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更新问计于民 上海让“金点子”落地成“金果子”

央广网上海3月13日消息(记者林馥榆)从2月25日到3月6日,上海举办了一场“101微更新社区秀设计大赛人气投票”活动。短短10天,就吸引到超过502万次访问,176万人次投票。
百万量级的人气,在外人看来,几乎是一台具有热度的选秀节目所具备的效果,为何竟来自一场具有专业门槛的设计大赛?
剖析大赛举办初衷,便能发现“热度”背后的逻辑。据上海市住建委(市精细化办)二级巡视员梁建安介绍,这场“品质点亮城市·家门口的蝶变‘社区秀’设计大赛”,旨在全市择选101个家门口的沉睡空间,通过微更新方式激发活力。这与上海市民每天生活工作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备受关注。
如果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全盘考量,从“热度”或许解读出这些趋势。在城市空间营造中,随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深入落实,城市与人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城市正致力于将“更好的空间资源”留给市民,通过全过程参与模式,让更多“金点子”结成“金果子”,从而促进空间资源品质提升,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增添一缕缕体现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的新色调。
图片
城市微更新问计于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高点”到“细节”
上海101个家门口的点位向社会征集微更新方案,并不是凭空而来。
上海已走过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阶段,较早地面临建设用地的紧约束,因此率先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201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微更新”理念,并在社区内进行试点。
近年来,微更新在上海社区风靡。之所以受到居民欢迎,是因为它的独特性:只花了几个月时间,投入也不大,却逐步改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轨迹,成为家门口的“小确幸”。“微更新”可以在不涉及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调整的前提下,提供更有实操性、更见成效的方式,而且在场地的选择上更具有灵活性。
今年,上海微更新进入第七个年头,也结合发展实际,发生了一些细微转变。
新一轮101个点位的更新设计,旨在进一步扩大微更新覆盖面,从社区走向更多元化的公共场所;更加强调“文化再生”“艺术介入”,丰富空间的品质和内涵。
这些导向诠释了微更新的本质:不只是让空间变得更好看,而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变得更可达、更好用。
此次向全社会征集方案的101个点位主要涉及上海16个区、60余个街镇,绝大多数点位分布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属于上海“最好的空间资源”。通过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上海将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以满足市民期待。
这也符合全球一流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当城市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诸如东京、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无不注重城市微更新,尽可能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微更新,更是一扇观察上海转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窗口。
图片
城市微更新问计于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以“绣花”推“精致”
“微更新设计归根到底是要满足‘人’的需求。”市住建委(市精细化办)表示,整个大赛通过创新机制,以“绣花”的方式推进“精致”的营造,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注重向人民问计问策,让更多“金点子”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结出惠民利民的“金果子”。
因为基层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着最真切的感受,所以改造需求也十分“贴肉”——除了改造公共绿地,增加文化元素,还有一些是对过境桥洞进行美化,或者在街区的公共场所增加一些晾晒设施等等。
这些十分具有烟火气的需求,吸引了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选手。在大赛启动之初,就有500多支设计团队报名参与,既有学生团队,也不乏知名建筑师。
上海寸土寸金,空间资源弥足珍贵,如何提高空间使用效率,需要谨慎考量。“微更新并不是花一笔钱做景观提升,而是要起到一针疏通的作用,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大赛评审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庄慎说。数百个微更新方案,经过专家初审、复审不断比选,最终一批方案脱颖而出。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些优选方案体现了城市微更新的最新趋势,比如低影响、低干预的设计理念;注重在地文化的挖掘和植入;不追求宏大叙事,不追求过度美化,而是更关注人的需求等等。令专家们感到意外的是,不少非专业设计建议也颇为亮眼,比如引入了增强现实、VR技术等概念,为微更新改造提供了许多新的灵感。
自2月25日开展网络投票以来,活动开始后,搜狐、网易、新浪等各大网站,以及“上海发布”、各区各街镇等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其中“上海发布”阅读量已破10万,形成了浓郁氛围和强大示范效应。上海市住建委(市精细化办)表示,将对获得“品质点亮城市·家门口的蝶变‘社区秀’设计大赛”优秀案例、优秀组织、最佳人气等奖项的获奖单位及个人颁发获奖证书。
让“满意”变“满足”
“优胜的微更新方案将推荐给相关区及街镇,在上半年完成一批,年底前全部改造完成。”市住建委(市精细化办)表示,目前正在探索建立相关机制推动项目顺利落地。
相比改造空间,如何让微更新空间具有可持续的品质和活力则更具挑战。“真正成功的微更新应该是政府的投入尽量少,靠居民自治来建设维护。”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微更新”成为一种共识,由居民发起的、自下而上的微更新项目也越来越多,但后期运维的动力却不足。
上海正探索从顶层设计出发提供基础保障。“有的空间虽然小,但要改造的话涉及的管理部门却不少。比如一个高架桥下空间改造,就可能要道路养护、绿化市容、电力、河道、轨道交通、配套管线等多个管理部门介入,不断优化方案,这中间既要把控底线,又要打破常规。”一名设计师坦言。
新一轮微更新会不会出现空间反复建设的情况?据悉,101个点位将结合“美丽街区”“美丽家园”“架空线整治”“一江一河”等工程进行同步推进,避免重复建设现象。
微更新大赛中优秀的设计理念,高效的联动机制,都会转化成推动城市空间营造的常态化机制。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大赛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将保留下来,将把市民们当下的“满意”变成持久的“满足”,拓展到城市更新的其他板块工作中,进一步提升适合新时期新阶段上海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水准的城市更新。特别是扩大微更新社会效益,与在地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党建品牌相结合,为上海构建“五宜”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添砖加瓦。
以微更新为抓手,上海市住建领域还将继续按照群众参与,专业支持,属地统筹的思路,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 “边角料”上进行“精工刺绣”,为群众拓展一个个可欣赏、可休憩、可运用的新空间,为上海国际大都市增添一缕缕体现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的新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