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地铁停运,深圳医护人员为了上班有多拼?

3月14日上午6时15分,王苑玲从龙岗家中出发,开车大概15分钟后,到达同事蔡婕家所在的小区。大门口接上她,俩人前往深圳市人民医院上班。这一路,王苑玲没有遇到早高峰。
当天下午13时30分,陈慧瑶从南山家中出发,从北环大道下来,她没有直接开往自己所在的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而是去了更远的布心片区,把同事于昊彤接上,再去医院急诊科,准备上下午15时开始的班。
这本是一个普通的春日。木棉花如期开放,黄花风铃木一片灿烂。但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从3月14日开始,深圳按下“慢行键”,全市公交、地铁停运,居家办公,全员核酸。只是医护人员,从来都需要逆行而上,收到通知的第一反应是,“明天怎么上班?”
图片
于昊彤和陈慧瑶。
图片
把行李箱带到医院,住在科室不耽误上班
“通知一出来,我们胸外科有一部分同事要靠公交地铁出行,怕影响医院正常工作,昨晚就带着行李住到科室了,我们科一共5人住科室。”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护士长文艺介绍。
疫情期间,文艺等医护人员的工作跟以前不一样,除了本职工作,文艺还要带队支援核酸采样。“大家都放弃休息时间,在不影响科室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出去支援核酸采样。”文艺说,作为护士长她要做好科室人员的调配,上白班的同事就晚上去支援,上晚班的同事,常常上午休息一下后,下午又出去支援。
“大家一接到通知,就想着要怎么上班,而不是其他。”文艺说,现在的情况虽然艰巨,但相信科学,相信深圳人,有办法克服这个难关。作为医护人员,辛苦没关系,只要大家平安就好。
3月13日晚上21时许,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普外肛肠科的梁彩虹带上行李和第二天的饭菜,赶回医院。发热门诊的刘承惠看到通知,也赶紧从龙华赶回宝安,约上明天一同上班的小伙伴,赶在地铁末班车停运前,回到医院。
不少同事也都回到了科里,行李是标配,大家都准备值班的这几天就住在院里。他们表示,“选择提前一天赶回医院,一方面是担心第二天公交地铁停运无法出行,另一方面担心一觉醒来小区封了,医院不可一日没有医护人员,病人都在等着呢。”
天没亮就起床,骑自行车1个小时上班
3月14日上午7时,郑丹准时打开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门诊部的大门。
郑丹原本是康复医学科住院部的护士,由于本次疫情门诊部人流量大,她被调配支援预检分诊工作。家住固戍,离院8公里的地理位置和每天6点就要出发的时间点,让她成为网约车司机最不“热心”的客户,13日晚预约网约车失败。
为了保证门诊部的大门如往常一样,7时准时打开迎接患者。于是3月14日早上5时30分,在新湖路上就出现了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身影。“虽然蹬了快一个小时自行车才到院里,两条腿蹬的酸涨,但好在没有影响到今天的工作。”郑丹说,未来一周,她可能都要与小黄车为伴,绿色出行。
同样骑行上班的还有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的甘有君,原本今天轮休的他起个大早,只因为昨晚接到护士长的求助电话。护士长住的小区突然被封了,需要甘有君回科里组织安排护理工作。
抢救室、预检分诊、门诊、治疗、负压救护车、门诊病房……这些工作都等着甘有君,大学时在长跑队时练下的底子,让他从蛇口骑行到位于宝安的医院,只用了42分钟。他笑称,前些日子小区部分区域被封,跑步路线受阻,很久没锻炼了,今天的运动量刚刚好,只可惜没能停下来欣赏沿途美景。
同事拼车上班,互帮互助是深圳精神
于昊彤是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检验科的医生。3月13日,收到公交地铁停运的消息后,她立马看了下一周的排班表,找到了和自己搭班的同事陈慧瑶。
家住罗湖布心片区的于昊彤平时是坐公交上下班,而家住南山的陈慧瑶则是开车上下班。于昊彤和陈慧瑶商量,自己第二天先打的士,打不上的士再让陈慧瑶来接她。而陈慧瑶一听,立马拒绝了这个提议,“不用去打车,我来接。”
急诊科工作三班倒,解决了自己的出行问题后,于昊彤把孩子也送到奶奶家了。“本来轮到我上晚班的时候,我才会把孩子送到奶奶家,但现在出行不方便,所以这个星期就先把孩子交给奶奶了。”于昊彤说,丈夫也是医护人员,已经去南山支援流调工作20多天了。孩子才4岁多,只能托付给老人帮忙。
“大家接到通州后的第一反应都是明天怎么上班,开始私下联系,远的可以拼车,进的跑步去医院,或者骑电动单车。”于昊彤说,“无论什么时候,医院都不会放假。虽然这一周深圳暂时停摆,但对于疫情的防控是有必要的。”
如何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陈慧瑶说,通知一出来,感觉大家都很平静,都在想怎么解决问题,这在她看来,是一种深圳精神。
令陈慧瑶感触颇深的还有深圳人互相帮助。“深圳人互相帮助的愿望非常强烈。”陈慧瑶说,无论是同事,还是邻居之间,大家都在互相帮助。这两天,邻居看到哪里还有菜,都会互相通知,需要的话,帮你带一些。
“这种精神一定会让我们度过这次难关。”陈慧瑶说。
采写 南都记者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