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气候风险或将成为更大“灰犀牛”,金融机构如何应对?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病毒依旧侵袭不断,从2020年开始至今仍处于严峻局势。但病毒之外,人类越发意识到一场更为严重的危机正在袭来。2021年,伴随气候恶化、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暴雪、洪灾、台风、火灾……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各大洲无一幸免。
气候与环境的危机正在以一种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的方式、越来越频繁地入侵人们的生活,并对全球的经济与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去年9月,中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更深入影响了国内每一个行业与企业。
近日,中国平安发布《中国平安2020气候风险管理报告》(下称《报告》),作为全球排名前列的综合金融集团,平安在此份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为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在ESG与气候治理、整体战略、风险管理和目标指标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对金融企业落实双碳战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图片
“0”的源起与路径
纵然“双碳”概念火热,依然有许多人并不真正理解为何减碳乃至零碳如此重要。
科学研究指出,除非我们不再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否则全球温度会一直上升。这里有一个特别有用的类比: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即便我们把水调到涓涓细流的程度,浴缸早晚也会被注满,而浴缸水满之后,水自然会流到地面上。为了阻止气候与环境崩盘的灾难,设定一个仅仅减少而不是消除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不够的,唯一合理的目标就是“0”。
明确目标前提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就企业而言,要实现碳中和首先要对自身碳排放有清晰且准确的认知,接下来就是制定清晰的减排战略。
中国平安在《报告》中披露,2020年,平安运营层面碳排放总量53.06万吨。并表示,将遵循科学减排、内部优先、外部辅助的原则,坚持绿色运营,通过优先节能,探索购买绿电、自发绿电的方式,在内部持续减排,并通过投资绿色资产或购买碳排放权以解决无法避免的碳排放,最终在2030年前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
而除运营活动的排放外,平安集团首次估算了银行和投资的资产排放数据。《报告》指出,2020年,平安纳入估算的资产总规模为7.92万亿元,排放总量约为1.08亿吨;其中高碳行业资产总规模约1223亿元,占总资产规模不到2%,排放总量约3649万吨,占比33.7%;其他资产总规模7.80万亿元,排放总量7183亿吨,占比66.3%。
为了实现投融资组合层面的近零排放,平安在《报告》中表示,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部署业务低碳转型:如加大绿色金融发展力度,提高近零资产占比,包括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电气化铁路和轨道交通、零碳建筑、近零排放的制造业(比如氢能炼钢)等;开发转型金融产品,积极与客户沟通,明确资金支持与低碳转型挂钩,推动高碳资产低碳转型;降低棕色资产和其他资产增速,严控煤炭行业资产规模;在适当时机开始部署对碳捕捉技术(CDR)的投资等。
图片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平安作为一家金融巨头,此次报告纳入的资产规模近八万亿,其自身运营层面的碳中和与对外投资组合层面的近零排放都将在市场起到有影响力的示范作用。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保险至今仍是占据中国平安营收半壁江山的主业,而在双碳格局下,保险是金融行业中面临气候变化风险的主要行业之一,绿色保险随之迎来了快速发展。近年多家保险公司发力此领域,创新推出了差异化保险产品和服务。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18 ~2020 年,三年间绿色保险累计保额达45.03万亿元,支付赔款533.77亿元,绿色保险大有可为。
作为头部险企,平安也推出了可持续保险战略,《报告》指出,平安将持续研究和监控全球气候变化风险,比如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灾害等,以实现保险产品的合理定价并管控承保风险。
据悉,平安已将ESG理念嵌入保险业务中。2020年9月,平安亦成为我国内地首家签署《可持续保险原则》的保险公司,并发布《可持续保险政策》。
《报告》还披露,平安进一步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截至2021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已开发了439种可持续保险产品。涵盖与环境生态相关的环责险、巨灾险、野生动物保护险等险种,与社会民生相关的大型工程险、食品安全险、医疗相关事故险等险种,以及面向小微企业、农业工作者和特殊人群的普惠保险。
图片
强化风险管理 谋求低碳转型下的平稳着陆
为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双碳目标已然明确不可逆转,但在实践层面,国家和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的识别和管理。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气候服务状况报告》显示,在过去五十年中,全球发生了超过1.1万起气候相关自然灾害,致使200万人丧生,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研究人士指出,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负外部性因素,无论是渐进性的气候变化,还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都将对全球的经济增长造成严重损害,也极易带来金融体系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这也是气候问题带来最直观的风险。
《报告》中将这种直观风险定义为物理风险,并进行具体阐释:物理风险指异常天气事件严重损害企业、家庭、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导致金融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未能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是应对气候变化失败的成本。
《报告》认为,资产负债表是气候相关风险传导的关键渠道。物理损失主要通过受灾主体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影响单个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稳定,其中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尤甚,其原因是,投保之后的物理损失成本主要由保险公司承担。
而为应对物理风险,平安在《报告》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科技引领风控”,如,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查勘、物联网监控、LBS定位等创新技术,展开气候变化物理风险研究,加强风险评估及管理,协助财产所有者保护财务及控制损失。
据悉,平安自主开发的数字化风险识别系统与风险管理平台——DRS鹰眼系统,整合了地理学、灾害学、气象学、保险学等四大学科知识,内嵌了超过140亿的全国地理历史灾害数据、公司承保及理赔数据,可分析评估全国境内的9种自然灾害(包括滑坡、洪水、台风、龙卷风、雷击和暴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风险评级和5种最常见农作物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级,实现全国境内任意地址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强风降水分析和环境污染风险分析,并与国家气象管理预警系统对接,在灾害来临之前为客户发布灾害预警短信提示、推送应对风险的防灾防损建议。
图片
业内人士指出,正如经济学家诺德豪斯所言,"若技术进步足够快,未来减排将更便宜",未来科技能力的差异将直接影响节能减排产业变革中所要付出的成本,而平安在风控科技方面的投入与布局,或将使其在低碳转型下的金融机构竞争中获得先机。
而除物理风险外,《报告》认为,还有一种风险不容忽视,即为转型风险。据IMF定义,转型风险指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气候政策、技术、市场情绪等发生变化,导致资产价格变动或广义的经济危机,这种风险是成功应对气候变化的代价。转型风险主要通过资产价格、政策节奏和可信度等渠道影响金融稳定。
而为应对转型风险,《报告》中指出,平安银行正在对绿色贷款进行重新贴标和梳理,并进一步结合大数据、AI等手段提高贴标效率。此外一方面通过压降减少棕色资产规模,另一方面也在FTP补贴、流程、业绩考核等方面持续激励绿色金融发展。
此外,平安还组织各单位资产风险管理和精算部门逐步进行资产和负债端的气候风险测试和管理。评估气候风险对于资产端的影响,考虑会受到气候风险影响的保险产品在负债端的影响,保证资产和负债在期限、收益、成本等方面相互匹配,以对未来的资产配置进行宏观规划。
笔者获悉,低碳转型中的风险不可避免,但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策略找到气候应对政策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制定合理的减排行动方案,明确各时期的减排成本,更好地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实现减排和低碳转型,并通过合理的风控措施实现减碳转型的平稳着陆。中国平安便是基于此进行了全篇的布局,而近年在科技的持续投入和智能风控的优化与实践也给其增加了转型成功的底气。
图片
发力绿色金融 低碳转型释放新蓝海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司长陈洪宛指出,实体经济大规模向低碳、零碳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绿色低碳投资。其中,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社会资本实现。根据中国投资协会估计,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元,这是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机遇。
2021年4月,平安集团发布"绿色金融五年发展规划",将依托集团综合金融优势,制定了具体的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并针对各业务板块提出了具体要求。
《报告》指出,平安计划绿色投资规模年增速不低于20%,绿色保险保费年增速不低于70%,绿色信贷余额年增速不低于20%。到2025年,力争实现绿色投资+信贷规模余额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2500亿元的总体目标,并积极推动绿色投资和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对绿色项目和绿色公司提供保费优惠,对绿色项目和公司提供贷款绿色通道或利率优惠,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形式。
截至2021年9月末,中国平安集团绿色投资规模达2088.86亿元,绿色信贷规模达532.78亿元,前三季度绿色保险保费收入251.09亿元。
在绿色投资方面,将增加对绿色标的的投资并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并减少和逐步退出棕色资产。
而从平安近年来绿色金融的成果来看,平安资本或是一个缩影。据悉,平安资本深耕碳中和领域投资已超过15年,从2015年至今平均投资回报(IRR)达到20.5%、投入资本分红率(DPI)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团队损失率仅为2.0%,其背后成功原因离不开平安对价值投资的长期专注。
图片
比尔盖茨也曾指出,低碳投资是可以带来可观回报的,他所在的全球适应委员会列出了5个关键领域的花费情况(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气候适应型基础设施,提高农作物产量,管理水资源和保护红树林),并发现在2020—2030年投入1.8万亿美元,将产生超过7万亿美元的收益。换言之,在10年的时间里,投入全球GDP的0.2%,将产生近4倍的投资回报。
这也意味着,对于金融机构而言,ESG与投资回报之间并非背离关系,随着行业发展和投资理念的不断深入,环境、社会与经济之间将可以获得更好的平衡发展。
作为国内第一家签署了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的资产所有者以及大陆首家签署“气候行动100+”协议的中国资产所有者,中国平安深刻意识到气候与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之间共荣共生的紧密关系,并积极践行ESG发展理念,将ESG标准全面融入企业管理,建立了国内首个上市公司ESG政策体系,形成了体系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和操作规范。
目前,中国平安逐步将ESG理念与中国平安投资组合全面融合,在权益类、债券类、信贷以及项目投资中都进行了应用实践,在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中,积极履行了头部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其发布的《中国平安2020气候风险管理报告》亦将对金融业应对气候风险提供前瞻性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