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进藏先遣连在阿里过年,有个战士唱歌,唱着唱着就牺牲了

提示:1951年2月5日一早,又有两名战士没了呼吸,而这一天正是农历除夕。送走了两位烈士,当天中午,连队接到电报,被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每人记大功一次,并授予“人民功臣”勋章、“解放大西北”奖章各一枚。这是自1927年解放军建军以来,唯一一支每人被记大功一次的建制连队。当晚,连队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联欢会,有一位战士唱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但唱着唱着,就牺牲了。
图片
进藏先遣连第一阶段的行军路线大致是:于田县普鲁村—赛虎拦姆石峡—库克阿达坂(海拔5500米)—界山达坂(海拔6700米,另一说是克里雅河谷的阿特塔木达坂,海拔5500米)—改则县两水泉(阿里地区改则县先遣乡巴热村往北大约80公里处,是一道小山梁,当地人称为卡美赤郭,有白色或者灰白相间的意思。海拔5010米)—扎麻芒保(也写做扎麻芒堡,4517米。今先遣乡,隶属于改则县,地处改则县西北部,东邻察布乡,南接物玛乡,西与革吉县盐湖乡毗邻,北与新疆于田县接壤)。
第一阶段地名更详细一些行军路线是:新疆于田县普鲁村—普鲁卡子—开达达坂—阿克苏达坂—阿克苏—库克雅达坂—阿塔木帕夏—暖海子—埋依山—野马滩—独石海—野牛过夏—界山(或是今天的界山达坂,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松西村,高原咸水湖龙木错西南岸;抑或是克里雅河谷的阿特塔木达坂,二者海拔均在5500米左右)—赛里普塘—失当古—圈窝子—塔期良—两水泉—多木(也叫多孟,在两个泉和扎麻芒堡,先遣连也曾在这里建立后勤转运点)—十里达坂—和堡—索忙—扎麻芒堡。
图片
从新疆于田至西藏阿里从古以来就有相连的古道存在,历史上把这叫进出西域的吐蕃古道,但途经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是高海拔的高山无人区,艰难险阻让人望而生畏,被后世称为“魔鬼之路”。进藏先遣连出发前,我们对这条道路以及西藏的地理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副连长彭清云带了几名战士先后进行了两次探路,但路线仅限于界山达坂普鲁村,甚至还没有到达界山达坂。同时,由陈毅托人从香港买回一张英文分省地图,但在这张地图上,西藏西部地区是大片大片的空白,只有一个黑点和几个英文字母,即当时的阿里首府噶大克。地图被送到兰州后,彭德怀用红铅笔把噶大克的黑点和英文标注圈了起来,对独立骑兵师师长何家产说,这就是先遣连的目的地。
进藏先遣连第一阶段行军耗时大约45天,即连队1950年8月1日从南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9月9日进抵西藏阿里境内,9月15日在改则县两水泉建立了第一个转运留守据点,通过电台向上级报告了进抵西藏的消息。连队的配备情况大约是这样的:是一个加强连,有4个排,前三个排每人一支步枪,每班一挺轻机枪;第四个排是机炮排,装备有6门无后坐力炮和迫击炮,两挺重机枪。另外连队还是要靠自身解决后勤供给的“运输队”,配有179匹战马、35峰骆驼和一定数量的毛驴。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以一团一连为基础,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7个民族的干部战士,共139人。
图片
在行军方面,进藏先遣连靠的是只有噶大克英文标注的地图和一块指南针,而摆在连队面前的总是一座座插入天际的昆仑冰峰和一条条深不见底的湍涧,根本就没有路,甚至连羊肠小道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连队只能一边侦察一边前进,伴随战士们的除了高山反应还有雪盲。很多战士一边走、一边吐,有的甚至会休克过去,一些雪盲严重的人即使睁不开眼看不见路,但依然坚持与连队一起摸索前行。从普鲁村出发,大约一个星期后,“运输队”的马匹、骆驼尤其是毛驴,因为承受不了高原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始大批死亡,活下来的马匹和骆驼大多被磨破了蹄子,已经是名存实亡,而连队一些战士在拉着马尾巴过雪山之时,已是元气大伤。
缺氧问题不可解决,但雪盲是可以用智慧战胜的。连队召开支委会、连务会、骨干会同战士们一起研究战胜雪盲的办法。最初,只能通过用雪擦拭,后来有战士发明了用马尾编织的“雪镜”,使大家眼睛红肿的疼痛有所减轻。最终,连队行军时把马匹分段串起来,由几个眼睛看得见的同志引路,迎着寒风,踏过雪域,一步步迈向阿里高原。
图片
按理说,过了界山,抵达西藏境内,大家都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事实是这时进藏先遣连的任务才刚刚开始。为什么要在两水泉建立转运点?一方面这里是进藏先遣连到达西藏的第一站;另一方面,这时连队的后勤供给已经面临很大的问题。在收到连队到达西藏境内的喜讯后,新疆军队与地方为向先遣连输送给养,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输队,但这支运输队于10月才将第一批物资运抵两水泉。为此,运输队3名维吾尔族运输员以身殉职,还损失了4500多头毛驴和骆驼,可送到两水泉的只有1.5公斤食盐、7个馕和一些信件。
继续前行,进藏先遣连根据任务和环境,开始进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但在茫茫藏北高原人烟稀少,很难见到藏民的影子。为此,副连长彭清云带领的侦察分队,又多出了寻找藏民、联系群众的任务。在多木,连队终于见到了第一户藏民,这是副连长彭清云带领的侦察分队辛苦了十多天的结果,但因为对解放军并不了解,在刚一见面时,藏民以为是遇到了匪兵,丢下羊群就跑。
图片
连队的少数民族战士分别用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几种语言向藏民喊话,藏民这才停了下来,但见侦察分队要到自己跟前,就举起了手中叉子枪,与侦察分队的战士们对峙了起来。最终是李狄三只身走向藏民,藏民见他不带武器,也没有恶意,这才放下了叉子枪。随后是李狄三和藏民坐在一起,宣传了我党的政策和我军的纪律,藏民一边摸着李狄三军帽上的红五星,一边认真打量着远处的侦察分队。结果是,连队为藏民送来了方块糖和茶叶等,藏民心中的疑虑变成了感激与欣喜,战士们在藏北高原第一次听到了藏语的好朋友(夏保,亚古都)。
先遣任务不是拿枪与敌人打仗,而是团结群众争取和平解放。在多木建立第二个转运留守据点后,进藏先遣连将一批武器留在两水泉和多木,并在这两处留驻34人,其余103人,翻越多木达坂,于10月30日到达革吉、三科儿(森廓)交界的扎麻芒堡。这时,不难发现,进藏先遣连只有137人了,有两名同志牺牲在了来时的路上,让生命永远地绽放在了巍峨雪山之中。
图片
接下来的日子对进藏先遣连来说将是一个没有供给的漫长冬天,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连队没有了粮、没有了盐,很多战士都得了高原病,只能在扎麻芒堡停留下来。没有营房、宿舍,战士们自己动手,在永冻土上刨了一个个的地窝子;没有粮食,连队组建了打猎队,解决生计……因为长途行军、艰难跋涉,很多人的衣服都被划破了,鞋子也被磨掉了,大家就用兽皮做鞋制衣,解决保暖问题。
仁义之师,秋毫无犯。在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万丈光芒之下,进藏先遣连宣传并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欢迎。看到这样一支部队,藏族人民纷纷送来哈达和牛羊,但牛羊总是被先遣连默默送还,只是拿钱从藏族人民的买一点盐。由于高山反应,很多同志本来就不想吃饭,一些同志端起碗闻到那股野味,就不由得呕吐起来。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先遣连的同志照样执勤站哨,努力为革命工作,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情绪,没有一句怨言。
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进藏先遣连基本每隔两三天就有同志牺牲,有一些同志打猎途中或归来,想要坐在地上休息休息,但坐下来没多少,就没有呼吸;还有一些同志,觉得身体难受,不吱声,走着走着就倒了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盘尼西林成了人人都需要的,但连队仅有的4支,却一直被放着,大家推来推去,宁可失去生命,谁也不肯用。
1951年2月5日一早,又有两名战士没了呼吸,这一天正是农历除夕。送走了两位烈士,当天中午,连队接到电报,被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每人记大功一次,并授予“人民功臣”勋章、“解放大西北”奖章各一枚。这是自1927年解放军建军以来,唯一一支每人被记大功一次的建制连队。当晚,连队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联欢会,有一位战士唱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但唱着唱着,他就牺牲了。
图片
这样的日子,进藏先遣连在扎麻芒堡一直过了270多天。1951年5月28日,我后续部队终于到了扎麻芒保,与进藏先遣连胜利会师。这时,连队已有40人光荣牺牲,但4支盘尼西林还在,而进藏先遣连非但没有拿群众一针一钱,还让藏胞的心窝里升起了金珠玛米的红太阳。会师后,进藏先遣连除少部分留守扎麻芒堡外,又继续前进,于6月29日进驻普兰宗,接着挥师北上,8月3日胜利地挺进阿里首府噶大克,终于把胜利的红旗插遍了整个阿里高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部分为影视资料图,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