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立方”里的“她”,真美!

阳春三月,踏春而来。镜头转向国家游泳中心,这里是北京冬奥及冬残奥会北京赛区的冰壶竞赛场馆。参与冰壶,需要展现动静之美,考验取舍之智慧。正如这里的她们一般,用女性的坚韧与细腻,为两个奥运贡献着“她”力量,展现着“她”靓影。
今天,让我们走近她们,感受这些来自北京冰雪赛场上的“她”故事。
杨苗苗,来自国家游泳中心,颁奖仪式业务领域礼仪及物资主管。
图片
“真想他,等出了闭环我要好好抱抱他。”杨苗苗是个刚满2岁孩子的妈妈,因筹办赛事需要,她在测试赛和冬奥赛时便已进入闭环工作。虽然牵挂孩子,但她深知工作不能有半点差池。
冬残奥期间的专用物资管理工作,涉及奖牌、吉祥物、绒线花等218件颁奖仪式专用物资。她提前思考并分阶段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内容,不断优化和完善,增加对工作实时结果的多维度评估,以此降低入库、清点、验收、转换、布置等各个环节的风险。
以冬奥会混双颁奖仪式为例,因冰面维护需要,颁奖仪式无法提前布置,需在比赛结束快速完成。在场馆基础设施领域的支持下,杨苗苗和同事紧急展开方案讨论、测试演练,精化细节,准备时间也由测试赛的15分钟精准压缩到了5分钟,终于从容应对了赛时的突发情况。
王若冰,来自北京工商大学,团队志愿者领域副经理。
图片
自进入闭环管理以来,王若冰负责做好“冰立方”闭环内15个领域、来自17个来源单位306名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激励保障、赛事运行和遗产转化等相关工作。
作为冰立方闭环内志愿者的“班长”,王若冰积极承担闭环内志愿者之家的设计和运行,保障闭环内志愿者在服务工作之余的精神生活。平日里,她认真做好志愿者培训、考核、防疫监测、宣传教育、心理关注和激励保障等工作,确保所有志愿者能够以积极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赛事服务中,为赛事顺利平稳运行提供保障。当中国春节遇到北京冬奥会时,王若冰还组织开展了“新春迎冬奥,一起向未来”冰立方志愿者过大年活动。写福字、贴春联,在没有家人陪伴的闭环内度过了独特暖心的“冬奥年”。
米桐,来自北京联通四区分公司,团队技术领域通信副经理。
图片
曾经作为一名客户经理的她,耿具备过硬的技术专业知识,还能讲着一口流利的英文与外籍利益相关方进行工作交流。她也是第一批进入闭环的保障人员,闭环内通信专业的问题需要她24小时待命,一天不落地到场馆报道,大小工作她也都亲历亲为,忙碌得像个小陀螺。
冬奥会到冬残奥转换期间,米桐站到两三米高的应急通信车上更换新的logo,对户外线缆重新加固。对于用户的需求她总是积极响应、快速落实,甚至钻到桌子下,移改无线网络设备,最终达到技术厂家对于位置的服务要求。对于央视固话需求快速响应组织人手,她半小时就完成了电话安装和调通工作。
陈星,来自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朝阳供电公司,团队电力领域运行保障人员。
图片
在冬奥比赛前的筹备期和冬奥会保障期间,陈星积极配合场馆运行团队人员管理、注册、物流等领域开展工作。勤于沟通、善于协调的她,全方位协同团队对接场馆的各项工作。她耐心地整理了每一位成员的各项信息,包括:生日、工作单位、用工性质、政治面貌、疫苗接种信息、居住地址等,可谓是团队人员信息的“百科全书”。
在对接场馆注册领域时,陈星主动向前一步,及时对电力团队注册人员进行调整,确保注册人员准确、可靠。此外,她还提前测算了团队在保障期间所需的办公用品、生活物资、防疫物资、办公家具及白电数量等,保障闭环人员的日常需要。在防疫工作方面,她积极向团队成员传达场馆团队提出的每一项防疫要求,主动向防疫领域了解各项防疫措施,及时完成团队成员信息交底情况统计工作,并在保障期间负责团队成员的每日健康监测,让大家在服务冬奥时没有后顾之忧。
许晓梦,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团队体育展示领域的中文播报员。
图片
每天除了基础练声,许晓梦更要学习竞赛规则、搜集和观看各代表队比赛视频、熟悉了解冰壶相关知识等等。她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不同内容的练习,转换熟悉不同的状态,这台下的千万次练习只为播报台上每一秒的完美呈现。在保证播报工作出色完成的前提下,许晓梦还是体育展示团队44名C类工作人员的后勤保障大管家,负责处理大家的食宿以及交通事宜。播报工作之余,许晓梦常常沉浸在各种表格里,记录着44名同事的一日三餐,记录着一天里多次的往返交通,记录着大家的核酸检测情况……
这位00后的青年党员常常是微信群里最早醒来的,也是最晚入睡的。她是团队的“小当家”,她用最细致入微的服务保障了团队的畅通运行。
奋进新时代,巾帼建新功。当前,北京冬残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还有千千万万“她”勇立时代潮头,坚守在岗位上,奋斗着、前进着、拼搏着。愿朵朵铿锵玫瑰继续在各行各业绽放光彩,谱写双奥之城的最美华章。
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供稿
冬残奥会会刊
编辑 马楠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