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家》——呈现都市女性的爱与渴望

女性纪实影像计划
她在家 | WOMEN AT HOME
中国独居女性生活系列纪录片
撰文:戴显婧
图片来源:纪录片《她在家》
整个 2021 年,经常有一些很久没见到我的朋友问我,你最近在干嘛呢。我说我在北京“吃土”。第一层意思大家懂,第二层意思是,我还在“挖地”,“播种”,并且似乎越来越彻底了。我从拍照写字逐步走向纪录片的创作。
人生中总是有一些重要的节点,开始会叫爸爸妈妈、初恋、高考、工作、结婚、生子。今天,对我来说很重要,好像不亚于结个婚生个娃。由我出品、策划及导演的第一部系列纪录片正式上线开播。很多人问我,你为啥要搞这个?我说,就当生孩子,都已经生了一半了,那就彻底地生下来。它的基因与轮廓,气质与味道都从你的身体里带出来。但过程往往比生孩子还要久。时间不断在帮你验证一切,你的能力,体力,脑力,行动力,忍耐力。我感到幸运的是,这个孩子的孕育,发生在我即将 30 岁的时候。作品是可以跨越生命的终结的。
图片
剧照:我和片中人物老妖
一切又要回到 2016 年。我结束了一段亲密关系,并开始真正意义的独自生活。同时当时供职的媒体面临停刊,失恋且失业。这个低谷与停顿,在我现在看来很可贵。我开始重新整理自己。当时的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自己身上,建摄影网站,出国自驾旅行,刷交友 App,约朋友吃饭交流,填满自己的时间好回避情感终结带来的不开心。
我发现女性在一起总是会有蛮多自我觉察的部分,关于生活的若干事,一些社会规训所涉及到的讨论,比如婚姻、生育等问题;面对自身在亲密关系中的困惑。于是,我开始以我擅长的方式,拿起相机走进到她们的家里,拍摄她们,相互交流。至今,记录了 44 位女性,有熟悉的,有陌生的,核心围绕“亲密关系”。我想知道,她们独自生活得好不好,生活中的亲密感是什么?有的人虽然恋爱了但并不想同居;有的已经独居了接近 8 年;有的虽然还没离婚但是分居生活;有的独自带孩子。这个女性纪实影像项目「她在家|Women at Home」,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或者说这是在我的个人生命轨迹中自然萌发的事物。现在,也成为我独自生活中持续的心流,就是即便生活十之八九仍有不如意的地方,但这个事儿一直在。
图片
剧照:我和片中人物叶静
疫情期间,我读了后浪出版的马丁·布伯的一本书,叫《我和你》,他核心是——所有的真实生活,皆是相遇。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废话,但其实它把一切用我,你,它来呈现,呈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我借由观看她人,也在不断“解剖”我自己,我不是一个记者,我是分享者与聆听者。在看到 2020 年底腾讯新闻·谷雨对我的项目报道后,一位友人的 70 岁母亲说:“这个女孩道出了人和人的心意相通”。
感谢这样越来越多的鼓励,跨越年龄与地域。让我知道内容是可以被看见的,被传递的。
图片
剧照:我和片中人物老妖
2020 年,疫情让整个世界捂住嘴巴,忽然万籁寂静。而我也在疫情爆发前搬回到了北京,也是我独自生活的第四年。我开始发现独居已然成为一二线城市的普遍现象,之前拍摄的人很多也是独居,并且她们和我在生活及情感层面的选择更多元化,对自我的探索也日益显现。它既孤独又自由。家,承载着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在我不断敲门介入到她们的家里,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里,听对面这个可能刚刚记住她姓名、年纪的女性,已经将她这 30 多年人生最重要的情感及成长经历分享给我的时候,我问自己,“你何德何能?”她跟我说到离开老家求学高等学府,校园恋爱,结婚,生孩子,离婚,自己带孩子,你可以看到那种坚韧,就是生活中的难题最终都还是得自己解决,而每一次的难题又带来了每一次对自己的坚定。
图片
工作照:我们的团队
图片
剧照:片中人物,魏琳
于是,我觉得光拍照,文本记录,已经不够了,装不下。它不够真切、鲜活、流动。我不设定多少年拍摄多少人的这样的 KPI,数字并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这本身是个交心的事情,跟随心走。
到底如何懂得爱,如何处理关系,或许是当下的社会症结。我想去建立一面镜子,这个镜子可以照见我和她在一起的样子。她的,我的,我想更彻底地看看自己跟别人相处时候的样子,以解答一些我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比如,以前总有人说我太直接,不温柔,但我就纳闷儿,真诚的交流有什么问题吗,我和她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也是这样,但她们不觉得这不温柔。这一层是物理层面的观看。
图片
剧照:片中人物,叶静
同时,我和她借由精神交谈也成为彼此的镜子,是彼此的共情,这一层是心理层面的。这就初步构建了我的导演创作想法。我想拍一部目前还不算常见的人物纪录片,它既不是纯访谈,也不是纯跟踪式纪实观察,它是打破不同视角的片子,它有一定的难度。我不是藏在摄影机后的那个,我是要偶尔在摄影机前的那个,我既是角色,又是导演。所以,这是一部我和她们交朋友的纪录片,在这种交往之中,她们的生活状态、亲密关系、所思所想,与我对她们的发问,相互交织。而我的成长和自我确认就生发于一次次的拍摄与交流之中。从一个曾经“自我”很大的人,慢慢地看见了更多人的困惑、无奈与坚持和选择,看见了我们,相互凝望彼此的爱与渴望,之于这个不确定的时代。
图片
剧照:片中人物,老妖,手风琴奶奶,我
这是一部中国女性独居生活系列纪录片,共 3 集。聚焦了 3 位 90 后- 60 后的女性,她们与原生家庭、另一半、身体、疾病和居住空间的关系,分别展现了我与 3 位不同代际女性交朋友的过程,呈现她们的独居生活。她们的故事各成一章,同时又形成隐形的递进式脉络,借由个体折射更多独居群体。
第一集:老妖,一边怀疑,一边确认
出生于1990 年的老妖是个自媒体人,正逢人生与事业的停顿调整期,面对原生家庭爱的缺失,她不断寻找并辨认自己,她发问,为什么母亲不爱我,男人不爱我,世界不爱我;面对自媒体的风口浪尖与迭代,她不断调试自己不能掉队;面对自己的容貌焦虑她去尝试整容,面对收入的下滑,她断舍离,重新思考自己。层层揭开我对她很多行为的疑惑之后,我想鼓励她做真实的自己。
图片
《她在家》摄影作品:我拍下的老妖
第二集:魏琳,“保险”人生
出生于 1984 年的魏琳,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节点,作为一名保险行业从业者,自己患上了甲状腺癌,独自面对手术及疾病,也依然在找寻理想中的那一段亲密关系,不回避相亲及社交软件,却始终找不到那个人。这和很多所谓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包括我在内,面临的问题一样。我也很好奇她到底想找一个怎样的。
图片
《她在家》摄影作品:我拍下的魏琳
第三集:叶静,活在自己的青春里
出生于 1964 年的叶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退休教授,父母早已离世,也无儿女陪伴。退休后,她反而开始“正式工作”,试图拧开时间的按钮,面对衰老,她选择年轻时想干没有干的事儿,活在自己的青春里;面对生死,她淡然自若。但”爱“这件事并未消失。我在她的生活中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生活。
图片
《她在家》摄影作品:我拍下的叶静
独居,是她们当下与自己和世界的相处方式,不论对错好坏,或长或短,她们都正视并面对自己的选择。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独居,是一种生活状态,它既不是终点,也不是目的,更不是主张。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里面到底装着什么?生活痕迹,欲望困惑,自我窥探。房间外,是人与外界的连接与经历,是身份的辨认,是看世界的目光。路走远了,对自己要求高了,越来越独立了,很多时候是不太被理解的。孤独在所难免。在这个时代,人和人的关系似乎总是稍稍触碰一下,然后就疏离开来。我们手上的屏幕已成为世界的小小缩影。但我想去行动,正如,第一位拍摄对象 Ag 跟我说,“行动是最好的祈祷。”这句话也一直鼓励着我。
图片
剧照:片中人物魏琳和我
我享受观察并捕捉城市化进程下人的境况,并持续反观自己。我经常会问自己,你是谁,要做什么。时常父母、朋友会问我,这样那样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又折腾,也许就是心中那团火,叫“我偏不”在作祟。而我拍的这些独自生活的人,她们也有这团火。
每每到了妇女节,可能都被称作女神节,女王节,但我真的想说,其实没有什么女神,女王,能活出自己,勇敢并自信,不怕摔,就是女性可以有的独立精神。
感谢每一个相遇的人,我的团队,感谢我的家人。
感谢腾讯新闻·谷雨对项目持续的支持。
图片
提前观影会:魏琳、叶静、老妖和我
出品方:上海显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方: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制作及宣发团队们:
出品人&总策划&导演:戴显婧
制片人:戴显婧 肖龙
联合制片人:张凡 一言
执行制片:包一涵
艺术指导:吴琦
策划:张凡 李琛 赵一静 黄立伟
摄影:任杰 麻楚杭 陈妍颖 戴显婧
录音:乔鑫 张一萌
剪辑:孟凡雪 马故渊 张照 丁北辰
调色:李思源
混音:陈家瑜
导演助理:王芯
摄影助理:白那日苏
插画动画:倪一凡
剧照:甄文妮
宣发:张凡 梁延
设计:朱清钰 廖志伟
官方预告片
关于系列纪录片《她在家》基础信息
时长:20 分钟 / 集
集数:3 集
播出时间:2022 年 3 月 7 日起,每周一更
3 月 7 日,3 月 14 日,3 月 21 日
播放平台:腾讯新闻 + 腾讯视频
搜索纪录片她在家
About Project
项目介绍
“把自己作为方法”
见证女性情感探索与独立精神的实践行动
作为观察聚焦中国独居女性生活的引领性纪实影像内容,《她在家 | Women at Home》从 2016 年开始,旨在探索女性情感与个体成长。戴显婧是一位独自生活的摄影师,保持觉知,也保有困惑。她,与她们交朋友,以行动消解孤单,也在寻找答案。她带着自己的困惑,以为她们拍照为入口,介入多位都市独居女性的家中,她推开她们的家门,打开她们的心门。在与她们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她借由持续观察、交流和发问,寻求共鸣与理解。包含摄影、文本、纪录片等综合手段媒介。呈现不同身份面貌女性的独居生活,在客观纪实的观察之下,随着戴显婧视角的主观撩拨,推动并形成多重事件与叙事视角。她们,如片片孤舟汇聚于茫茫大海,形成一道不被定义的风景。这是一场创作者的探索之旅,彼此的关照与发问,呈现出当下中国一二线女性独居的真实感受,也试图唤醒原子化交友的社会之下,人和人的温暖与沟通。
图片
About ME
戴显婧 Amos Dai
1988 年出生于南京,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结合影像、文本、纪录片的多种方式,她将创作作为探索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实践方法,探寻真知与未知。女性、城市文化及自然风景是她热衷的地带,并转化成同一种核心,即对于“关系”的探究。人与人,与城市,与自然万物之间。以个人体验与经历作为方法,持续洞察并融入当下的多重与碎片化,结合摄影、文本、视频等表达手段,不断呈现自己在探寻真知与未知上的所见所得。
2018,出版第一本摄影书《Whatever New York 无论纽约》,这是她策划的“placesplaces 无处之处”系列摄影书的第一本;
2018,“波动”女性系列影像(“她在家”项目前身),第三届北京摄影双年展,中国北京;
2018,“时间之风”单元,连州国际摄影展,中国连州;
2019,“风吹时”三人展,平行空间,中国杭州;
2020, “感知花园”群展,志屋,中国上海;
2020,延续着“波动”系列的灵感,持续创作“她在家 Women at Home”女性影像文本计划。关注中国独居女性群体,呈现中国速度之下女性个体的生活及情感的多样性面貌。得到中国各大影响力媒体“一条”、腾讯新闻谷雨影像、澎湃新闻、中国日报、界面、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时尚 cosmo、vista看天下、城市画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