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引发海啸 全球海啸的发生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如何避险?看专家解读

事件回顾:

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引发中等强度越洋海啸

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引发海啸 权威分析:这次海啸影响范围为何这么大?

海啸主要是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所产生的破坏性海浪过程。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和滑坡海啸。据统计,80%以上的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由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占5%左右。全球的海啸发生源区与地震带分布一致。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副研究员 王培涛:环太平洋地区发生的海啸事件能占到71%左右,地中海区域能占到15%左右,加勒比海和大西洋这个区域能占到9%。

全球海啸的发生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王培涛告诉记者,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引发的海啸过程之所以引起严重后果,主要是因为由火山喷发引发的海啸形成原因比较复杂,监测预警难度大。而地震海啸可以依据地震监测系统快速确定地震参数,进而对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事件进行预警预测。跟地震海啸相比,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周期较短,远距离传播的损耗较大。对距离火山较近的局部地区的影响和致灾能力更强,预警难度更大,这也是为什么汤加受灾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啸来临时 应当怎样避险?

虽然海啸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海啸却能引发严重后果。那么面对海啸,人们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地避险?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副研究员 王培涛:当海啸传播到近岸时,由于水深和地形变浅的原因,海啸的波长会变短,海啸传播的速度会降低。那么会导致在单位空间内,海啸的能量会剧增,对沿岸的设施或者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王培涛告诉记者,当听到海啸警报声起或感到地面震动、海面出现异常海浪时,要迅速离开,就近向高处或沿避险路线撤离。在撤离到安全场所后,要随时关注海啸预警信息,海啸预警未解除前,不要返回岸边。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副研究员 王培涛:在深水区,海啸产生的流速要比在港口里小得多,这时候相对在深水区是更安全的。如果船只正好在深水区,那就不要着急回港,停留在水深超过300米的安全区。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可在8—10分钟内,针对全球范围的海底强震发布地震海啸信息。王培涛告诉记者,目前各国主要是通过完善地震、海啸监测网络,构建快速智能的海啸预警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减轻海啸灾害的影响。

海啸预警监测系统发展

日本“311”地震海啸事件后,原国家海洋局开始着力提升海啸预警能力。中编办批复成立原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现为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海啸预警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完善的全球海底地震监测系统。基于实时地震传输技术,获取700+个全球公开共享地震台站、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54个台站实时数据,连同原国家海洋局建设的27个宽频地震台站,共同构成了全球海底地震实时监测台网,专门用于中国近海、南中国海区域以及全球重点关注海域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目前该中心可以做到24小时实时监测全球海底地震,可在地震发生后3-8分钟内快速提供地震基本参数。

对于海啸预警,只有地震监测系统还不够,还需要有科学的海啸预报技术,以及智能化的辅助决策系统。鉴于海啸传播的特点,对于发生在我国近海及距离我国较近的西北太平洋区域的地震,我们建立了庞大的海啸预警数据库,这样可以在监测到地震后快速地从数据库中调取到海啸预报结果,尽力缩短预警报制作时间;对于离我国较远的地震,我们建立了基于GPU并行的海啸预报模型,可以在数分钟内完成覆盖整个太平洋范围的数值计算。

有了以上地震监测和海啸预报能力作为坚实的技术保障,2015年,我中心自主研发的海啸预警系统正式业务化运行。该系统将地震监测、海啸预报、水位观测、数据统计、数据制图、预报单制作和发布等众多功能集于一身,极大地提升了预报员制作和发布预警报信息的速度。多年来,随着系统不断的更新和改进,海啸预警报制作效率已经提升至平均8-10分钟,与“3.11”地震海啸时期的预警能力相比,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海啸预警操作软件平台

(左上:地震监测界面;右上:水位监测界面;

左下:地震海啸显示界面;右下:海啸警报信息发布界面)

技术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中心分析研究了大量的海啸史料,对我国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分布概况和发生频率等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快速发展,我国海啸预警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构建了覆盖西北太平洋潜在海啸源区的定量海啸预警数据库,囊括了潜在影响我国的7万个海啸传播情景;研制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啸数值计算模型;发展了基于海啸浮标的海啸源快速同化反演预警技术;开展了精细化海啸淹没数值模拟系统研发,模拟分辨率可达到50米以内。在海啸数值模拟技术发展基础上,结合全球主要俯冲带地震资料,综合发展了极端海啸情景海啸风险评估技术和概率性海啸风险评估技术体系。通过集成上述关键技术,发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啸监测预警自动化业务系统,具备在获取地震监测信息后快速发布海啸预警信息的能力;基于我国海啸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启动了我国沿海城市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和沿海大型工程风险排查工作。

国际合作和国际演习

由于海啸灾害具有跨大洋传播的特点,国际合作在海啸预警及减灾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至今,我中心参加了多次海啸多边合作会议,包括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ICG/PTWS)会议、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与减灾区域工作组会议等。我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PTWC)和南中国海沿岸各国海啸预警机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合作。

为提升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对区域内国家的海啸预警服务职能。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接收成员国国家海啸预警中心多批次业务人员来华进行短期业务交流,推动南中国海海啸预警中心的国际化运作。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建议:

1

加强海啸预警能力建设

在预报中心现有能力基础上,建立太平洋乃至全球的海啸预警系统,扩大海啸预警能力范围,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海啸预警监控,针对局地、区域海啸以及大洋传来的越洋海啸及时发布海啸预警,为我国政府和民众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服务。在南海、台湾以东等关键海域部署更多的海啸监测浮标,加强我国沿海局地和越洋海啸的监测能力。

2

增加投入,推动海啸相关研究

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现有的海啸预警系统基础上,通过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投入,改进和完善现有海啸预警与监测系统,推动海啸预警水平的提高,增强海啸预警能力,鼓励海啸预警与监测新技术的研发并投入到业务化运行中。

3

继续推进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全球海洋防灾减灾的战略重心已经由“灾后救灾”转变为“灾前预防”,风险评估工作是“灾前预防”的重点之一。目前,全球海啸灾害严重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已经开展了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重点城市和地区开展了相关工作,提供海啸灾害风险图和应急疏散图,为灾害应急管理机构提供应急决策,为民众防御灾害和疏散避险给予指导。加强沿海重点城市和地区的致灾孕灾调查、海啸灾害风险评估、重点隐患调查等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海啸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来源:央视新闻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

未来两天海洋环境预报

预计明天,

渤海有0.6到1米的轻浪;

黄海有1到1.5米的轻浪到中浪;

东海、钓鱼岛附近海域、台湾海峡有1.8到2.3米的中浪区;

台湾以东洋面有2.3到3.3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有3到4.1米的大浪到巨浪区;

南海中部有1.5到2米的中浪区;

南海南部有1.3到1.8米的中浪;

北部湾有1到1.5米的轻浪到中浪。

预计后天,

台湾以东洋面、南海东北部、巴士海峡的大浪区维持,浪高1.8到2.5米;

南海西北部的大浪区减弱消失;

东海北部将生成新的大浪区,浪高2到3米。

美丽海岛海域海况

预计明天,

钓鱼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永兴岛附近海域有2.1~2.3米的中浪,以上海岛不适宜乘船出行;

东极岛、平潭岛、东山岛、南澳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黄岩岛附近海域有1.8~2米的中浪,连岛、嵊泗列岛、普陀山、湄洲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永暑礁附近海域有1.3~1.6米中浪,这些海岛较适宜乘船旅行;

我国其他各美丽海岛附近海域都是轻浪,海况不错,非常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美丽海岛是指以下的35个海岛:

觉华岛、长山群岛、菩提岛、长岛、刘公岛、灵山岛、秦山岛、连岛、崇明岛、嵊泗列岛、岱山岛、东极岛、普陀山、大陈岛、玉环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三都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涠洲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黄岩岛、永暑礁。

更多滨海旅游预报 尽在中国海洋预报

移动端可使用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