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选编在沪首发

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简称“203档案”,形成于1938年至1964年,集中反映了宋庆龄及其创建的中国福利会的历史。这批档案现存于上海市档案馆,全宗号U143,共203卷17247页,由于其中绝大多数为英文档案,根据相关规定曾长期处于控制使用状态。
从2018年开始,中国福利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市档案馆三家单位协作推动“203档案”的整理研究利用,大大推进了这批珍贵档案的开放与利用。“203档案”中有关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108篇43.1万字经由多方努力于近日翻译出版,定名为《永远和党在一起——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选编》,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宋庆龄及其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和中国福利基金会收到的来自延安的报告。
图片
2021年11月25日,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中国福利会、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永远和党在一起——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选编》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举行。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韵斐,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秘书长张晓敏,上海市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档案馆馆长徐未晚,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倪一飞,以及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友协、上海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等其他单位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近50人出席会议。
图片
《永远和党在一起——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选编》共分六大板块。
“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报告”板块18篇,基本上是延安各大国际和平医院及医学院提供的工作报告。其中有一篇是保盟根据来自延安的报告,汇总而成的关于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的报告。
“延安托儿所报告”板块11篇,是包括洛杉矶托儿所在内的延安三家儿童保育机构提供的工作报告,其中有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致宋庆龄的感谢信。
“延安工业合作社报告”板块10篇,有延安工合机构的工作报告和宣传报道等。其中有宋庆龄的国际友人、中国工合运动创始人路易·艾黎的养子作为工合延安事务所秘书向宋庆龄等报告边区工合运动遭受国民党封锁的报告;有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伍云甫关于陕甘宁边区合作社在国民党进犯时遭受重创的报告。
“延安国际友人报告”24篇,均为在延安工作、考察和采访的外国友人关于延安医疗卫生、儿童保育、生产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报告或者新闻报道。其中有奥地利医生傅莱在延安利用保盟向美国援华会募捐来的青霉素菌种研制青霉素的报告;有经宋庆龄介绍来到延安的印尼医生毕道文关于陕甘宁边区医务工作的报告;有公谊服务会随同延安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即中央医院)撤离延安的1947年3月-6月的报告;有经中国福利基金会介绍,投奔解放区的美国动物饲养专家阳早的陕甘宁边区农业报告;还有著名的美国医生艾乐思1946年4月考察延安的报告全文。
“延安代表马海德往来报告”38篇,是保盟和中国福利基金会延安代表马海德就延安医疗卫生工作与保盟和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往来信函。其中最让人揪心的是马海德于1942年9月12日写给保盟的报告,这是一篇写于延安被封锁两年后的报告。这篇报告是马海德代表边区国际和平医院系统向保盟的呼吁,也是延安在被封锁时期艰苦斗争的真实写照。
“综合报告”7篇,其中有延安提供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募捐物资接收清单和分发清单。这份清单一一记录了18吨445种药品及医疗器械的名称和数量,是延安在1944年9月1日至1945年12月1日接收的全部医疗物资,其最重要的捐赠者首推保卫中国同盟,其余的有美国援华会、美国红十字会、英国援华委员会、加拿大红十字会、国际救济委员会、英国援华联合会、加拿大医学援华委员会。
薛潮表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最成效显著的时期。宋庆龄与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交往,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是她一生最光辉、最精彩的华章。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出版《永远和党在一起——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选编》是中国共产党从艰难走向胜利的真实见证,是宋庆龄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展现,是世界人民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鲜活写照。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吴景平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介绍了这一档案选编的意义,他表示,这些丰富、详实、具体且前所未见的历史资料,涉及以往研究中甚少提及的人物、机构、专业名词等等,翻译难度大、学术含量高,为中共党史、抗战史、解放战争史、根据地史、医疗史、陕甘宁边区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稀缺的资料。
图片
档案节选:奥地利医生傅莱关于粗制青霉素培养工作的报告 (1945年6月)
傅菜(Richard Frey,1920-2004),奥地利人,原名理查德·施坦因(Richard Stein)。1939年1月来华,1941年12月奔赴晋察冀边区,194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在延安任中国医科大学教员。在延安,他利用美国援华会捐赠的青霉菌菌种和相关资料,成功研制出了粗制青霉素,受到了边区政府表彰。
关于八路军青霉素培养和工作的报告
在距离延安城大约20里的一个小山谷里,在过去的4年里建起了一个新的村庄。在这里,西式房屋、山洞和大石洞都供中国医科大学和国际和平医院第三部(即柳树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使用。在山谷的东面,坐落着国际和平医院的病房、手术室、门诊部和实验室。
大约一个月来,每天都有不同寻常的事情,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曾经放弃治愈希望的病人又获得了新的希望,而附近的农民则开始议论一种能治愈百病的神药——青霉素。
这一切都开始于去年秋天,当时一些医疗物资被带入陕甘宁边区。在捐赠的物资中,有一台蒸汽压力灭菌机、6管青霉菌菌种、琼脂、乳糖、玉米淀粉、碳酸钙、试管以及关于青霉素生产和临床应用的一些文章。
它们运到的时候我刚从晋察冀解放区回来。休息了短暂的几个星期后,我开始在中国医科大学教书并监督筹备工作。我们首先寻觅一栋适用的建筑,但找到的建筑在可以用来进行青霉素工作之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需要防尘的、保温的建筑。玻璃窗是从各处一点点收集的,剩下的洞用纸补好。根据手头的资料,青霉菌在实验室的温度下生长得最好,在美、英等国就意味着20℃-25℃。陕北冬季的室温在冰点左右,唯一可用的取暖方式是明火和木炭火盆,对培养工作来说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不得不求助于地暖系统,在地板下挖管子,在屋子外生火。下一个问题是孵化器。中国医科大学内有两台自制的,但是都得重建以提供一个更稳定的温度。
为了日常的培养工作,我们设计并在当地的工厂制作了一个玻璃罩。
同时还得研究所有关于青霉素的印刷材料和微型胶卷。人们得到的印象是这个菌类很容易培养。自然我们所有的人都非常兴奋,我必须承认我的确有好几天时间在梦想着如何让工作进行。当我得知一台高压灭菌器刚刚运来,能解决培养基的灭菌问题时,大家都高兴坏了。为了得到足够的适合消毒的瓶子,不得不进行一场运动。
在3月我们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了准备。政府拨给我们边币170万元作为实验费用(采暖用煤、配件等)。霉菌先是在大约20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上进行生长的:栗米、大米、豆子、豆腐、面粉、土豆等。那真是激动人心的日子。虽然实验室里很热,但是我和我的两个助手小王、小宋每天都要待10个小时,观察和记录霉菌生长的变化。在获得丰富生长的孢子基础液后,我们把含有丰富水分的孢子悬浮液转移到不同的液体培养基上。我们又观察了霉菌的生长。然而,我们很失望地发现在一些培养基上我们无法获得多少或任何【霉菌】的生长。我确信这是培养基错误的酸碱值造成的,而除了石蕊试纸我们没有别的办法确定。在150次实验中我们失败了50次(截至5月1日)。一些培养基是由玉米淀粉、糖和碳酸钙组成的,这些显示了最好的结果。我收到了来自国外的玉米淀粉,不敢随便使用,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在当地做准备。
开始培养青霉菌的同时,我们还从化脓的伤口,准备了葡萄球菌的储用培养物。
在收获了第一批含青霉素的液体后,我们对它进行了过滤,通过各种检测方法发现每毫升大约含有2个单位的青霉素。然而只有用玉米淀粉才行,其他培养基的结果则低很多。
4月初,我们给国际和平医院送去了几批粗制的青霉素。我自己使用青霉素接种敷料治疗了几个病例。我们对临床获得的结果感到非常惊讶。
虽然将未经处理的粗制药液(当然经过了污染监测)直接注入胸腔、膀胱、痿管等处,但没有遇到任何一例长时间的反应。
在所有的临床测试中,有两例引人注意。一例创伤(枪伤)积脓在经过几次胸腔注射粗制药液后,完全清除了,没有进行任何的手术。在青霉素治疗之前,该病人接受过磺胺类药物的治疗,但没有效果。
第二个病例是大腿瘦管受伤后长达8年的慢性复发。一个瘦管在两星期后闭合,另一个在迅速变小(康氏试验呈阴性)。实验室和临床的结果带给我们很大的希望。
现在我致力于改进培养基,找到能在游击区的野外条件下备制粗制青霉素药液和青霉素注射敷料的方法。我希望每位伤员都能受益于青霉素的那一天不再遥远。有两位医生学到了技术,并将孢子带到了敌后,尝试在他们的地区制造青霉素。我在等待他们不久的将来的报告。目前,我们正在为来自延安和前线的国际和平医院其他分部的实验技术人员,举办有限的青霉素培养的培训班。
我怀疑我们是否能够生产出纯的青霉素,因为我们缺少这种工作必要的设备:真空泵、化学药品等。
从美国援华会和保卫中国同盟收到的所有物资使获得这些成果成为可能。
在结束我的报告时,我想提一提我们需要扩大我们的工作和获得更持续成果的几样东西。
1.玉米淀粉——备制方法。
2.在青霉素生产中关于培养基成分的最近进展的印刷材料。
3.一个酸碱度计(比较仪)和化学药品或溴化蓝、苯酚红、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
4.淀粉糊精——备制的方法。
5.真空泵或制造真空泵计划。
傅莱(R.Frey)大夫
1945年6月于延安
(以上内容节选自《永远和党在一起——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选编》第333-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