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4》:花1.9亿美元拍这个,还不如拍猫的视频呢

2022年1月17日刊|总第2755期

从院线电影角度评价,《黑客帝国4》不是一部好电影。

它不友好。开篇既没交代人类和矩阵的关系,也没对新角色进行预热,上来就是一阵乱战。热闹是热闹了,但也打得观众满脑袋问号。

它也不精致。造型向杀马特美学靠拢,动作戏除了套招就是粗暴“对波”,有的场景布光都潦草到让人觉得在看小妞电影。

它甚至算不上一个故事。147分钟熬下来,上半场是救男主,下半场是救女主。为什么救不太明白,怎么救也不按规矩出牌。除了几场群架和几大段不明觉厉的哲学箴言,《黑客帝国4》好像什么都没拍。

但它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烂片,而是一个本不该出生的怪胎。失意愤世的导演、长臂监管的资方,以及《黑客帝国》系列过度热情的粉丝,都是这个怪胎的助产士。

别管红药丸、蓝药丸,其实都要完

红药丸、蓝药丸是《黑客帝国》系列中,最著名的一个桥段。

当主角尼奥最初被从矩阵中唤醒时,他面临的选择就是吞下红药丸还是蓝药丸。吞下红药丸,就能从矩阵中解放出来了解真相,也就是所谓“现实世界”其实只是由一个叫“母体”的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感官模拟器,人类像动物一样被饲养,作为机械文明进化的动力来源。而吞下蓝药丸,则能像做梦一样忘了这一切,重回原来的生活,稳定、平静当然也乏味和困惑。

被认定为救世主的尼奥吞下了红药丸,并领导觉醒的少数人类与机器文明抗争,为了自由、权利和那个“无限可能的世界”。这就是《黑客帝国》前三部曲的核心主题。

跳出故事,在导演兼编剧沃卓斯基姐妹的理念里,《黑客帝国》三部曲也是给观众的一颗“红药丸”。他们期望,看完尼奥的觉醒、抗争和悲剧式牺牲,观众至少能重新思考一下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辨清人类中心论的狭隘,乃至宏大意识形态的蒙蔽性。

然而,可惜的是,尽管《黑客帝国》三部曲很成功,衍生出了诸多动画、游戏文本,成为屡被致敬的文化符号,但他们期待对人类共识做出的那一点点扭转,却没能实现。

相反,在新技术环境下,人类的组织结构继续原子化。孤独取代了关系,谎言遮蔽了真实。

这让沃卓斯基姐妹这两位流行文化大师,多少有点信念崩塌。一来,对通过像电影、剧集、游戏这样的流行文化撼动大众思想,产生了质疑;二来,对人类是否真的天性向往独立、自由产生了怀疑。

这两重怀疑,都在《黑客帝国4》中有所表现。

电影中,尼奥在模拟程序中的身份是一位顶级游戏设计师。而他在前三部电影中的人生经历,则非常讽刺地变成了由他设计的一款叫《黑客帝国》的爆款游戏。他在工作当中遇到最恶心的事儿,就是老板让他放弃正在开发的新游戏,做《黑客帝国》游戏的续篇,并且告诉他,有他没他这个续集都要做。

这时候,被迫开工的中年尼奥就成了导演的替身。在尼奥觉醒后,导演借台词这样说,“矩阵把每个人的想法、梦想都工具化,却把真正重要的东西变得琐碎,然后藏在像游戏这样无关紧要的东西里,这就是它的目的。”

这很显然是导演对自己艺术家身份、对流行文化意义,以及《黑客帝国》“醒世”意义的解构。

在电影中,尼奥反复对新一代人类反抗者提出的疑问便是,我真的还是天选之子吗?我之前做的那一切,难道不是什么都没改变吗?

我相信,这也是导演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黑客帝国》前三部有着强烈的救世主义气质,尽管谁也不知道新世界在哪里,但尼奥的献身依旧留下了无限可能的未来。

在沃卓斯基姐妹构建的这个世界中,不管文明形态、人机关系如何演变,有一个核心的前提设定永远不变,那就是人类拥有向往自由、独立的天性,这也是推动所有矛盾发展的动因。

但在《黑客帝国4》里,拉娜·沃卓斯基对这一点却没这么坚信了。电影中,由分析师设计的新矩阵系统能够成立的前提就是,人类某种程度上并不想面对愁眉不展的现实世界,不想要自由、权利,反而想被控制。

而控制的手段,就是欲望和恐惧——人类永远向往自己没有,害怕失去自己已有的。用欲望和恐惧操控人类,反而能让他们产出最大化。而人类呆在自己的培养皿里,跟猪圈里的猪一样快乐。

电影中对这个矩阵系统的呈现并不够成功,缺少视觉化,几乎全靠台词输出。但它依旧能反映出导演对现实的判断。这个设定翻译一下,不就是我们熟悉的原子化、“内卷”化社会吗?

解构了人类向往自由、独立的天性,其实就是破坏了《黑客帝国》最根本的理念基石。

换句话说,导演对现实社会的体察以及想要提出的解决方案,已经超出了《黑客帝国》能够隐喻的范畴。如果能够选择,沃卓斯基姐妹不会用1.9亿美金的预算,做一个《黑客帝国》的续篇。但华纳作为电影的版权所有方,板上钉钉地要重启这个系列,而且就要掏钱复刻一个怀旧向的、粉丝向的系列。这才让《黑客帝国4》这么一个不自然的产物最终诞生。

就算吞下了红药丸,这世界似乎也还是要完。这个想法,想必两位沃卓斯基导演有了应该不是一天。

2020年,马斯克和伊万卡·特朗普的推特互动中,两个人都用上了“红药丸”的梗。然而,导演莉莉·沃卓斯基作为本梗的发明者,却在留言中把两人都骂了一顿。

两年后,《黑客帝国4》重启,莉莉·沃卓斯基没有参与编剧、导演工作,想来也是一种讽刺吧。

《黑客帝国》的答案在《超感猎杀》里

尽管《黑客帝国4》很难成篇,但这并不意味着沃卓斯基姐妹不是好的编剧、导演。

事实上,她们一直尝试着,尽可能真实地在作品中传递她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015-2018年跟观众见面的网飞剧集《超感猎杀》,便是这两位鬼才导演的呕心之作。

在这部剧中,她们构造出了一个挑战人类感官极限的“通感”世界,铺陈了一场发生在智人与超感人之间的隐秘战争,塑造了8位性格身份各异、散居世界五大洲却能互相感知彼此的主人公,也再次强调了他们所认为人类世界的最关键一环——关系。

“通感”其实就是一种关系的理想假定状态——没有损耗、误解的无缝交流。有了“通感”便不再存在谎言,也没有了所谓因“不理解”而生的隔阂。因此,也就没有了异己,以及随之相生的歧视和残暴,战争也便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在《超感猎杀》中沃卓斯基姐妹甚至借台词明确指出,造成人类危机的最大原因就是“通感”的缺失——因为没有“通感”,杀戮就变得何其容易。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是的,在《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中,沃卓斯基导演就做了相应表达,人类和机器文明的未来,出路不在对抗中而是在联系中,而且是平等的关系中。

至于这种关系如何建立,导演觉得在《黑客帝国》中去做逻各斯主义的解答,实在是太冗余乏味。于是他们创作了《超感猎杀》,给出了一种通过“通感”构建人类共同体的想象,而且相当直击人心。

可惜的是,《超感猎杀》因为体量过于宏大、制作周期过长被Netflix停止了续订。2018年,拥趸众多的《超感猎杀》以特辑的方式谢幕,沃卓斯基姐妹勾画的宏伟创作蓝图中道崩殂。

然后,这才有了《黑客帝国4》这锅冷饭热炒。

在《黑客帝国4》中,导演尽管对资方强迫自己重启心存怨气,但还是设计了一个新的人类城市——IO,这个城市里不仅人类的种族身份、性别身份和取向是多元平等的,跟程序中的人、合成物(机械)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合作的,他们这个族群象征着文明的未来。

这个设定其实是整部作品不多的亮点之一,也是导演个人价值观不多的直接输出。但可惜的是,在全片漫不经心的解构和散装的怀旧元素中,这个设定被误读为了“政治正确”元素的堆砌。

一部本就出自性少数人群导演的作者性电影,在如今的舆情环境下,还要自证“多元性”,想来也是有点荒诞。

最后,共享一张《黑客帝国4》的粉丝截图。作为一个质朴的观众,我确实觉得花1.9亿美金拍这么个众矢之的,不如去拍个猫视频。

【文/铁皮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