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视界丨待春来:现代学徒制练就技能人才

图片
冬藏时节,普洱市银生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生茶业”)与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联合开办的第一届“银生班”的15名学员到了毕业季,等到2022年春茶开采,刚好是他们走上真正的生产一线顶岗实习的时候。
图片
图片
“他们非常抢手!15名学员,来要的企业却超过30家。”导师、银生茶业董事长侯建荣说。
“这些孩子动手能力非常强。”“银生班”班主任、市职教中心老师杨志强说。
双导师的评价在一场手工红茶大赛中得到了有力印证。
2021年12月5日至7日,来自普洱市各大中专院校及企业的26名选手在银生茶业首届茶叶初制加工技能比赛中就二级滇红毛茶的制作展开激烈角逐。人们惊奇地发现:“银生班”的6名学生包揽了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这就和我们平时上课一样。”夺冠的殷祖勐同学腼腆地说。
“‘银生班’的小师傅们在比赛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技艺娴熟并且富有创造性。”景东黑冠王有机茶有限公司的张鸿表示,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银生班”的成功给予了她极大的鼓励和启发。
“茶企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产品的核心是人才。”在普洱茶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云南龙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启忠有着同样的感受:掌握茶叶加工技艺的老师傅容易被同行挖走或是面临退休,行业新人多是理论强、实操弱,无法很好地服务企业发展,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
图片
产业聚集人才,人才引领产业。以茶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普洱市,长期以来,却是茶产业人才绝对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并存。从茶产业良种培育、基地种植、产品加工、包装仓储、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来看,全市茶产业人才储备与产业发展不匹配、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9年10月,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次充满勇气的尝试在银生茶业和职教中心之间一拍即合,一场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探索落地生根。
双方精心挑选十多名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学生,以适应茶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师带徒、以赛促教”,由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共同教学。杨志强介绍,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即学校理论学习、企业实践学习、企业顶岗实习阶段。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一批懂理论、实践强的茶产业人才,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相关岗位工作。”侯建荣表示,通过产教融合教学基地的打造与建设,加强人才链和产业链的衔接,让学生们掌握更多更实的普洱茶相关技术,为他们的学历提升和未来就业搭建平台。让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教育科研、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并努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茶产业发展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
图片
来自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兴镇黄草坝村的李嫄嫄是首届“银生班”唯一的女同学。家里有茶地茶树,半年的校内学习和两年的企业学习给她带来满满的成就感,让她对毕业后的目标明确而从容“:无论是继续在外面学习还是回家做自己的品牌都可以。”
当前,首届“银生班”学生对于普洱茶全产业链各环节技艺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春节后即将分散进入其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从目前市场反馈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综合来看,合作与探索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杨志强表示,一方面,银生茶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拥有从茶叶种植、茶园管理、生产加工、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教学条件和环境良好;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专业技能人才教育充满情怀,有实力并愿意承担较大的教育成本。现代学徒制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无疑能够让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021年11月2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技能云南”行动的意见》,从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建立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制定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方面,对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制度逐步完善,以建立具有云南特点、具备区域竞争力的技能人才政策体系。
图片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2021年12月7日,侯建荣在普洱市茶产业精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座谈会上分享了“技能云南”建设精神,与市直相关部门、大中专院校、茶企业的代表就做好人才与产业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建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希望有更多的茶企和学校参与进来,为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侯建荣说。
据悉,第二届“银生班”学员已完成了校内理论学习,目前已经进入企业开始实践教学,而第三届银生班已经按普洱市最新一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完成了申报。
END
作者:胡雪英 郭春祥 视频:卢磊 王芬
编辑:夏梦杰、曹竞予
监审: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