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人的文艺高地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2月17日版面图

一晃又一年

□秦景棉

岁月这本书翻得忒快了,一晃,又一年掀过去了。

莫非时间也乘上了高铁,总觉得一年才开始没多少天,很快就走到了岁末。近些年来,日子快得让人触目惊心,难以置信。“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感觉新年伊始不久,春姑娘的身影很快就出现了,当你看到小草钻出地皮,还未来得及惊喜,仿佛只几天工夫,天地间呼啦啦一下子就绿了,一下子就五彩缤纷了。还没腾出工夫踏青赏花,和大自然拥抱亲吻,老天便捧出一腔热情,让你脱掉毛衣直接换成夏装,竟然不给人留出一点儿过渡期。夏来了,闷热难耐的日子,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因此,朋友之间常这样说:等天儿凉快了聚聚。当你刚欣喜秋高气爽来了,那种舒适的天气,短暂得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就一下子秋凉了,继而走进冬季,走到岁末。地球绕着太阳溜达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开始另一圈的绕行,脚步匆匆复匆匆。

那首《一晃就老了》的歌儿,道出了我的心声:不知道何时鬓角已染霜,不知道何时颜容已沧桑,一瞬间发现人生太短暂,一瞬间发现路不再漫长,还没腾出双手拥抱自己,时光竟已走得这么匆忙。怎么刚刚开始成熟就老了,怎么刚刚开始明白就老了,怎么刚刚懂得时间不禁用,怎么转眼之间就老了……每每听到这首歌,心里总是酸酸的,想哭。

越是想抓紧时间,时间越像掌心里的沙子,不经意间,就从指缝中溜走了,深深感到焦虑和不安。这种焦虑导致自己在许多事情面前乱了手脚,这也想学想看,那也想做想干,常常在举棋不定中把时间磨蹭掉了。翻开最近几年的读书笔记,每一本都字迹潦草,没有了从前一笔一画的工整和沉得住气。时常是写着写着,心里着急,恨速度太慢,手下便龙飞凤舞起来,导致方块字失真变形,认不得了,只好返工重写,真是欲速则不达。

爱人的厚毛裤腰部和裤脚开线了,这在以前,势必拆洗后重新编织。别说爱人的毛衣毛裤,就连爱人的父母、爱人的二姐甚至二姐的丈夫婆婆的毛活儿,我也帮着编织。而眼下,我舍不得时间再去一针一线织毛活儿了,哪里开线就把哪里织上完事。我做针线活儿和编织活儿,也比以前潦草多了。

按说我做事还是比较有耐心的,这源于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从小对我的严格要求。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母亲教我为弟弟做鞋子,那是我为弟弟做的第一双夏天穿的布鞋,鞋底儿纳得密实,鞋帮做得细致,到了把鞋底和鞋帮往一起缝合时,我发怵了,因为手劲儿小,穿针很吃力,每每让针穿透鞋底和鞋帮一次,都要用顶针吃力地顶过去,再费劲地从另一侧把针拔出来。缝制的针脚也就半厘米,必须前进一厘米,再后退半厘米,每一针都要拽结实,这样才能一针挨一针,让细密的针脚拉起手。缝完一只鞋,我的手被绳子勒红了,勒出一道道印子。再看第二只鞋底鞋帮,我发怵了,继而突发奇想,找来小铁锤和钉子,密密匝匝钉了一圈钉子。我把完工的一双鞋子拿给母亲,她一看就火了:“这是你做的鞋?有你这样做鞋的吗?拆掉钉子,重新做!”我想快点,我想省事,结果反倒费事了。

自那以后,我干任何事情,绝对一板一眼地认真做,不敢有半点马虎。二十岁那年,我参加工作离开了母亲,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实习期间,我的棉袄脏了,自己把它拆了,把棉袄面和里子洗干净,晒干,续上棉花,重新缝制好。一位小师妹看到了,惊呼,天哪!你居然会做棉袄?我说,你如果愿意,我可以帮你。她说,这工程太耗时了!边说边接了一盆水,把棉袄囫囵个儿扔进水盆里洗。这一次,轮到我惊呼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缺乏耐心的毛病居然抬头了。尽管初衷是想珍惜时间,但是影响了做事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提速是不可取的。看来,还是心不要慌,手脚不要乱,尽量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踏实读书学习,事情一件一件地干,尽最大努力干好,对得起走过的每一天、每一年。

峰骨松姿 汤青 摄

燕居之会

□夏杨

生命有期,人最宝贵的是时间。有限的时光中,应当做最有意义的事。有时一次简单的心灵仪式,胜过半年的奔波劳碌。

霓虹深处难免有推杯应酬,我对酒乐之聚向来无甚兴致,但与好友聚除外。前者属物质之会,后者是精神之乐。人活在世,于物所求,一杯水、一餐饭、一张床,足矣。之外的生存,是属于精神的。

深秋,高粱红,树叶黄,柿子也熟了。这时我回到家乡。本已与老友红剑有约,适闻硕兄从津门返家,便相约赴红剑之燕居斋。“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老夫子的庸常生活爽朗而舒展,这也正是我辈之愿。

燕居斋原在红剑老宅,在银城之谢安道上,今夏刚迁新居。时过三秋,燕子南飞,想来老宅的燕巢也已空空。春去秋来,寒暑更替,季节轮转中,明年燕子会否再来,虽有美好祈愿,但实未可知。一如这燕居之会,机缘来了,自当珍惜。

别后经年,我们都不再年轻,皆尝过聚散之苦与无常之痛。去年这时我返家,是最后一次见祖父。一个多月后的冬日,他就离开了人世。祖父伴我长大,他守护了我完整的童年。因之这次回来,望人去屋空、物是人非,心情是沉重的。同时更因硕兄的父亲三个月前刚离世,故这次燕居之会实与欢聚无关。

纵如此,约期未改。想起当年的我们,青春做伴,翰墨飘香,点评时事,激扬文字。之后负笈远行,各为生计和理想奔波,天南海北、相去千里,虽音信尚有,却难晤一面。

入燕居,芝兰飘香,满眼诗书,质朴依然。红剑铺纸于案,我斟了墨,硕兄屏气挥毫。原本意不在笔下,故随着话题与心情,写写停停,如舟行水上,任意东西。落笔处,有当年所喜之“大江东去”“风雨送春归”,也有现今感慨之“归去来”“陋室铭”。20年前之青葱时光,恍若重现。

其间下楼就餐,酒食如家,举杯若梦。返燕居又临案台,继叙闲情,不知夕阳归山,夜幕降临。因我隔日就要南下,留恋而返。

人生聚散,亦易亦难。可贵在同一时空中能有知己二三,虽难天天相见,心意相通就好。燕居之会,书墨酒茶,皆精神之乐。精神之乐,无上至乐也。天地为物,日渐消遁,而精神如酒,在岁月中发酵,累月经年,愈加香醇。

归来多日,燕居之会时时浮现。俗务奔忙中,有友相伴,能片刻超脱于红尘俗世,邀明月,诵华章,品香茗,尝美酒,乐而忘归,足矣!

大寒迎年

□戚思翠

花木知时令,鸟鸣报农时。大寒将至。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谓之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继往开来的节气。节气二十四折演出,它是压轴。经过大寒的转轨,告别冬天,启动回春之旅。常言道:“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又言“三九四九,神仙难下手”。大寒,没有小寒的婉约与温柔,有令人生畏的冰,有透入骨髓的冷。

古人《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个气节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期。故有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那么,这大寒究竟有多冷呢?

晋代傅玄《大寒赋》记载“严霜夜结,悲风昼起,飞雪山积,萧条万里”,字里行间便透出一股凛冽肃杀之气。唐代孟郊的《苦寒吟》中言:“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可见,寒冷至极,咄咄逼人也。颇为逍遥的宋代诗人苏东坡亦诗云:“东坡数间屋,巢子与谁邻。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相对不言寒,哀哉知我贫……”诗人邵雍深有体会:“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大寒至,新年到。大寒是年根岁底最酷冷的季候,凛冽的寒风,幽翳的黑夜,弹出萧瑟的曲;浓浓的雾霾,厚厚的大雪,奏出透心彻骨的寒!雪舞风嚎意正酣,各领风骚闹翻天,且等梅花绽放时,鞭炮齐鸣迎新春。而此时,人们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着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抢购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旧时大寒节气的街上常有人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到除夕夜,人们还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氛围更加浓厚。

大寒到,杀年猪。凛冽的寒气可以肃杀生命的盎然,却无法阻挡人们“忙年”的高潮。除旧岁,迎新年,总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这不断的翻新中,人们憧憬着更加美好的生活。清代《真州竹枝词引》记载:“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迎岁……”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富贵名宅,还是清贫人家,处处充溢着年味。杀年猪、出鱼塘、蒸年糕、腌腊肉……人们将一年中的酸甜苦辣尽情地烹煎煮炸在寒风中。男人们总是忙着赶年集、办年货;女人们量体裁衣为全家人准备着新年的衣服;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了,他们一边扳着手指头盼年,一边笑脸彤红地在风雪中嬉戏玩耍,乐此不疲。即使外面狂风暴雪、寒气逼人,但人们一想到新年将至,亲人将归,幸福团圆,心里总是暖洋洋的。

常言道:物极必反。气候亦一样。寒冷到了极致,冷空气就不再继续积蓄。或许是苦尽甘来,或许是大寒冬尽、情暖新春。随着新年将至,人们忙着购年货、买新衣,忙着做年终总结,忙着准备回家过年。大红福字贴上门,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更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交朋友

□郭洁怡

女儿今年七岁,到小学上一年级了。为了方便同时接送两个孩子,我们把儿子也转到了女儿小学旁边的幼儿园上学。

儿子在姐姐的长期“指导”下唯命是从,性格也较为慢热。到了新班级的第一天,我给他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就是交朋友。他把交朋友作为任务,开学一周后给我报告交了一个叫“小树”、一个叫“小黄”的朋友。我很欣喜,表扬他短短一周就交了两个好朋友。

接下来的两个月,听他说了在幼儿园里和好朋友们的各种有趣事情,还在每周五的玩具分享日带回来了各式各样好朋友给的玩具,他也拿了许多自己心爱的玩具去做交换。

今年的秋天驻足得特别长。天暖好个秋,幼儿园组织起了秋游活动,孩子们与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野餐。

于是,我问儿子,哪个是你的好朋友?可以介绍给妈妈认识吗?

儿子开心地告诉我,你看他是小树,他是小黄,指着人群中的孩子。我看了看,没太在意。他也跑到孩子群中去玩了。

又有一次,幼儿园举办垃圾分类活动,活动前有个家长座谈会,我和儿子班里的家长坐一块。无意间聊天说起孩子的朋友,却意外地发现,原来儿子口中说的“小树”“小黄”是同一个孩子。

心有惭愧,原来我对他关心太少了,只给了他交朋友的“小任务”,却没有告诉他,其实妈妈是想他在新环境里感到不孤单。

贡柑甜味绵长

□陈雪

省作协有一个文学采风活动,采风地点是肇庆市的乡村振兴基地——德庆柑园。我接到社联部的通知之后,肇庆文联的领导又给我打来电话。其实那段时间有些忙,因为外出了一段时间,积攒了好些杂事。为了成全这次德庆之行,我赶忙尽快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准备随团赴邀,想着这一次采风不但可以亲睹早已名声在外的德庆柑园,还可以见到许多久未谋面的老师和文友。不巧的是,临行前主办方因故取消了活动,团友们都感到有些惋惜和遗憾,但由此建立起来的“德庆之行”采风团的微信群没有解散,偶尔打开,时不时还可以从中看到肇庆的消息,闻到贡柑的甜味。

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个小小的遗憾,肇庆作协的文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陈老师,麻烦把你的详细地址发给我,德庆方面要寄贡柑和约稿函给你。”我看后不禁笑了,打趣地回道:“贡柑就免了,我们这边也有,稿子我一定会抽空写的。”文友回了个尴尬的表情,换了一种语气:“德庆的贡柑风味独特,一点小心意,你就给个面子收下吧。”话说到这个份上,若仍是婉拒文友的盛情,也实在是说不过去了,于是我回了个谢谢的表情,随即把通讯地址发了过去。

我发的是自己工作室的地址。贡柑寄到的那天,刚好有个文学沙龙活动,其中还来了好几个外地作者。难得的分享机会,我便把贡柑全部拿了出来,招呼大伙尝鲜。我嗜烟好茶,对零食水果素来不感兴趣,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便问大伙口感如何。他们都说好吃,与市场买的确实不同,爽脆清甜,肉厚无渣,个个赞不绝口。我忍不住诱惑,也拿起一个端详起来。从外形看,德庆贡柑与其他地方的产出并无太大的差异,青青的果皮间杂着半边淡黄,似乎没有熟透,但用手指轻轻地一扣,圆润光滑的果皮就裂开了。白白青青的柑肉,瓣与瓣的缝隙间,还罩着一层网状的白丝,酷似一个精致的小灯笼。我感觉口水泛酸,剥了一瓣放进嘴里,却没有酸味,只有那种清甜,又不同于蔗糖,是那种植物果实,在天地灵气之间孕育出来的自然口感。此时我不再是一瓣一瓣地吃,而是把半个贡柑塞进嘴里,接着一口气剥了三个,这才叫过瘾。说是在吃一个个清脆无渣的柑,不如说是喝着一杯杯香蜜浓郁的果汁。

文友聚会,话题就是宽泛。大家一边吃着贡柑,一边又议论开了。有的说“贡”柑就是古时候的“贡”品,那是进贡朝廷皇室享用的珍稀果类,故亦叫“皇帝柑”。这名字起得好,也真的通俗易懂,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可改为“百姓柑”了。有的说“贡柑”应与柑、桔、橙、柚同属一大科目。近年来,各地种植的沙糖桔、贡柑、椪柑、年桔,有酸有甜,有优有劣,这并非品种的问题。“贡柑”的品质优劣跟土质气候和施肥管理关系极大。最浅显的例子就是蔬菜,同样的一畦地,种的也是同一品种,施农家肥和化肥的就绝对不一样。还有的说品种关系最大,这如同杂交水稻,通过杂交来改变遗传基因,集中了父母本的全部优势,如今的德庆贡柑,既有沙糖桔的皮薄易剥,又有春甜桔的汁多味甜;既有椪柑的外形,又有优橘的肉质,是柑、桔、橘的集大成者。

我想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德庆“贡柑”能在岭南佳果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农业的一个品牌,入选第一批全国名优新特的农产品名录,肯定有它的独特之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更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果蔬。德庆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的秦汉古县,历史上曾有过县、郡、州、府的治所更迭,一度成为粤西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古人择端溪建县设郡,不外乎“川境多山,形势绵沓”“钟毓有灵,材产宏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龙母祖庙神佑的土地,西江碧水滋养的田园,物产自然丰硕质优,不在话下。这里出产的何首乌、肉桂、巴戟、沙糖桔早已远近闻名。德庆贡柑的种植历史更加久远,可以上溯到唐开元年间,北宋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我在想,苏东坡一定是无缘吃到贡柑,若他在被贬岭南时吃到了,就一定会有《荔枝叹》的姐妹篇。

德庆人得天气地利人和之商机,大面积扩大绿色果蔬的种植面积,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十万亩柑园,数十家大型果业公司,数百家柑桔加工厂和数百个分设在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点,这是何等的规模,何等的气势和壮观。贡柑,它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贡品,而是普通百姓都能消费的饭后果。

采风虽然没有成行,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德庆柑园的心仪和想象。我似乎看到,在德庆县境内开阔的盆地,在狭长的山间,在马圩、官圩、新圩镇的田间地头,一片片绿色的果林在延伸,一串串贡柑压满了枝头。正是收获的季节,果农们在忙碌着采摘包装外运销售,一车车具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的名特果品流向四面八方,传递、扩散着“贡”赏“柑”甜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