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水利部回应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近年来,水利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实现突破。12月22日,国新办举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五周年新闻发布会,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杨得瑞表示,下一步,将建立一系列硬指标,严控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提升水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倒逼各地和各行各业节约保护水资源。
图片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杨得瑞(图片来源:国新网)
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谈及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因,杨得瑞表示,一是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总体上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二是未来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活、生产、生态,都对水资源有比较大的需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面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三是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对一些自然规律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存在着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导致一些生态损害和破坏,包括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今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幸福河湖,必然要求解决这些突出的水生态问题。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我的理解,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强有力的约束,把经济社会活动限定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内。”杨得瑞说。
如何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杨得瑞透露,目前水利部正在研究相关工作,初步考虑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落实。一是建立一系列硬指标,包括,河湖生态流量、地下水水位等保护生态方面的指标;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地下水取水总量、各地区可用水量等总量控制方面的指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强制性用水标准和定额等用水效率方面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严控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提升水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倒逼各地和各行各业节约保护水资源。
二是采取一系列硬措施。包括,严格生态流量监管和地下水水位管控,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对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加快推进水资源超载问题治理,特别要强化监督检查考核。通过这一系列硬措施,规范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约束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全面遏制用水浪费现象,改善水生态环境,把刚性约束硬指标落到实处。
三是形成一系列硬约束。通过建立硬指标和采取硬措施,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真正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即“有多少汤泡多少馍”,推动形成国土空间格局、产业优化调整、城市规划布局等一系列硬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