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良药——骨碎补

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又名猴姜、毛姜、崖姜、岩连姜、爬岩姜、飞天鼠等。骨碎补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或再燎去茸毛(鳞片)晒干入药,历代临床常作为治疗骨伤类中药制剂的组方药材。
图片
自唐代入药以来,至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了。传说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个爱妃,不小心扭断了脚脖子,众御医束手无策,有位走方郎中用了一味药后,其脚伤很快痊愈。玄宗高兴之余,一定要知道这味药的名字。当被告知药名叫“猴姜”之后,玄宗听了很不满意:“好好的药叫这么难听的一个名字,还是让朕给它改个名吧。既然骨头碎了它能给补上,那干脆就叫‘补骨碎’好了。”从此,唐玄宗赐予骨碎补的美名流传千古。
中医学认为:骨碎补性温、味苦,入肝、肾经,具有补肾强骨、续伤镇痛、活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肾虚久泻及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风湿痹痛、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及斑秃、鸡眼等症。据《开宝本草》载:骨碎补能“主破血、止血、补伤折”。《本草正》载:骨碎补可“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本草述》载:骨碎补能“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本草新编》载:骨碎补能“入骨,用之以补接伤碎最神。疗瘀血积疼,破血有功,止血亦效;同补血药用之尤良,其功用真有不可思议之妙;同补肾药用之,可以固齿;同失血药用之,可以填窍,不止祛风接骨独有奇功也”。骨碎补多炮制后使用,具体方法为: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加入拣净的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砂,放凉后除去毛即成。《雷公炮炙论》:“凡使骨碎补,采得后先用钢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临床骨碎补常用的配伍有:与杜仲、附子、山茱萸等配伍,以温肾强腰壮骨,治疗肾虚腰痛、足膝痿弱;与自然铜、没药等配伍,可治疗跌打筋伤骨折、瘀肿疼痛;与熟地、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等配伍,能疗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与地骨皮、石斛、甘草等配伍,能治牙龈肿红充血、疼痛;与玄参、露蜂房等配伍,可疗齿槽脓肿形成,甚至溢脓。骨碎补常用量:3~9 g。注意:阴虚内热及无瘀血者慎服。
图片
全国各地使用的骨碎补种类较多,包括中华槲蕨、大叶骨碎补、骨碎补科骨碎补等。历代本草和现代相关药学专著均认为药用植物为槲蕨。槲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亚热带季风地区的中低海拔山区,野生槲蕨在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浙江均有分布,而当前主要的药用来源于安徽、广西、贵州、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甘肃这几个省。全国各地尚有水龙骨科及骨碎补科多种植物的根茎作为骨碎补药用。而部分作为骨碎补入药的植物其药用价值与疗效并未得到验证,也未被纳入药典,这不仅可能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从历代本草书籍和历版《中国药典》记载的骨碎补功效主治得知,骨碎补具有活血止痛、温补肾阳、续筋接骨之功,其对骨伤科类疾病的功效主治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查阅文献[1]:1963年版《中国药典》记载,骨碎补“补肾,破血,止血。主治肾虚久泻,耳鸣,牙痛,骨伤”。1977年版《中国药典》记载,骨碎补“补肾,强骨,活血止痛。用于跌扑损伤,牙齿松动,耳鸣;外治斑秃”,增补了其对斑秃的外用功效。自1985 年版《中国药典》起,均记载骨碎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在进一步完善了骨碎补内服功能主治的同时,将其外用主治标准修订为“外治斑秃、白癜风”。
现代药理表明,骨碎补具有良好的促进骨折愈合、抗骨质疏松、抗炎、促进牙齿生长、防治中毒性耳聋、降血脂等活性。陈国铭等[2]使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了骨碎补142个成分,筛选出7个具有高口服利用度和高类药性的活性成分,相应的有56个靶点和131种疾病,揭示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度值最高的成分柚皮素具有促进骨细胞形成、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口服利用度最高的成分圣草酚具有抗炎、抗骨质疏松的作用,这与中医所讲“止痛、强骨”有密切联系。其重要靶标亦被证实,与调节骨代谢和抗氧化相关,主要涉及癌症、炎症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病、脑损伤等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之海”,因此骨碎补“补肾”的功效可能与治疗上述疾病相关。根据现有药理研究推测骨碎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提高血钙、磷的浓度乘积,促进钙磷沉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增强机体内成骨活动,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对骨折愈合因子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子丽,谭文红,冯德强,等. 骨碎补的本草考证及炮制、药用历史沿革[J]. 中国药房,2019,30(12):1725-1728.
[2] 陈国铭,汤顺莉,黄雁,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骨碎补“疗伤止痛,补肾强骨” 作用机制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2):1781-1785.
作者简介
赵前思 女,荆门市中医医院药师,从事中药相关工作。
来源:《中国药房》网络版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