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500米!“生命禁区”基层的清华五道口人

西藏阿里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
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
高寒、缺氧、水电供应困难
又被称为
“生命禁区”
2015年
伏后明来到这里
“到祖国基层工作”
在阿里基层书写自己的人生
2015年,当伏后明放弃已经到手的银行工作机会,决定响应清华“到祖国基层工作”的号召去阿里时,家里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他为啥要这样做。
回溯起来,这一切源于一次旅行中的触动。
读研究生那年,伏后明和朋友来了一趟新疆西藏之旅。那些宏伟壮丽的自然风光让他流连忘返,但当地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对比的强烈反差,也给伏后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冈仁波齐神山,当地转山的藏民会热情地请素不相识的他们一起坐下喝酥油茶,会在他们因为高原反应行进艰难的时候主动搀扶。那些善意的举动、真挚淳朴的笑容,也带给伏后明很大的触动。
“当时就想,以后能不能通过自身所学,为这里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带来小小的改变。”伏后明说。
最难熬的是孤独,要坚持!
图片
初到阿里(摄于2015年)
毕业那年夏天,从北京奔赴阿里之前,伏后明没敢回老家看望父母。儿行千里,怕老人的不理解,更怕老人的担忧。
北京飞到拉萨,4000多公里。拉萨飞到阿里,又是近1600公里。这里,是与繁华喧嚣的都市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虽然进藏前,伏后明从身体到心理都为适应新环境做好了认真充分的准备,但真正到了阿里,现实的考验仍大大超乎想象。
“冬季晚上9点,天刚黑,屋子里有零下十几度,冻得手脚冰凉。想干些什么,但冰冷漆黑实在难以作为。因氧气和气压缘故,人在高海拔地区很容易失眠。有电时还能读书或看会材料——不过看一会手就会冻得麻木,没电时就躺在床上看窗外的银河。这种精神上的寂寞煎熬是超出想象的。来西藏工作前,我也做了思想准备:再寂寞无聊,只要沉下心看看书写写东西,生活总会很充实。但到了这里才真正体验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
这是伏后明在回忆文章中写的阿里最初几个月的情形。语言不通、工作一时找不到切入口,这都有准备;但没料到,生存问题会实实在在地成为一大考验。没有自来水,日常用水要从两公里外的取水点拉回来;经常性断电,用电全靠附近象泉河上一个库容量很小的水电站,冬季水少经常供应不上;漫长的冬季从八月一直延续到来年四月,室内室外都是透心的冷……还有最危险的一次:刚到高原,由于担心洗澡受凉引发肺水肿等高原疾病,伏后明一直没敢草率。直到半个月后,觉得身体基本适应了高原环境,他才利用一天上午的休息时间到步行20分钟距离的浴室洗了个澡。没想到,回宿舍的路上他就因缺氧瘫倒在狮泉河旁边的马路上。
“记得倒地的时候我意识是清醒的,最后坐在路边的台阶上半个多小时才缓过劲来。”回忆起当时的危险,伏后明现在还有点后怕。后来才知道,在高原特别是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地方,洗澡得格外讲究方式方法。他没吃早饭就去洗澡,犯了大忌。洗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搓澡不能太用力、得透气……洗澡这样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在高原上也成了一件必须十分注意的危险的事。
“基本生活条件方面的困难,可以克服;几千公里之外,没有家人没有朋友,语言不通,没人能谈心聊天,精神上的孤独是最难熬的。”回忆起最初那段最难的时间,伏后明感慨地说。一同到西藏基层工作的朋友有时会碰面,交流中这也是大家共同的感受。“我们会彼此鼓劲。然后说到后来基本都是同样的观点:难是难,可是,要坚持!”
“不用解释太多,就做着看吧!”
在阿里,伏后明先是被分配到狮泉河镇(阿里地区所在地),随后又被安排到噶尔县县委办工作,度过了最初的小半年。写简报、做会议准备、跑腿取送材料,偶尔下乡了解具体情况……在踏踏实实从琐碎工作做起的同时,伏后明也不断提醒自己:做工作千万不能浮在上面,一定得“沉”下去。
图片
伏后明在札达县托林镇慰问贫困户
在县委办工作了一个月后,县委书记交代他一项关于农牧区的调研任务,伏后明主动提出要下乡调研。从合作社、草场、农田,到群众家中、寺庙和茶馆,他前后扎扎实实地待了一个月,调研了解到很多真实情况,也对基层工作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调研回来后,其中一篇调研报告县委书记专门作了批示,并上了县委常委会。伏后明也第一次参加了县委常委会并作了汇报。
图片
伏后明走访当地藏民
“做基层工作,能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能全面准确掌握一线情况,这是机关工作无法达到的。基层实践结束后,我有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想到乡镇工作,为当地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伏后明说。
他刚到阿里的时候,当地人觉得稀罕又纳闷,想不明白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为啥来这边。“可是有时候如果解释太多,反倒像又大又空的套话,人家反倒不相信。就做着看吧”伏后明说。清华人的行胜于言,在这朴实的话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捶打中砺炼
图片
蔬菜基地改革前后
2015年11月,伏后明来到札达县托林镇,任党委委员、副镇长。还没分工,就接到一项大任务:主持蔬菜基地改革由于管理不善和其他一些原因,本已在当地打出一定知名度的札达果蔬大棚日渐荒废。经过实地调研走访,伏后明逐渐梳理出管理模式、基础设施完善、打水井改善硬件、承包定价等几块大问题。太多时候,他要奔走在蔬菜基地和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经历过工人井下作业时石头掉落的险情,自掏腰包垫付过工程款,也经历过处在吵吵嚷嚷的一群社员中间,解乱麻一样一点点做通工作……当蔬菜基地改革终于能正常运转并且带动了当地就业;当看到合作社社员拿到分红时高兴的表情,伏后明也发自内心地感觉到了一种自豪和成就感。
“基层工作,经常是一些这样棘手又特别琐碎的工作。有时候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需要自己顶上去的时候,必须顶得住。”伏后明说。再后来任职札达县旅发委,面临更为复杂棘手的局面,他也不再发怵。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的艰苦,精神寂寞的煎熬,还会面临工作环境的捶打。”而这种捶打,恰恰是对个人成长最大的砺炼。
“当人面临困难,又不愿安于现状,就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就会比安于现状的人考虑得更多,会更加主动融入当地环境,会主动帮人解决困难,也会在面对艰难困苦时更加坦然和平淡。这也是我在阿里地区工作的最大感受和收获。”伏后明说。
把走过的大地重新变成地图
阿里的几年,伏后明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和同事举办的托林镇第一届彩虹文化艺术节。
因为阿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不多,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封闭而贫乏。多年来国家大力支援西藏建设,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如何能更进一步达到“既管肚子又管脑子的目的,提供一项常态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这成为伏后明经常琢磨的一件事儿。
图片
彩虹文化艺术节
札达县曾是古象雄王国的都城所在地,后来又曾作为古格王朝的都城,其实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百姓中间,也依旧流传着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形式。一方面有需求,另一方面也有供给,将当地的民间文化活动整合起来,通过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展现给老百姓,调动大家共同参与,文化艺术节的想法就这样慢慢成形了。
图片
彩虹文化艺术节
“当地百姓其实是非常有表演天赋的。而且表演形式不只有唱歌跳舞,还有相声、小品等。我们看过小品排练,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非常能调动大家的情绪。”有了这样的基础,伏后明和同事们的信心更足了。他们发动村里的各个作业组,每个组出一个节目。艺术节当天,几乎全县的百姓都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最远的赶了50多公里的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们挤在露天舞台周围,欢笑声阵阵,艺术节成了一场盛大的节日欢聚。
图片
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挤在露天舞台周围
“群众们都说,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过。”提到百姓的反馈,伏后明很是欣慰。
如果说几年前提到西藏,伏后明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壮阔的美景,那么现在再提到西藏,他说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地图。这地图上有简陋的街道、广阔的牧场,有那些熟悉的朴实的人们,也有风雪交加中曾巡看过的边境线。“国家下大力气发展西藏,是有宏远考虑的。”他说。基层实践,磨炼的不只是心性、能力,还有视野跟格局。如果说,去基层的一个初衷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那么如今则是要把走过的大地又重新变成地图,装在心里,再出发。
二十几年前,人们被电影院里孔繁森的故事深深震撼。孔繁森和阿里,成为一代人深刻的记忆。人们提到这位时代楷模,总爱说到他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二十几年间,一批又一批如伏后明一样的年轻人在祖国的召唤下,沿着前辈的足迹,奔赴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所长、贡献青春。他们不爱把“孔繁森精神”挂在嘴上,但他们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图片
阿里札达土林的彩虹美景
一个人
未必能改变一个地方
但当千千万万人汇成时代的洪流
投入同一项事业
却一定会改变其中的
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
图片
伏后明,五道口金融学院2012级硕士,为响应清华“到祖国基层工作”的号召,2015年毕业后去西藏阿里地区,先后在阿里地区噶尔县、札达县托林镇、札达县旅发委、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等单位工作。目前在西藏自治区人大办公厅工作。
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