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良好家园、淳朴民风吹遍乡村大地

习语

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而乡风则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

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善治新风起乡野

乡村春晚聚起村民精气神,道德积分激励人人做好事,权责清单减负又增效……乡村治理不是新话题,近年来却涌现出不少新创意。善治新风起乡野,不仅给乡土社会带来可喜变化,更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活跃“细胞”。

乡村稳则国家稳,乡村治则百姓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三治”结合体系引领下,近年来,广大乡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稳固,乡村治理体系愈发完善。然而也不能忽视,随着社会变迁,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乡村治理面临新情况、新形势、新要求,诸多难点亟待突破。要破解难点,正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说,就是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切实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婚俗改革等各项工作。

基层组织要建强。要强化党建引领,对基层党组织压实责任、做好培训、强化领导力,特别要让村级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破解乡村社会“散”的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要创新。当前,农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尚有缺口。要问计于农、问需于农,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用老百姓听得懂、好接受的方式,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用水滴石穿的韧劲推进移风易俗。

强和新,根基在于稳。要通过建立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乡村治理抓的是“软件”,务的是实功。要想让工作有实效、农民有实感,就要找准抓手载体,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好做法,用细化的标准、规范的程序、评价的机制,让善治之风润泽乡野大地。

作者:侯馨远

让村庄有历史、有故事

文化是发展的精神之源。乡村要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强化物质基础,也要传承保护优秀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食粮,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不可偏废其一。

如何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怎样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怎样让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生活?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畅谈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建言献策。

留住乡愁、乡风、乡韵

“乡村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积极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有利于释放乡土魅力,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认为,村史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记忆,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应梳理好当地的村史、村情,帮助村庄“讲好故事”。深入挖掘村落文化遗存和特色民俗传统,重视祠堂、家谱、族谱、家风等宗谱文化,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近两年,龚胜生和他的团队走访了湖北206个传统村落,在脚步丈量中,他发现不少传统村落的历史故事随着老人的离去而被埋没,一些传统文化遗存也没有及时得到抢救,村干部和村民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识亟待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刘俊来认为:“目前,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仍缺乏系统研究,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依然存在。”他表示,应厚植农耕文化,融民间艺术、地方风俗、乡土文化于乡村文化之中,去糟粕取精华,传承保护乡村特色优秀文化;依据不同地域与乡村特色,拟定“一村一策”发展策略;利用好节庆,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更好地留住乡愁、乡风、乡韵。

保护文化“易碎品”

作为乡村振兴中重要的发展要素,应如何激活乡村文化的活力,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代表委员们认为,在发掘保护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要真正让它们活起来、传下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合理适度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增添新的维度,也是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财富转化的重要途径。

广西罗城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刺绣、舞草龙、土布染制等乡村传统技艺底蕴深厚。全国政协委员、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告诉记者,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近年来当地非遗文化的发展空间却有限,传统工艺品未形成规模,大部分作品只能通过家庭作坊生产、销售。

“少数民族文化十分珍贵,虽然有着优良的基因,但同时也是‘易碎品’。”欧彦伶说,要想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转化为收益,让群众得到实惠,在参与中感知其魅力。她建议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做好非遗的活化利用工作,让非遗文化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学会运用市场力量,是提升转化乡村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借助农村民俗文化发展各类创意产业,以民俗展览、民俗节庆、民俗歌舞、民俗文化产业链的架构,打造特色小镇、民俗文化产业园和专业村,在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助其实现创造性转化。

互联网技术也能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要让乡村文化传承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发挥信息技术对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撑作用。”赵皖平建议,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由城至乡的公共文化输送渠道,激活乡村图书馆、文化书屋、村史馆、乡村记忆馆等资源,以便为农民提供个性化、订单式文化服务。

让村民成为舞台主角

在交流中,不少代表委员有这样一种共识:很多地方文化活动难以让群众产生共鸣,甚至一些传统集体性文化活动已淡出乡村视野。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提出,应把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中心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使其成为传承文化、凝聚乡情的纽带。他以五四村举例,村里近年来大力建设的文化礼堂,成为村史展览、政策宣讲的窗口和“村歌会”“村晚”等文化活动的舞台,得到村民的热情支持。

“文化礼堂鼓励群众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唱主角,激发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孙国文分享道,如今的五四村中,文化礼堂灯常亮、门常开、人常在,大家自娱自乐,欢声笑语不断,俨然已是村民的生活舞台与精神家园。

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质量也决定着乡村文化活动的水平。孙国文建议,应积极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爱农村、懂业务、留得住的农村文化工作队。

“建立乡土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才能使乡土人才源源不断,应加强校企联动,建立产教学融合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特色精准培训。民间艺人传承也应纳入培训体系,扶持县、乡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避免后继无人的窘境。”龚胜生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梁冰清 裴逊琦

高价彩礼要重归于“礼”

作为重要的民生话题,“建议整治农村高价彩礼”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卢天锡表示,很多农村地区彩礼已攀升到10万元、20万元甚至更多,有的地方房子、汽车等成了结婚“标配”,越是欠发达地区问题越突出。“高价彩礼让婚姻蒙上了阴影,给双方家庭带来了许多困扰,也让生活负担不断加重。”卢天锡说。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岐厝村党支部书记曾云英有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对多地出现的高价彩礼现象深有体会:“很多农村家庭条件越不好,彩礼越是要得高,很多适婚单身青年找不到对象,有些家庭经过很多年努力终于脱了贫,因为娶了媳妇又欠了外债。”

如何有效遏制高价彩礼之风?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应从政府引导、柔性治理、舆论宣传等多渠道入手,让彩礼的意义真正回归于“礼”。

“高价”让农民“谈婚色变”

我国作为传统“礼乐之邦”,万事万物皆规整有度;现在的彩礼就是由古时结婚“六礼”中的“纳征”演变而来。因此,年轻人在喜结连理时讲究一个“礼”字本无可厚非。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彩礼演变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动辄数十万元的花销把婚姻变成了“攀比斗富”的竞技场,不管家庭承受能力如何都要大操大办,久而久之就形成恶性循环,让一些家庭闻“礼”色变。即使最后咬着牙承担下来,也为婚后生活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在青海省贵南县塔秀村,新郎、新娘的结婚服饰一套就要几十万元,需要绝大多数家庭积攒好多年,且酒席铺张浪费,为原本皆大欢喜的好事蒙上阴影。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山西省委副主委、太原市科协主席阎美蓉道出了关键: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不少家庭寄希望于通过收取彩礼来改变当前生活境况,导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律师协会监事长周世虹认为,高价彩礼把婚姻异化为买卖,要解决这一不良社会风气,根本上还是要靠文明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在推进婚俗改革时,既要积极宣传,也要探索建立长期机制,推动人们完成思想观念的转变。”

卢天锡认为,男女比例失衡、生活水平落后、行政管控缺位、攀比观念盛行是导致高价彩礼的主要原因。

为农村适婚青年“减负”

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点名”高价彩礼以来,这一民生问题就引起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重视,刚刚出台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不仅明确提出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更提出了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从而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

目前各地也作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比如塔秀村现在的村规民约中就要求彩礼不得超过5000元,对酒席标准也有规定,当地老百姓直呼“负担减轻了好多”。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从改善基层工作方式入手,把“组织领导、村民自治、宣传教育、公益服务、政策引导和常态巡查”等办法融会贯通,最近两年村民在红白事上的花费大幅下降,攀比之风“偃旗息鼓”了,现在村里办喜事的支出下降了70%至80%。

对此卢天锡认为,虽然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发展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部分村民彻底摒弃通过“嫁女儿”来改变经济状况的想法,但目前政府层面的科学引导、舆论层面的大力宣传、治理层面的柔性参与同样必不可少。他建议应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出台治理高价彩礼的各项配套措施,并将治理高价彩礼纳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工作范围,引导村组、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以村规民约等方式约束群众。同时,让“身边人说身边事”,借助媒体曝光、舆论监督、道德评议、典型选树等方法,引导和带动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婚嫁观。

曾云英建议,各地各级妇联、共青团、文明办、农业农村等部门要联合召开联席会议,向社会发出倡议书遏制高价彩礼;开展“推高彩礼不可取,伤风违法害子女”普法宣传教育;举办“文明家庭”“最美新娘”等系列活动,使婚姻新风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减轻结婚带来的负担,消除结婚致贫返贫的风险。通过移风易俗,弘扬婚姻新风。

全国人大代表、福州佳好佳清洁服务有限公司项目班长侯艳梅有多年进城务工的经验,她认为应总结推广各地婚俗改革试点的经验成果,建立健全移风易俗长效机制;通过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进行规范,约定彩礼、酒席的标准,遏制农村竞相攀比彩礼的情况。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啸

乡村善治有道

乡村治理短板多、难题多,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推行群众参与度高的制度措施,是有效补短板、解决矛盾问题的突破口。究竟什么样的小举措在乡村治理中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们的看法。

积分制焕发农民自治活力

“我有100分,可以换袋洗衣粉。”“我有80分,等下月累积多点一起兑换。”……在很多地方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经常会听到村民对照自己的积分,讨论着换点什么。

近年来,不少地方把积分制引入乡村治理当中,将村民的日常行为由传统的口碑评议,转化为可以量化、评价的数据指标,通过将积分兑换成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村民践行社会公德、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

“我们村通过积分制,将人居环境、兴业致富、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热心公益等内容作为主要评分项,并赋予一定分值。村民在德、善、美、勤、俭等方面做得越好积分越多,做不好还要扣分,积分可以兑换相应价值的物品。”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杨恒俊告诉记者。每户积极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不乱倒垃圾、不私搭乱建积2分,每违反一次扣5分;遵守村规民约,婚丧嫁娶、满月、祝寿、升学等不大操大办,每次积10分,违反扣10分;拾金不昧,每次积5分……精细化的积分制管理机制,潜移默化地约束和改变着村民的一言一行。

杨恒俊介绍,积分考核的具体事项、如何执行、怎么奖惩都是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的,真正实现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最大限度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一些难以纠正的“歪风”,还要约束和疏导相结合。比如在农村,老人去世后大操大办之风前些年盛行,有些人动辄花费数十万元大办丧事,而且互相攀比,导致铺张浪费。除了积分制约束和劝导教育等手段,村里还通过以逝者的名义办理一项公益事业作为纪念,来鼓励节俭办丧,得到大伙儿的拥护。

“如今,我们村道路宽敞、河道干净、民房漂亮,非常宜居。村里没有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没发生过矛盾冲突,村强民富,焕发出新活力。”杨恒俊说,细小琐碎的乡村治理事项通过积分制,给无形的村规民约赋予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乡村治理由“任务”转变为“引导”,增强了村民参与、共同监督的积极性,也凝聚了集体向心力。

清单制为政务减负加动力

如果说积分制焕发了村民自治的活力,那么把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承担事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等清单制引入乡村治理,则是为解决基层组织负担重、村级权力运行不规范、为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作出的有益探索。

“过去,村民申请低保、宅基地审批等,根本不清楚该怎么办。现在不同了,办任何事都有规定的程序,公开透明。”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华说,“这与全市全面推行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密不可分。”作为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起源地,宁波市为全国乡村治理提供了经验和样板。

张明华介绍,在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中,宁波市以深化村务公开、规范干部用权、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建立了“小微权力”事项清单和主体责任清单。“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既是广大村干部行使权力的“指路书”,也是规范用权的“紧箍咒”,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变事后追究为全程监督的全面转变,对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落实未能形成部门合力、监督主体力量有待加强、震慑规制作用有待提升等问题。对此,张明华建议,应提高“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执行效能、强化清单制度执行力、提高制度操作性、强化问责实效性,助力提升乡村治理规范化水平。

创新激活有效治理

基层治理抓不好,乡村就会不协调。这就需要通过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加快完善乡村治理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凝聚治理合力。对此,杨恒俊还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杨恒俊介绍,为了更好达到自治效果,德胜中心村成立了公益组织“红衣大队”,管理村庄、服务村民。“红衣大队”内设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矛盾协调、公益事业等多个中队,每个中队负责专项工作,由村干部牵头,鼓励村里党员、退休教师等积极参与其中。120名党员、群众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用社会组织服务百姓,提高了村民个人文化素质,改善了乡村风气。

小举措“撬动”了大治理,期待越来越多乡村善治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各地生根发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毛晓雅

两会连线

江西财经大学监察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卢希起:

强化纪检监察和司法对维护文明乡风的保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要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善于运用纪检监察和司法的手段,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基层监督有机嵌入其中,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题中之义。即将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提出反有组织犯罪工作应当坚持与反腐败相结合,惩防并举、标本兼治。这为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提供了更加系统、全面的法律保障。

充分发挥市县巡察和基层监督职能,必须有效整合资源,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健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制度,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同向发力。严格按照反有组织犯罪法的规定,对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发现因实施有组织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发现有组织犯罪线索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全国各地应该创新群众参与基层监督工作的形式,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莫志超

安徽省萧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光荣:

弘扬孝道文化 帮扶留守老人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所以能赓续几千年,是因为有着广泛的社会根基和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传统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的故事,就发生在安徽省萧县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虽然时过境迁,但闵子骞“母在一人单,母去三子寒”的孝举,依然被群众传颂,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到城市务工,家中留下老人和儿童,造成很多老年人“辛苦一辈子,种地养孙子,儿娶女嫁都办完,到老孤单过日子”。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萧县王寨镇后洼村在镇村党组织的号召和支持下,组织村里的老党员、老乡贤、老村干、老退伍军人、老教师,发起“用孝道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五老”人员志愿宣传孝道文化,宣传身边的尊老爱幼典型,推广协议赡养老人模式,倡导村民从自身做起,带动左邻右舍,树立良好乡风家风。村里还推出多种举措,确保每位老人得到充分地帮扶。这一做法有效减少了农村家庭纠纷,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增强了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幸福感。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毛铖:

移风易俗既要硬约束又要软引导

在一些农村地区,高额的人情、彩礼给村民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针对这一问题,要坚持硬约束与软引导“两手齐抓、双拳出力”。

硬约束,要针对当前农村婚丧嫁娶习俗中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及时制定出台法律法规,配套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监管机制,配以适当的惩罚举措,“刹”住不良之俗,扭转不正之风。

软引导,要注重乡土社会代际传承及先锋、榜样的感召与示范作用,充分挖掘各地优良的乡风习俗,将其转化成村规民约,辅以积分制等激励措施,引导村民学习传扬。目前,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已带头示范,带动不少身边亲属实践。还要继续鼓励动员各村的典型人物,用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劝导亲朋、感化邻里,在你来我往、潜移默化之中,发扬传统美德,孕育文明乡风。

与此同时,要注重和加强硬约束与软引导的耦合协同,突出“软硬合力”,既避免硬约束有失人情味的倾向,也弥补软引导乏力的不足。一方面,制定法律法规要尊重并吸收优良乡风习俗,使“法中有情”;另一方面,在监管过程中,要尊重并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广大村民知其理、明其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众安桥村党总支书记吴继华:

用文明村建设赋能乡村善治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众安桥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实现了“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

众安桥村开展文明积分活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文明创建工作。村民参与卫生整治、参加志愿服务等均会获得相应积分,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提高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也调动了群众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众安桥村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志愿服务行动,营造共建美丽村庄的和谐氛围。定期开展“文明卫生户”评选,对农户庭前屋后卫生环境打分,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点带面打造美丽乡村。

众安桥村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结合四月油菜花开、十月稻田丰收开展“水韵谢家菜花季”“长漾之约丰收节”等活动,让群众感受田园之乐、丰收之喜。结合传统节日组织电影下乡、迎新送福等文化惠民活动,助力村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特色文化活动带来人流客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形成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良性互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