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根本问题、历史自信、中俄合作、中华文化、共同富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丹: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张丹认为,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对于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坚持胸怀天下的伟大政党,始终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在致力于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强烈使命担当和博大天下情怀。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胜利的伟大政党,始终坚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面向新的征程,牢记“根本问题”,要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政党,始终坚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广:坚定历史自信,继续交出优异答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表示,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历史自信建立在历史实践之上,积淀着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深厚的精神力量。坚定的历史自信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认知。只有以科学的态度深入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怎样抵达光明的未来,才能从内心深处坚定历史自信。历史自信不仅体现为对以往成就的自信,还体现为牢牢掌握未来前途的自信。历史长河蜿蜒曲折,但其发展并非没有规律可循。把握住历史发展进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就能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高瞻远瞩,更加注重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入探寻和把握中为现实和未来确立路标、锚定航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有力提升了党和人民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
摘编自《人民日报》
【高乔: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与务实合作的深刻意义】
高乔认为,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与务实合作具有全球意义,正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俄“肩并肩”,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迈出坚定步伐。两国在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树立新型国际关系典范。中俄“手牵手”,为推动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顺利推进,两国持续拓展在低碳能源、数字经济、农业以及疫苗等领域合作,共享时代机遇,合作蛋糕不断做大。中俄“背靠背”,为世界和地区稳定筑起稳固屏障。中俄双方保持高水平战略协作,推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建设性作用,围绕热点问题加强战略协调,为促进世界和地区稳定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提供了核心支撑。中俄“心连心”,为国家间民心相通镌刻生动模板。当前,全球疫情跌宕蔓延,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压舱石,更是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中流砥柱。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立胜:深刻把握“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立胜表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定义,深刻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和中国精神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马克思主义又使中华文明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了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回答时代之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正因如此,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中国精神总是能够体现不同的时代内容,并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创新。
摘编自《经济日报》
【沈斐: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沈斐表示,共同富裕不是共同有钱,而是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十四五”规划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写入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这充分体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努力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已经放在了突出位置。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人民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的充分发展,而且是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只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不只是人的自身发展和精神富足,还包含整个社会生活层面的价值观革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把发展的目的回归到人本身,以人的健康、智力、道德、品质、素养、个性等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人的自主性、创造性、自我实现程度和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价值尺度。这种共同富裕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精神文明的提升。
摘编自《文汇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
图片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