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木雕头上戴,浦东美术馆《水之域》展开幕

浦东美术馆年度首展《水之域》2022年2月28日开幕。该展览由浦东美术馆、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与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联合举办,由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出品。

去年,浦东美术馆开幕大展“泰特美术馆珍藏展”是以“光”为主题,本次展览主题则围绕着“水”展开。全场100多件展品都跟水有关,本次展览不但是浦东美术馆首次展出文物,而且是将文物与当代艺术作品并置展出。

阳光、空气和水是地球生命三大要素,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都离不开水。水的形态千变万化,也让自古以来的工匠和艺术家们为之深深着迷,甚至每一个普通人都会看着海浪、河水、溪流、池塘发呆放空。

跨越千年,水到底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景观和启迪,人类的技术和精神到底与水产生了怎样的互动关系?在这个开放式的展览里都有涉及。

护身符吊坠

在展厅里,有一件毛利人的碧玉护身符,跟中国古代玉雕的风格截然不同,带有神话和某种崇拜色彩。在毛利人的传说中,碧玉与一种超自然的海洋生物有关,水使得碧玉具有保佑的功能。

动物装饰面具

来自百年前尼日利亚南部尼日尔三角洲地区伊乔人使用的动物装饰面具,是各种鱼形的木雕,跟中国古代鱼形雕刻不同,这里的木雕都是大型鱼类,比如鲨鱼、锯鳐、螃蟹等。木雕下部有柳条帽子,舞蹈者头戴木雕在特定的时节中出现在公众场合,以表达对水的信仰。

各式各样的鱼篓来自世界各地工匠们的手作,这些鱼篓为了捕获不同鱼类而做,本身也呈现了人类的手工艺术和想象力。

几件当代艺术品也跟鱼形木雕、鱼篓、鱼钩等文物并置陈列。由鱼类标本和吹制玻璃制成的雕塑《吹》,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鱼的呼吸,通过将玻璃气泡连接到浑然天成的鱼嘴孔洞,让不可见的呼吸变得可见。

爱德华·德卡 摄影《景观》

法国建筑师兼登山者爱德华·德卡将自己置于极端条件下,用大画幅照相机拍摄比利牛斯山脉的水坝,记录人类的踪迹。

西班牙艺术家萨哈·弗雷尔的作品《垂钓灵魂》是用钓鱼竿和鱼线钓住了墙上的莱卡织物,在莱卡织物与鱼竿的挣扎关系中,艺术家对人类大规模过度捕捞提出了批评。

波兰艺术家维克多利亚·沃杰霍斯卡的摄影作品《瞬间》如电影胶片般展开了一幅身披彩色雨衣的杭州人在台风中骑行的画面,彩色雨衣、疲于奔命的表情和清晰可见的水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海豹肠做的儿童雨披

展厅中有件儿童雨披,是20世纪初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因纽特人或尤皮克人用海豹肠和皮革所制。这种雨衣由可拉伸的海豹肠以直角的形状缝制而成,完全防水。不过这样的雨批也看得人心惊肉跳。

土耳其浴用品

展览中还有土耳其浴的相关展品,比如浴袍、头饰、浴桶、拖鞋、足凳;也有尼日利亚和马达加斯加人家庭中使用的盛水的罐子。

《旧城》装置

俄罗斯艺术家伊丽莎维塔·科诺瓦洛娃用无数赭石色砖块铺就了一块大“地毯”。这些砖块是二战时被摧毁的汉堡市沿海房屋的遗迹,作品被命名为《旧城》。

《泪墙》

阿尔及利亚艺术家埃莱娜·穆格用400件大大小小的水晶泪滴固定于墙上,组成了一面《泪墙》,水晶的耀眼和脆弱,使人感动,也使人恍惚,艺术家让水晶反射光芒,也将物理之光引向精神之光。

一组马里人的面具用抽象或混合方式表现羚羊,当地人戴着这样的面具祈求雨水丰沛、作物生长和种族繁荣。

来自贝宁的雕塑家伊夫·阿戈苏创作了雕塑《水神》,他同时是一位水神牧师和治疗师,他所表现的水神,是一个头发柔顺的美人鱼形象,这一形象再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水信仰的存续。

一件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沃斯人的木雕则为我们展示了非洲木雕的神奇魅力。这是当地村落中最重要的建筑物——男性议事厅屋顶上的雕饰。这件作品中,人的头部被大鸟的利爪所擒,大鸟下半身连着一只鳄鱼。在萨沃斯文化中,鳄鱼是原始图腾之一,它从河流中诞生并创造了土地,用它的背脊支撑着村庄。

在法国艺术家贝诺·毕洛特的作品《飘》中,硕大的展墙仿佛是一页纸,洋流以箭头的方式在流动,大陆被抹去,地图的功能被消解,观众在迷茫中体会到人类的渺小。

这是一个将世界文明打通呈现的展览,各类不同年代、不同材质和功能的展品与它们背后的文化相互关联,共同讲述一个“水”的故事,也为观众奉上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

展览将持续到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