面单上印有二维码。二维码旁有“5元红包待领取”“25元加油券扫码领”“你有1箱方便面待抽取”等字样。
真有这样的好事吗?记者随机找了一个包裹,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后,页面上出现一个大转盘。记者点击转盘后,页面上出现“免费领卡 包邮到家”字样,并要求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地址等信息。
记者仔细一看,发现是一家通讯公司的流量套餐,并声称赠送“24个月视频会员”,页面下方还不断弹出成交记录。记者再往下翻,页面最下方才显示:每个月有39元的费用。
记者又随机选取了一个带有二维码的包裹。扫码后,页面跳出一张刮刮卡。刮卡后,上面提示记者“获奖”:全年免费学习英语。很快,页面就跳转到一个英语学习平台,上面也要求输入个人信息。
随后,记者扫描了多家快递公司的快件上的二维码。二维码大多打着“抽奖大转盘”“砸金蛋”“抽红包”等名义,实际上都是借贷、理财、教育机构等方面的变相广告,而且都引导消费者填写姓名、邮箱、手机号等信息。
市民:对快递包裹上的广告很反感
最近,市民李晶网购了不少东西。她收到快件后,发现多数上面有二维码。这些二维码都打着“赠送礼品”的名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扫了几个二维码,扫完后出现的都是广告。
“这不就是误导消费者吗?”李晶说,这种伪装成商家送福利的广告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强迫他人看广告的做法,让人挺反感的。”有相同经历的市民王婷婷认为,消费者收取的快递包裹不应该成为商家的广告栏。快递面单上这种“扫码广告”新套路,也是一种骚扰。
记者咨询了市区多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他们均表示,给寄件人发货时,在打单系统上填完收发人的具体信息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快递面单,快递面单上会随机出现不同的广告二维码。
律师:这种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就此问题,记者咨询了河北东方伟业律师事务所律师徐振西。
徐振西表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出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这种“扫码领奖”的行为显然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如果是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是诱导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就涉嫌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
徐振西提醒,对于陌生的二维码,市民应该谨慎对待,以防个人信息泄露,给自己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