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省为何一分为二,变成江苏和安徽

全文共1737字 | 阅读需6分钟

清廷眼看江南省不便管理,便有了分割江南省的念头。

江南省曾经是明朝南京地区,也被称为“南直隶”。满清入关之后,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按照明朝制度设立了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南京也就从此失去了它作为国都的地位。后来,清廷将承宣布政使司改称为行省,于是后人将江南承宣布政使司称为江南省。

南直隶地图

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等。清朝顺治十八年,江南省被拆分为“江南右”和“江南左”。一年之后,“江南右”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而“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改称为安徽省。

庞大的江南省就此一分为二,成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其中改变的原因还要从江南省本身说起。

江南省的地位

江南省被称为“南直隶”,直隶的意思就是隶属于中央政府,朝廷直接对其进行管理,有点像今天的特别行政区。明朝国都南京也是在江南省,所以江南省的发展优于全国的其它地区。

江南省一年的赋税占了明朝总赋税的三分之一,它是明朝最富裕的地区。除了经济外,全国每年参加科考的人才,有一半都是来自江南省。

江南省因为地域广大,经济繁荣,所以清朝政府专门设立了两江总督对江南省进行管理。可是因为繁多的事务,两江总督可谓是分身乏术。朝廷只好增派了淮阳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员进行协同管理,可还是管理不过来。

两江总督府

清廷眼看江南省不便管理,便有了分割江南省的念头,这也是江南省被一分为二的原因之一。但是江南省划分的真正原因是当时清朝的时局造成的。

安宁就是一切

清朝初年,顺治帝所要面对的挑战非常多,有内忧,亦有外患。

内忧主要是严重的满汉矛盾,以及大大小小的反清势力。顺治帝发布的“剃发令”要求所有领地汉民必须将前额剃光,在后额留下辫子。可是“剃发令”违背了汉人的传统伦理,汉人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坏它们。于是许多汉人们纷纷选择不剃发,顺治帝便采取高压政策,以强制手段逼迫汉人屈服。满汉的矛盾就像一团乱麻,短时间内无法解开。

正在剃发的汉人

反清势力方面,不得不提起两位重要的人物,一位是陈近南,另一位是郑成功。陈近南创办的天地会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聚集了大批信徒。他们在各处与清廷展开抗争,清廷围剿数次,都难以将其清除干净。郑成功则以台湾作为大本营,带领着明朝旧部在东南沿海一带与清军展开周旋。

郑成功

内忧不断的清廷,还要面对四周的外患。南明朝廷一直虎视眈眈,西南的诸多小国在伺机行动,北方的蒙古摩拳擦掌。清王朝一旦稍有不慎,便会受到多方势力的落井下石。

清朝初期,对于内忧外患的清王朝来说,稳定就是一切,而江南省对于清廷来说是不稳定的。

划分求稳定

顺治时期,清廷的行政中心在北京,离北京越远的区域,当然也就越难以管理。江南省离京师较远,清廷派了多名官员都难以对江南省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江南省的赋税在清王朝的总赋税占比已经达到了一半之多。如果无法对江南省进行有效管理,那将直接影响清廷的财政收入,而入主中原不久的清王朝是非常需要资金的。

另一方面,富裕的江南省很容易让一个人或者一方势力做大做强,如果在江南省发生叛乱事件,清王朝根本难以对付。所以为了清王朝的稳定与发展,江南省只能一分为二,这样清廷就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清朝行政区划

虽然本是同根生,但江苏与安徽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从清朝开始,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一直在安徽之上,如今的江苏已经将安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如果江南省不进行划分,情况是否会不一样呢?

当然,这个问题永远也不会有答案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