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金收官点燃中国孩子花滑梦,会跳二周半花费近百万,要和羽生结弦做对手

能在空中旋转几周,是单人花滑比赛中最抓眼球的部分,也是划分花滑世界层级最直观简单的方式。认证五种方式的三周跳,才能拥有国家队选拔资格;掌握“老三样”(两周半、后内三周、外点三周),算是有了进入专业队伍的可能;掌握两周半,则是刚刚踏进高难度跳跃的世界。想要学会两周半,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资源。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孩子从零基础到学会两周半跳,平均花费在一百万元左右。人们称其为“百万跳”。

2022年北京冬奥赛场上,隋文静和韩聪拿下花样滑冰双人滑金牌的一瞬间,场馆内全体观众点燃激情,人们齐声高唱《歌唱祖国》庆祝这盼望已久的时刻。

而在赛场场馆外的冬奥之城北京,人们发现商场和小区多了很多冰场,许多市民在这个热情之冬初尝了冰刀上的美妙。

国贸滑冰场

早在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之际,有远见的人们便开始谋篇布局。越来越多的冰上运动中心,和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

当然,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陪同孩子投身到花样滑冰的学习大军中。

“我什么时候才能像他们一样啊!”

十多岁时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花滑比赛,Nicole妈便被运动员身上迸发的力与美深深吸引。“小时候要是有条件,我肯定就去练了。“

国贸滑冰场,人们戏称这里人多到仿佛“下饺子”

所以从Nicole刚记事起,Nicole妈就常带她去家门口的国贸滑冰场遛弯。但她从不劝说,不愿意女儿穿上冰鞋是因为妈妈的意志。直到两个月前,6岁的女儿指着冰场里旋转跳跃的人,说:“我也想像他们那样。”

然而Nicole妈发现,如今在任何一个工作日,国贸冰场的排队实时人数都在100人以上;到了周末,数字则飙升到200以上。在这个冬天以前,以价格亲民和对散客友好著称的国贸滑冰场总是“随来随滑”。

国贸滑冰场外,排队的孩子和家长

来这里滑冰的人,比以往多了60%。教练王瑜也感觉来咨询课程的人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驻场教练一共有20位,每位教练每天带领10个孩子训练。冰场不得不设置120人的人数上限。

6岁的Nicole学习滑行

冬奥带来了好时机。花滑比赛正直播,Nicole感叹“我什么时候才能像他们一样啊!”,这就是Nicole妈该打气、告诉她“坚持努力”的时候了。

坚持学习花滑9年的胡柏宁早已能在冰上轻盈流转,身姿矫健,他是冰场上最引人注目的孩子之一。

6岁时,他因患过敏性鼻炎被建议去参加冰上运动。冷热空气的交替刺激有助于“脱敏”,有氧运动则能增强体质。

花滑只是他众多兴趣班中的一个。从小到大,他尝试过钢琴、绘画、武术、乐高和击剑。胡柏宁妈妈认为这是让孩子尝试不同事物、探索潜能的必要过程,俗称“撒网”。

“收网”是逐步开始的。练习的第二年,教练认为他身型条件好,可以花更多时间在花滑上;11岁时,进入俱乐部竞赛运动员行列;13岁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现在,胡柏宁放弃了其他爱好,将课余时间全部花在冰场上。

与其说练好一门花滑,同时收获体育与艺术的双重果实;不如说需要花数倍努力,才能练好一门花滑。Nicole还小,仍需要妈妈在场地边提供及时鼓励;为了培养滑行时的良好体态,教练还建议Nicole去报班学习芭蕾。

前路还很长,Nicole妈决定陪着女儿一起努力。在猎头公司工作,她接触过太多缺乏毅力的年轻人,她希望女儿能从花滑中体验到直面困难的乐趣。“我不去想她能滑到什么程度,但至少得体验这个完整的过程。”

王瑜教练指导学生班雅涵

11岁的班雅涵已在国贸滑冰场训练5年

两周半跳&体教融合

能在空中旋转几周,是单人花滑比赛中最抓眼球的部分,也是划分花滑世界层级最直观简单的方式。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羽生结弦未完成的4A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虽称为“四周跳”,但实际上要跳四周半)被视作人类极限。

摔倒,是花滑孩子们的家常便饭

认证五种方式的三周跳,才能拥有国家队选拔资格;掌握“老三样”(两周半、后内三周、外点三周),算是有了进入专业队伍的可能;掌握两周半,则是刚刚踏进高难度跳跃的世界。

想要学会两周半,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资源。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孩子从零基础到学会两周半跳,平均花费在一百万元左右。人们称其为“百万跳”。

10岁的晴晴正在巩固两周半。尽管刚刚冲刺了三周跳的认证,她却把两周半“丢了”。

“跳丢了”,花滑孩子们最常见的进阶困境。无论两周半、三周还是三周半,肌肉记忆都不一样。而生长期孩子的身高体重变化也会导致跳跃重心变化。不同的跳跃,需要及时巩固。

晴晴的硅胶护膝

胡柏宁正在巩固五种三周跳,目标是拿到“健将运动员”称号。去年,他转入清华附中的初中部,成为该校三名冰雪运动特长生之一。“我最想成为羽生结弦的对手!”他已经在畅想奥运会的舞台了。

胡柏宁练习三周跳

家长要理性得多,柏宁妈认为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子还将迎来许多变化——未来的成绩很难说;身高增长到一米八后,可能需要从单人滑转双人滑......但从政策风向来看,又很有希望——未来四年,全国范围内将再建3000所冰雪特色学校;她还听说,儿子所在的清华附中将筹建校内的冰雪场地。

晴晴(右)与小伙伴唐莫云(左)互相鼓励

胡柏宁希望自己能考上北京体育大学的花滑专业;柏宁妈则期望清华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能增加花滑名额。“体教融合,这是所有花滑孩子和家长期待的”。

晴晴尚未进入青春期,这意味着她的花滑之路变数更多——青春期的女孩体重体型急剧变化,将很大程度影响成绩。因此晴晴妈还不敢想太多,她认为花滑成绩再好,晴晴的首要身份仍然是学生。

“她画画也很好,暂时还不能扔。谁知道哪条路最适合她呢?”

热身与体能训练

玻璃房里的妈妈团

孩子在场上练习,妈妈们则坐在配备加热毯的休息室里,随时提供后勤服务。隔着几十米,孩子要喝水,要上厕所,要录像,都会通过唇语和手语示意。妈妈们也能秒懂,这是一种经年累月的默契。

陈露冰上运动中心的门,晴晴妈与女儿已转动数千次

休息室里,孩子们挤时间写作业

一位教练同时带几个孩子,孩子们的家长也就都熟了。休息室里的时光是漫长的,妈妈们会互相聊天,话题全是孩子。她们全都经历过孩子“猫一天,狗一天”的崩溃状态,彼此之间有了互相照顾孩子的共识。一个孩子崩溃了,家长们都围上去做思想工作。

场地一角

陪花滑孩子成长的艰辛,也能在这里找到共鸣。每天放了学就直奔冰场,冰场练完回家拉伸,然后做作业,12点睡觉是常事。晴晴妈和柏宁妈常常震惊于孩子慢慢形成的坚毅性格,又同时心疼孩子们可怜的睡眠时间。

装备包与冰鞋们

被学校和冰场全部占领的生活,29岁的花滑教练Dennis有过十多年的深刻体验。他常跟胡柏宁和晴晴说:“如果你真热爱,就会心甘情愿把所有课余时间留给花滑训练,就会想办法平衡学业跟训练。”

Dennis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香港人,小时候跟随退役的花滑运动员陈露学习,多次赴东北特训,因此讲一口带有浓郁东北风味的普通话。中学毕业,他赴美上大学主修金融,同时深造花滑;大学毕业后,Dennis进入投资银行工作,后又经过再三考虑,选择在陈露开设的冰上运动中心成为一名全职的花滑教练。

Dennis在指导孩子们

两条腿走路、名校毕业,Dennis的故事给了妈妈们一幅关于孩子未来的可期蓝图。

毕竟,更多选择意味着更扎实的未来。(来源:腾讯新闻)

撰文|松岛 摄影|蒋得好 松岛 编辑|美里 出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出品人|杨瑞春 主编|赵涵漠 责编|李佳 运营|张箫 胡渊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