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借呗之后,蚂蚁花呗也启动了品牌隔离,有用户称授信额度已经降低

作者:李晓利
鞭牛士报道 随着蚂蚁借呗“隔离”完成后, 花呗的隔离也提上日程。
今日,花呗发布了启动品牌隔离工作的说明。
图片
说明显示,品牌隔离后,花呗会成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品牌,专注于中小额消费需求,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将更新为“信用购”类型的服务。 接下来,花呗将成为蚂蚁消金公司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的专属品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将不再标挂为“花呗”,而是直接独立为金融机构的“信用购”服务,明确显示金融机构名称。
图片
这意味着,“信用购”服务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独立提供的用于消费、不可取现的消费信贷服务类型。“信用购”服务的授信额度由该金融机构独立审核、确定。花呗是蚂蚁消金公司提供的专属信贷产品,其授信额度由蚂蚁消金公司审核确定。“信用购”和花呗都是由持牌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正规消费信贷服务。
对于花呗品牌隔离,有网友表示,“不管怎么改都行,别降低额度就行”,还有人表示“以后少用就是了”,“以后用信用卡就好了”。
图片
不少用户反映额度有所降低
近日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的花呗额度被降低。
有网友表示,“我之前的额度是40000元,如今降低到了1000元。”、“去年花呗30000元,加临时额度有60000元,现如今临时额度、分期额度纷纷关闭,总额度也将至20000元。”
图片
有的网友甚至表示,花呗被关闭了:“抱歉,你暂时无法使用花呗!服务机构将不定期评估你的使用资格,请保持良好信用行为并耐心等待通知。”
图片
还有用户表示,“支付宝把花呗给我关了,网商贷、借呗都降额了,我还用你支付宝干嘛,直接卸载支付宝吧,用微信吧。”
但也有不少用户称,自己的花呗额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而对于有用户反映的花呗额度变化,花呗回应称,在品牌隔离后,花呗将专注于中小额,遵循普惠、分散的原则,聚焦服务于用户日常生活中小额消费需求。如用户有更多的额度需求,可通过“信用购”服务获得。
“信用购”的免息期、还款、查账等核心服务上,“信用购”类服务和花呗将保持一致,并且同样设有分期付款等权益。用户可自行选择关闭和使用“信用购”服务。
额度降低、被关闭服务等这样的调整下,客户需求和体验受到影响,花呗或将流失部分用户。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今年6月,花呗借呗被纳入到蚂蚁消费金融旗下,自此所接受的监管严格很多,无法打着金融科技的旗号去进行放贷,因此,花呗的审核标准肯定也会有相应的提升,所以花呗额度被降低也是在意料之中。
与此同时,9月,花呗宣布全线接入征信系统后,用户需签署《个人征信查询报送授权书》,没有及时签订的用户,在使用花呗的时候会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于高风险用户,或将无法再使用花呗。
进一步而言,蚂蚁集团ABS的融资模式被叫停后,花呗、借呗断了主要资金来源,没有了资金来源的支撑,因此花呗额度被降低。
蚂蚁集团2020年招股书显示,支付宝年度活跃用户10亿多,而使用花呗的大约有5亿。同时,年轻人占主要比例,支付宝2020年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花呗的90后、80后、70后用户占比分别为33%、48.5%、14.3%。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根据汇丰银行、海尔消费金融、融360的统计数据显示,90后群体负债率高达1850%,在消费贷款群体中占比达43.48%,近三成比例的调查人群以贷养贷。
中泰证券报告显示,2020年花呗为蚂蚁集团带来了40亿元营业收入。
此前,花呗和借呗两款产品主要为银行助贷及联合助贷。蚂蚁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比例的技术服务费。截止截止2020年3月末,花呗和借呗的联合贷款规模超万亿元。截止2020年6月,公司平台促成的消费贷余额逾1.7万亿元。
风控趋严
今年6月,根据监管要求,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开业六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从借呗品牌隔离结果来看,蚂蚁集团按照监管指使整改旗下消费信贷业务。
如今整改期限临近。借呗、花呗整改提上日程。
借呗于11月17日启动了品牌隔离工作,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借呗”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显著标识出金融机构信息,与“借呗”品牌相区隔。
借呗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并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品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
有业内人士推测,品牌隔离后,对于高风险的花呗用户来说,可能会发生服务调整,包括降低额度、关闭花呗停止服务。
花呗或将不再会为了规模增长和用户体验而忽视风险。银保监会非银部该负责人曾表示,出于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的考虑,为避免客户过度负债、落入债务陷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应对承接的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强化关于借款人真实借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审核,对存在过度授信的,区别不同情形采取下调授信额度或不予授信等措施,总体信贷规模有所下降,这些措施都会有利于更好的维护长尾客户的切身利益。
对于之前网络平台为了获取用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渡营销贷款,诱导用户消费将受到严格监管。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六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也提到,推动互联网金融机构审慎经营。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各类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有的机构甚至给缺乏还款能力的学生过度放贷,出现违约之后进行强制性催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我们坚持对同类业务统一监管标准,坚决制止监管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