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智库丨白重恩: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如何完成绿色转型与潜力增长?

图片
文/白重恩 编辑/石东
编者按
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这是不小的压力。怎样才能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在看到压力的同时,更看重其中的机会。
2021年12月29日,在“请回答2022·2021腾讯风云演讲年会”上,他发表了题为《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如何完成绿色转型与实现经济增长潜力》的演讲。白重恩表示,双碳目标对贯彻新理念、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能够带来新的作用。
在他看来,长期以来部分方面的改革推动一直有阻力,有了双碳目标作为紧箍咒,可能会有更多以碳中和促改革的机会,比如推动电力市场、能源市场的价格改革,推动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推动公平竞争化解过剩产能等。
图片
以下为正文。(原子智库根据现场实录整理)
首先,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潜力是什么。我们知道,GDP等于劳动生产率乘以劳动力总量,GDP的增长速度等于劳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和劳动率的增长速度。从各个国家的历史数据中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一些我们认为实现了增长潜力的经济体,包括东亚的4个经济体和西欧的14个经济体,这些经济体劳动生产力的增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参照这样的规律,可以来看一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
我们参照的经济体,包括东亚的4个经济体(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再加上14个西欧经济体,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是市场经济,开放程度比较高,而且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相对比较稳定。
劳动力的增长中,有一个重要的影响指标是14-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个阶段的人口称做适龄劳动人口。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2010年这段时间,中国的这个比重一直在增加,这段时间可以说享受到了人口红利。但是2010年之后,这个比重在下降,预期未来一直到2050年这个比重会继续下降。当这个比重下降的时候,劳动力供给的速度会减慢,劳动力供给增长的速度会减慢,对经济增长是很不利的。
图片
从2015年开始,我们把这些因素都结合起来,还有很多其他的数据,对当时“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预测,也对未来若干个五年计划区间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预测。
对“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的预测是5.6%,考虑的因素是劳动力的变化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参照了一些实现了经济增长潜力的经济体的历史数据。
图片
但是,我们未来所面临的环境和内生经济体所面临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在之前我们的分析中没有考虑到,现在需要考虑进来。
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要有新冠疫情。疫情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而且新冠疫情的控制,到今天全球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冠疫情冲击了全球的供应链,可能很多国家会追求自己的供应链完整,这对我们的经济增长是有影响的。
另外,因为各个国家应对疫情的救助政策,带来了劳动者居民的收入增长。而居民储蓄的增长,会造成一定的通胀压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我们观察到一个不是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同时有很多空缺的岗位,但是又有很多人不肯就业。这些问题是不是会持续发生,可能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
第二,国际环境面临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中有一些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冲突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数字智能、新材料、新的生命科学等新技术的出现,也会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可能会对增长潜力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分析,认为现在的服务业发展,包括现代的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各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正面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快,可能的原因是数字智能技术提高了生产率。期待新的技术进步会给经济增长潜力带来更多正面影响。
最后一个影响就是双碳目标,这是我今天的主题。
中国宣布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即碳排放量要达到峰值,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我就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双碳目标对经济增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先来看温室气体的排放,它主要的来源是什么?我引用了一些学者研究中得到的数据,温室气体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气体,也包括非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中有很多来自于发电的过程,也有一些是非电的能源的活动,还有一些是非能源的生产活动也会产生排放。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包括沼气等等,在畜牧业中可能会产生,也有一些一氧化二氮这样的气体会在其他生产过程中产生。森林和其它植物会吸收二氧化碳,这些占我们净排放的7.9%左右,这就是碳汇。数据告诉我们,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更大的努力。
图片
电力是最大的排放源,占31.8%,而且未来其他领域的能源使用可能会有更多的电气化,所以电力生产过程中所有产生的排放如果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对于实现碳中和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目前我国的发电总量中,61%来自于煤电,其他的火电也占了一部分,大概7%-8%左右,还有一些比较清洁的能源。清洁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较少,比如说核电的生产过程中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水电占18%,太阳能发电和风电各占3%和6%。
如果装机容量的结构跟前面的结构稍有不同,这样的差异对于思考未来的政策选择也会有一定影响。
图片
双碳目标给经济增长带来哪些挑战?
首先,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比较大。比如,在“十四五”期间我们经济增长预测的潜在速度是5.6%左右,虽然现在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疫情的影响、国际政治的影响等等,实际要实现5.6%还有很大的挑战。但是即使我们达不到5.6%的增速,达到5%左右的增速是完全有可能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大概是2%-3%左右,所以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因而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增长也就比较快,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碳中和,非常有挑战性。
第二,来看一下我们能源的来源。首先是电,发电是最主要的能源使用的方式,未来还要更多的能源电气化。要少用煤和汽油,多用电,未来能源要电气化,那么发电过程中的排放就特别重要。而我们的发电又高度依赖于火力发电,尤其是煤电,而煤电是产生二氧化碳最多的一种发电方式。
所以,现在我国的发电方式中二氧化碳排放比较多,把它减下来是一个特殊挑战。
第三,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按照目前的规划需要30年时间。这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他们通常用了50年-60年时间,甚至是70年时间,从碳达峰过渡到了碳中和。这样短的时间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挑战。特别是火电,有一些火电的设施机组生命周期都超过了30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让火电逐渐退出,成本非常高。
但是,我特别想强调双碳目标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我认为双碳目标对贯彻新理念、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能够带来新的作用。
首先,回顾一下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四五”规划中特别强调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对于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安全,都带来了新的机遇。
先看创新有哪些新机会。
目前,我国有的企业会主动积极地去创新,有的企业只有在面临很大压力的情况下,不创新就无法生存,才被迫去创新。但即使主动创新的企业,也可能投入不够大。我们有很多研究发现,创新给创新者本身带来的回报率要低于给全社会带来的回报。所以每个人如果不考虑创新对社会的回报,可能我们的投入就太少。但是双碳目标给企业,给产业带来更大的创新压力。因为要对碳排放做严格的规定,如果企业不创新,就达不到这些规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碳排放给企业加了一个紧箍咒,紧箍咒通常来说不一定好,但是有的时候紧箍咒也成为创新的一个动力,使得企业不得不去做。
同时,政府对于与双碳目标相关的创新,也会有更大力度的支持。除了直接跟双碳目标相关的创新,还有一些创新是数字智能化,尤其是能源行业的数字智能化,有了双碳目标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力度。
除了技术上的创新,还有管理的创新。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商业模式出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也要求有新的管理。管理创新对我们也很重要,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机会。在能源使用的管理方面,未来能源消耗比较多的企业需要有专门的团队,管理能源使命。城市、区域都要有更好的能源管理。这样的创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
第二,双碳目标带来的机会是改革的新机会。有一些方面的改革推动起来一直有阻力,过去用开放促改革,未来有了双碳目标作为紧箍咒,可能会有更多以碳中和促改革的机会,包括推动电力市场、能源市场的价格改革,以及市场组织方式的改革,也包括降低准入门槛,推动公平竞争化解过剩产能,处理僵尸企业这类的改革。
同时,为了实现双碳目标,还要开发新的能源。而新的能源很多是由更有活力的企业来开发的。过去,有一些能源企业,一定程度上过于依赖垄断或者行业保护。希望双碳目标可以让更多更具活力的企业,替代依赖垄断和行业保护的企业成为能源市场的主力,这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有正面的影响。
能源市场和价格改革非常重要。以太阳能发电为例,中国太阳能实际发电量只占装机容量的10%,而其他国家的比例要高很多,比如德国已经达到40%。怎么改善?得依赖于进一步的改革。
第三个机会是开放的新机会。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已经比较有国际竞争力,太阳能技术、风能生产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全世界都在追求双碳目标的时候,这些比较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就可以找到更大的市场,为全球的减排做贡献。
比如光伏产业,以不同的产业中美竞争力做比较,可以发现太阳能电池行业中国相对竞争力比较高,不但不断刷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而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将是中国在全球开放中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产业。
第四个机遇是共享的新机会。我们认为如果双碳目标能够设计好政策,可以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
一方面,推动双碳目标时也要推动碳定价,而碳定价中有一个方式是进行碳排放的许可权交易。排放许可权怎么分配,就会影响共同富裕。如果把它分配给少数的企业,对促进共同富裕就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利用这个机会,能够将碳排放权的分配更多向普通居民倾斜,这就可以改善我们的共同富裕。
另一个方面,在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等方面,为农村参与电力市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这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很好的光能资源、风能资源、水利资源。双碳目标的实现就能够为这些地区带来更多机会。
第五,改善经济安全的机会。碳中和路线要求减少对原油和天然气的需求,用零碳能源来替代,中国现在能源结构中只有天然气高度依赖于进口,这对于能源安全有一定的威胁。而双碳目标实现以后,会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这些清洁能源让我们不再那么依赖于国际市场,中国的经济安全也就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问题是怎么样通过各种各样的机制体制的改革,来实现双碳目标,更好地享受和利用新的机遇?
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推动碳定价,利用市场机制来达到双碳目标,从而充分利用新机遇。
碳定价有很多手段。一是对排放权进行限制,每年分发一定的排放权,分发到一定的主体手上,如果他们需要排放就使用这个排放权,如果他们通过减排把排放权节约下来,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排放权。有了排放权市场的交易,可以更有效地减排,使那些减排比较困难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排放权来完成他的排放目标,而减排成本比较低的企业,可以有更多动力减排,帮助最终实现双碳目标。这样,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社会整体排放也得到了控制。
第二种碳定价的控制是碳税。如果排放了一吨二氧化碳,就要交一吨的税,这也将给企业带来减排动力。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一个主体有森林,或者种植了一些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也就是进行碳捕捉,他就能得到相应的证书,证书也可以参与交易。
总的来说,碳定价的目的是要让所有产生排放的企业或者个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付出成本,所有能够减排的企业或个人则可以从减排中得到收益。而且,成本和收益大家要面临着同样一个价格,这样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这些成本,不仅是供应端——电力生产企业或钢铁生产企业等要承担,还要最后传导到消费端,消费者也要能感受到,这样才能够让人们有更强的动力进行减排。
为了能够有效实施碳定价,要有一个良好的碳计量体系。要知道谁排了多少,谁减排了多少等。
碳定价也可以促进创新。因为人们可以从减排中得到经济收益,所以创新的动力也会比较强。
如果用其他的行政手段,而不是定价的手段,社会成本可能就会很高。比如,2021年拉闸限电就是一个教训。它不是用市场价格机制来限制用电,而是用行政手段为各个企业分配用电量,额度分发到企业,就造成一些限电的成本很高。比如有的企业一旦断电,就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恢复生产,一周停两次电,基本上就没法完成生产任务了。
如果企业的产品又在市场系统中很重要,没有它的产品很多下游企业都不能生产,那么企业停电的社会成本就更高了。如果有的企业停电的成本不是特别高,价格机制能够起到作用,第一类企业宁愿付更高的电价也要保持生产,第二类企业就可以把电省下来,卖给第一类企业用。如果用行政手段让每一家企业每周都停同样时长的电,停电成本很高的企业必须停产,浪费很大。
2021年7月16日,中国已经启动了全国碳市场,现在仅覆盖了电力部门,未来要覆盖更多的部门,我们期待在“十四五”期间一些主要的排放多的部门都能够被覆盖。
除了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碳税,在考虑这些定价机制的时候要统筹安排,不希望政策产生不必要的叠加。
在能源的供给侧,也需要研究怎么更好地储能和调峰,需要给不同企业创造激励。电力系统需要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能源生产技术手段,让它们能够稳定地运行。还要不断地改进电力系统,改进需求侧企业的用能管理和园区的管理,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水平,研究居民如何进行低碳生活,建筑怎样才能更好地储能和节能……这些方面市场机制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还有其他方面,发电过程的排放、非电用能的排放、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等,都需要众多企业、众多创新者参与。事先通过规划很难做好,必须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才能调动更多创新者、企业、消费者的积极性。
图片
原子智库·腾讯小满工作室出品 | 第519期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