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每天5分钟,知晓文博圈

    2021年12月21日(星期二)   

【综合】

■ 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全力推进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印发

■ 辽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博物馆】

■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郑州商都博物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试开馆

■ 博物馆跨界联名“上新”

【考古】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揭牌

■ 河南苏羊遗址发现距今5000年前后多元文化交流重要实证

■ 玉树通天河中上游地区首次发现古岩画遗存

■ 考古专家: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或已出现典型转场游牧

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京签署《关于加强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合作协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李群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引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强合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贺信的重大具体举措。两局要真抓实干、共谋发展、务求实效,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各项合作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实现世界遗产保护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驱动、保护队伍建设等各领域开花结果,共同推动世界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关志鸥表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正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四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地保护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按照协议内容,与国家文物局一道加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加强与教育部协作,加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密切联系,推动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走在世界前列,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根据合作协议,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积极推动文物、林业和草原部门以及相关领域专业机构、高等院校和保护管理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具有潜力的项目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共同开展双遗产以及文化景观类遗产跨部门协同保护管理试点,共同协商、积极参与世界遗产领域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共同加强与国际组织、专业咨询机构合作,推广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

签署仪式前,李群、关志鸥前往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

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司室负责同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活动。(国家文物局)

全力推进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印发

日前,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正式印发。

据介绍,北京长城作为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在北京境内自东向西蜿蜒经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昌平区、延庆区、门头沟区等6个区,长城墙体全长520.77公里。

北京市于2020年2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在北京市各相关管理部门、长城沿线六区政府和各镇村、专家学者多次讨论探究、共同努力下,2021年8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市委主要领导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明确提出了工作要求。近日,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印发《规划》。

《规划》包含总则、资源构成与价值阐释、规划原则与管控要求、规划布局与实施目标等共计8章41节内容,突出价值延续、创新驱动、整体发展、统筹协调等4方面原则,提出了“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和“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文化金名片” 两个形象定位,凸显北京长城在中国长城中的代表意义,向国际展现大国形象、首都风采。

《规划》有效衔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长城沿线六区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吸收《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2035)》总体布局和管控要求,明确了“漫步长城史卷的历史文化景观示范区”和“文化、生态、生活共融发展的典范区”的建设保护目标,提升社会和当地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助力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时根据长城所在区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山脉沟域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村镇资源条件等资源禀赋和保护发展要求,确定了“一线、五区、多点”的整体空间布局。科学谋划布局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巩固和发扬多年来北京长城建设保护成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有益的样板经验。

一线是由长城墙体及相近各类遗存连续构成的长城资源主线,五区即马兰路(平谷区)、古北口路(密云区)、黄花路(怀柔区-延庆区)、居庸路(昌平区-延庆区)、沿河城(门头沟区)重点区域,多点即多个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文旅融合区及传统利用区。后续将通过保护线,整合区,做亮点,展现北京长城历史文化景观,弘扬当代中华文化强国精神。

为推动《规划》落实落地,同时配套公布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实施方案》,围绕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提出国家级标志性项目、市级标志性项目及其他项目共三级24项工作任务。重点实施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长城修缮项目、北京长城文化系列节庆活动等3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以及“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八达岭长城世界遗产核心展示区、慕田峪-箭扣长城文旅融合区、古北口-司马台长城文旅融合区、“长城人家”“长城村落”文旅联盟、“八达岭长城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专题纪录片等7项市级标志性项目,其他项目14项。完成标志性项目是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建成的重要标志。

《规划》详细介绍了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长城修缮项目、北京长城文化系列节庆活动等3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通过打造集中展示长城历史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级长城修缮技艺传承保护研究中心、国家级长城文化品牌,形成具有国家标识意义的世界级文旅融合区,以遗产保护促进区域发展,助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按照《规划》目标要求,初步建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制,基本完成国家级标志性项目的建设任务。协调推进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局面初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实现2035年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文物局 李瑞)

辽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日前,从辽宁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辽宁将在推进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深入阐释“六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等方面多措并举,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发布会上,辽宁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农涛介绍,近年来,辽宁文化文艺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实施“名牌、名品、名人”工程,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代表性院团、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人物。5年来,ln 获得国际国内各级各类奖项的作品累计200余部。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及其他文艺表彰中屡获佳绩,先后有话剧《干字碑》、芭蕾舞剧《八女投江》《花木兰》、电影《黄玫瑰》、小说《战国红》、广播剧《今生无悔》《好大一棵樟子松》等作品获奖,《2021辽视春晚》首播收视全国排名同时段第1位,辽宁也连续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特别是今年,辽宁的话剧《北上》、舞剧《铁人》进京演出,电影《守望青春》、电视剧《霞光》成功播映,均获良好口碑。这些优秀作品,有力彰显辽宁丰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有效释放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良好预期。

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农涛表示,这要求辽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为此,将重点做好3方面工作——

强化规划扶持。紧紧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聚焦“十四五”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加强重点选题规划,建立重点文化文艺创作选题项目库,共储备电影《钢铁意志》、芭蕾舞蹈诗《榜样》等各类作品百余个。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对重点作品实施动态管理,切实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激励主题文化文艺精品创作。

打造过硬品牌。深入挖掘辽宁特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持续叫响辽视春晚、新年音乐会等品牌。实施影视剧精品创作工程、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建设工程、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孵化工程等,着力推出一批引领社会风尚、契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

建强文化文艺队伍。健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加强编剧、评论等薄弱领域人才培养,实施“名家传艺”工程,开展青年人才“大比武”活动,造就更多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人才。加强从业人员思想引导,抵制违法失德从业人员,形成自觉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的良好风尚。

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保护利用,深入阐释辽宁“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据悉,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辽宁将自身的红色标识总结为以上“六地”。农涛说,辽宁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众多发生在辽沈大地的重要历史事件,为辽宁留下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红色资源,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为代表的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有100余处,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遗址、遗迹有260余处。同时,辽宁拥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9个。近年来,辽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推动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挖掘研究上,策划推出《东北抗战歌谣全集》等书籍,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历史记录片《铭记》等。在整理集纳上,建立辽宁革命文物数据库,核定公布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65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10818件(套)。在宣传弘扬上,推出“中共满洲省委与东北14年抗战”等百场巡展,创作芭蕾舞剧《八女投江》、话剧《北上》等一大批革命题材文艺精品。

下一步,辽宁将深挖思想内涵,让红色资源进一步“亮”起来,整合全省党史、档案、地方志等部门和机构力量,发挥国家出版基金、省社科规划基金、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等作用,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研究,生动展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强化保护管理,让红色遗迹进一步“活”起来,加强对革命文物的系统性保护,实施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工程,用好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抢救、修缮、保护一批革命文物遗址,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着力建设一批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强化宣传教育,让红色故事进一步“热”起来,组织全省博物馆、纪念馆优化展陈内容、改进展陈方式,着力办好现场展、扩大流动展、强化主题展、丰富网络展,组织创作推出一批革命题材文艺精品,开展红色影片公益放映等活动,不断增强辽宁红色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人民网 刘佳华、邱宇哲)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12月20日下午,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活动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应勇,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为新馆开馆揭幕。

郑州商都博物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试开馆

12月19日,位于郑州商代遗址公园内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简称“两院”)举行试开馆仪式。

郑州商代都城,是公认的商代早期王朝都城。它代表的商文明,集合了国家、城市、青铜器、文字四个文明要素,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为郑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入列中国“八大古都”提供了重要佐证。

博物馆跨界联名“上新”

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博物馆就已经开始 " 上新 " 年货了。

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大牌档联名推出年货礼盒,镇馆之宝西汉金兽化身守岁烛;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和生鲜超市联名推出 " 鲜生博物展 ", 让你在买买买中沉浸式打卡吴地文化;故宫博物院的虎年春联、福字套装 " 福筒 " 网店月销已超 3 万,南博苏博兄弟联名的虎年主题月历首批已售罄 ……

什么样的文创年货,你会装进购物车?网红博物馆跨界联名,怎样才能真正出圈?

博物馆 + 本地餐企,镇馆之宝为你 " 守财 "

西汉金兽化身守 " 岁金虎 ",清代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 " 金钱虎 " 送祝福 …… 即将到来的虎年,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大惠企业旗下的南京大牌档联名,推出 " 寅震九州福虎临门 " 系列新春礼盒。

" 金虎守岁 " 礼盒顶上的小金兽最吸睛。它的原型是南博镇馆之宝之一——西汉金兽。" 这只金兽是等比例缩小的,选择它不仅因为文物本身非常珍贵,还因为它出土时是被放在装满金器的青铜罐上,有守财的好寓意。" 南京博物院文创部工作人员黎秦说,小金兽打开,里面是一支蜡烛。过年有 " 照虚耗 " 的传统,守岁要点燃守岁烛。

" 虎虎盈春 " 礼盒上," 金钱虎 " 有招财的寓意,取材于南京博物院所藏清末民初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

礼盒的外观设计也有讲究。" 金虎守岁 " 礼盒的外形设计,灵感来源于南京城门,盒身印有 " 内十三外十八 " 城门名;" 虎虎盈春 " 的外形则是象征老百姓的家门,盒身印有南京各路与虎有关的街巷地名。" 这代表了对国家和每个小家的祝福。"黎秦说。

礼盒中,不仅有青鱼干、腊鸭腿、香肠、桂花年糕等好吃的年货,还有春联、年画、福字、红包、门笺等。既有烟火气,又有人情味儿。

黎秦透露,目前礼盒在线上预售情况还是不错,已经接到不少大客订单,预计销售高峰期将在2022年1月。

博物馆 + 生鲜超市,买菜也是沉浸式逛展

逛超市偶遇 " 文物 ",买米买菜好像沉浸式参观逛展,是什么感觉?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与苏州盒马、支付宝联动,办了一场沉浸式的 " 鲜生博物展 "。

吴文化博物馆将馆藏文物和吴地历史等信息,与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场景融合,制作吴地风物标签,阐释生鲜产品文化信息,展示饮食文化相关文物,联合开发文创食品,运用 AR 等技术线上线下联动,将博物馆 " 搬进 " 生鲜店," 植入 " 人们日常生活。

茨菇、鸡头米、水芹、鲈鱼、猪肉 …… 这些地道传统食材,至今仍然是苏州人饭桌上常见的菜肴。吴文化博物馆的项目团队专门设计风物标签,挖掘和展示其背后的文化信息。比如," 水八仙 " 的营养价值、" 莼鲈之思 " 的由来、野猪的驯化、熟食的获取、葡萄的种植 ……

超市里的鲜生博物展 吴文化博物馆供图

其实,博物馆里展示的许多历史遗存,都与古人的日常生活有关,比如,吴文化博物馆馆藏的青铜簋、腰沿圆底釜、银匙等等。这次,在超市的餐饮区域,博物馆工作人员对相关文物进行视觉化展示,让消费者在饮食的过程中了解古代饮食器具、饮食方式等。未来,吴文化博物馆还将开发联名款的烘焙、西点等文创产品。

打开支付宝小程序搜索 " 吴文化博物馆 ",通过 AR 扫一扫,还能参与 " 在逃文物大搜捕 "" 江南文物大轰趴 " 等互动游戏。

" 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在展示和传承江南文化的同时,助力文化产业消费升级。" 吴文化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博物馆 + 博物馆," 兄弟 " 联名实力圈粉

春联、福字、财神画、门笺、挂历、台历 …… 这些过年少不了的 " 气氛组 ",许多网红博物馆不约而同选择了 " 打包 " 成礼盒。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苏州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西安碑陵博物馆等网红博物馆,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包含春联、福字、红包等 " 多件套组 " 的礼盒,各具特色。

故宫的 " 带货实力 " 一如既往地强大。截至 12 月 15 日,仅在 " 故宫淘宝 " 网店,包含春联、福字、财神画、红包等 " 过年多件套 " 在内的福筒,已经月销超 3 万件;包含《千里江山图》《听琴图》等众多历史名画的 " 丹青日历 " 已月销超 1 万件。

在南博文创商店的入口,一款开本小小的虎年挂历,位置并不起眼,却吸引了不少人翻看。它是由江苏两大网红 IP ——南京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 " 兄弟 " 联名推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挂历目前首批 5000 件很快就售罄了,第二批到货第一天就卖出 300 件,还接到不少企业的大批量采购订单。这款虎年挂历,选取了文征明、唐寅、翁同龢三位书画大家的作品,他们都是虎年出生的江苏文人。12 张内页分别是文征明和唐寅画作,展现了明代江南才子的才情和气质;封面题字 " 虎 "" 一啸生风 " 则提取自翁同龢的书法作品,笔力沉郁、气度恢弘、雍容肃穆。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这些人气高的文创春联、日历大多售价在百元以内,颜值高而价格不高。比如,南博、苏博的联名挂历售价 28 元。

博物馆跨界联名,如何真正破圈?

网红博物馆为什么都爱跨界联名做文创?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杨杰认为,一方面能促进自己的展品、馆藏特色很好地转化,融入当下生活;另一方面,能让社会大众认识并走近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利用文创,让大众关注博物馆,打造博物馆的‘品牌’。" 杨杰介绍,博物馆文创有很多种呈现方式,联名是一个比较有热度的方式。联名可以拓展视野,除了和商家联名,还包括和艺术家、社会名人、时尚圈、老字号等不同领域之间的联名," 通过联名的方式,能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关注。"

他举例说,现在很多艺术家和时尚品牌联名,打造潮牌。同样地,博物馆也要更多和当下潮流文化、年轻文化融合,借助现在新媒体和自媒体传播产生热度。

什么样的文创人气高?杨杰总结为:" 好用、好玩又不贵。"他分析,目前文创的消费主力是年轻消费群体。从消费分析来看,价格偏中低会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另外,新奇有趣,也能促进文创销售。" 所以,还得从市场本身来入手,再回归到产品如何开发和联名。"

怎么打造 " 爆款 "?杨杰认为,联名文创的设计、打造,要体现差异性,要考虑怎么和当下生活融合,要贴近社会大众的需求,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 " 让文创融入生活、走进生活、装点生活、美化生活。"(现代快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揭牌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组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12月20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应勇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共同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揭牌。(江汉考古)

河南苏羊遗址发现距今5000年前后多元文化交流重要实证

在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苏羊遗址,考古人员经过6个多月的勘探发掘,不仅发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器物,还发现了一枚颇具红山文化特征的兽首石雕。专家认为,这些发现为研究屈家岭文化北进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同时也反映了距今5000年前后,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同以屈家岭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在河洛地区的交流融合。

苏羊遗址苏羊片区的核心生活区考古发掘现场局部。李安摄

苏羊遗址位于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分为下村区和苏羊区南北两个片区,遗址面积超60万平方米。

在苏羊片区,考古人员发掘出多间保存相对较好的仰韶中期房址。一处西北—东南走向的连间房屋地面平整,像“水泥”一样坚硬光滑,地面上还有大面积的倒塌墙体。“在庙底沟阶段出现的这种形制房址,在洛阳地区还是首次发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说。

目前,考古人员已清理房址11处,灰坑、窖穴126座,沟一条。出土的遗物以陶器、石器、骨器为主。

“苏羊遗址最令人惊喜的,是不同文明要素在同一遗址的汇聚。”张海兴奋地说,灰坑出土的文物中,带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占大多数,甚至一个灰坑中,出土了20余件可复原的屈家岭时期器物,如横装宽扁足盆形鼎、罐形鼎、双腹豆、圈足杯、花边捉手器盖、彩陶纺轮等,这都表明,在仰韶晚期的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已经存在深度交流碰撞。

此外,遗址中出土的一枚外形似虎头的兽首石雕,其形制与红山文化半拉山墓地出土的一件兽首的钺端饰极为相似。“这基本能够佐证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也存在密切交流,而且很可能发生在上层社会。”张海说。

苏羊遗址地处崤函古道南线,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张海认为,这些多元文化的汇聚,也是中国早期城市出现的一个重要特点。

苏羊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21年6月,目前工作主要围绕苏羊片区的核心生活区展开,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任广介绍,最新勘探成果表明,苏羊遗址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体、拥有双重环壕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东西两侧被自然冲沟环绕,形成天然的外环壕,遗址内部修建有大型人工环壕作为内环壕,双重环壕表明该遗址等级可能较高,应为区域中心聚落。

任广说,苏羊遗址聚落规划性强、布局结构清晰,功能分区明显,为我们研究仰韶时期该区域聚落形态、社会发展水平、生业模式提供了宝贵材料。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说,从发掘成果来看,苏羊遗址存续时间从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到龙山文化晚期,时间非常长,为建立河洛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探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光明网-光明日报 王圣志 任卓如)

玉树通天河中上游地区首次发现古岩画遗存

据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文联18日消息,17日,研究人员在玉树州通天河中游藏娘地区新发现一处古代岩画群落,现场统计岩画个体共191幅岩画,为首次在玉树市通天河中上游地区发现古岩画遗存。

据介绍,该处遗存位于玉树市仲达乡与安冲乡交界处英邦滩拉姆扎纳山体东南方。目前,研究人员已对这处岩画群进行资料采集、测量、定位、登记等工作,并邀请专家开展相关研究。

“牦牛岩画为通体敲凿技法制作,人形岩画风格比较统一,人形岩画图像很有特点,塔图形晚一些,摩崖石刻,观察刻痕,可能为金属工具制作。整体来说,这处新发现岩画点,内容丰富,数量较多,多种图像出现在一处岩画点内,不仅反映出玉树岩画制作的延续性,而且反映出青藏高原东部岩画历史的古老性。”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苟爱萍表示。

据研究人员仁青尼玛介绍,这些新发现的岩画有组合岩画和单体岩画,保存完好,内容丰富。主要以通体敲凿牦牛图案为主,有少量鹿和人物图形,也有较晚期的摩崖造像。早期岩画进一步贯通了通天河上下游上古时期密切的文化关系,明晰了古人类迁徙轨迹。晚期的一幅摩崖造像,疑似十世纪在玉树通天河流域传播佛法与艺术的班智达弥底大师画像,对玉树历史变迁、发展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些新发现的岩画数量多,内容丰富,时期较长,有早晚不同风格,特色图案包括多种动物样式,有特色的猎人形象,吐蕃王朝时期摩崖石刻叠压在早期岩画之上,应是首次发现,对认识玉树石刻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岩画中心主任张亚莎教授说。

据悉,玉树通天河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截至目前,称多县文联研究人员在通天河流域发现古岩画已达3千多幅。(中国新闻网 李江宁)

考古专家: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或已出现典型转场游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丛德新研究员18日提出,对中国新疆阿敦乔鲁遗址等开展的最新考古研究表明,博尔塔拉河流域至迟在青铜时代晚期,可能已经出现了典型的转场游牧的生业形态。

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边疆考古论坛当天在北京开幕,丛德新在论坛上做《关于游牧起源早期形态及年代的思考》学术报告时作上述表示。

他介绍说,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是近年来发现于中国新疆西天山博尔塔拉河流域的一处重要青铜时代遗址,它位于博尔塔拉河谷中游、阿拉套山的南坡山前地带,海拔高度1800-2100米,碳十四数据显示,其开始使用的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考古团队对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是最近一个时期新疆西部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对该遗址的研究正全面开展。

丛德新指出,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的性质,既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点,综合在博尔塔拉河上、中游的调查资料,以及对阿敦乔鲁周围遗址群和高海拔同期遗址的确认,并结合遗址出土的孢粉、植物微体的观察,同时参考该地区现代的牧业形态,考古研究结果初步认为,博尔塔拉河流域至迟在青铜时代晚期,可能已出现典型的转场游牧的生业形态。

关于史前游牧文明起源研究,丛德新指出,越来越多的民族学证据表明,之前认为的那种常年远距离的、非固定地域的“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式几乎不存在,很可能是对这些游牧民族的片面理解和认识的表面化,也是对这些游牧民族的一种误解。

他认为,游牧的实质就是转场放牧,即在固定的季节性牧场之间或短或长距离的移动,或在一个季节性草场内短期的、有计划的移动放牧。同时,游牧经济起源在各个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和途径,并在相当多的地方表现出灵活的形态。

丛德新表示,中国史前北方地区早期的动物饲养基本特点,是以定居农业为依托,饲养动物以家猪为主,这对于探讨游牧的发端难以发力,而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的转化过程和农牧的混合经济形式,则为探讨史前考古及生业形态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相关考古研究在探讨游牧经济形态起源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就是成功案例之一。(中新网 孙自法)

编辑:banana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