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而读 躬身而行 昂首而进——《躬身》读后感选登(四)

图片
图片
(《甘南日报》2022年3月28日三版)
甘南草原上的一曲时代赞歌
◎ 刘春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职工任林举多次深入甘南州采访调研,积累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躬身——缘起于甘南的“环境革命”与人文传奇》。他在书中以严肃的理性思考记录甘南州自2015年以来开展的全域无垃圾行动,以高超的艺术笔触讲述当地的社会发展,以深沉的真挚情感展现温暖的人性关怀。该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优秀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文学创作无一不是从丰富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的真实内容中挖掘素材、捕捉灵感、记录时代的。在《躬身》中,任林举起笔从黄河上游写起,在第一章《河之故乡》中用两个小故事来展现改善河源区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第一个故事写在甘南州开展环境保护的卓玛加布有了政策的支持,看到了希望。第二个小故事写牧民达珞以前生活十分困顿,他的情况在甘南州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时被入户干部发现。他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住进了新房,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躬身》是甘南州客观真实的历史传记。全书共有八个章节,作者描绘了为甘南州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群体画像,有基层干部,有农牧民,还有中国作家协会的文化帮扶人员。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触摸宏大历史变革中的个体温度,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串联起甘南州环境保护实践的壮阔画卷,艺术地再现了甘南州群众团结一心、创造奇迹的辉煌历程。
在这部报告文学中我们可以读到,多年来,尼巴村和江车村两村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比较激烈的是草场之争。草场之争,说白了就是生存环境之争,都是因为贫穷所致。当地干部找准了两村争斗的原因与症结,对症下药,对两村实施经济帮扶以及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让村民们走出村子看世界,掌握一技之长……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终于让两村人放下仇恨,握手言和。
甘肃省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区,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题中应有之义。甘南州的全域无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成功了,并由此带动了一系列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在讲述中,《躬身》的字里行间始终折射着一种敬畏之情——百姓朴实善良,勤劳勇敢,对土地充满敬畏;领导干部睿智理性,对人民充满敬畏;作者心怀大爱,虔诚而且勤奋,对手中的笔充满敬畏。
纵观全书中提到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如果用一种更加简洁有力的方式来总结,用一种人类的形体符号来表达,正是这本书的关键词:躬身。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一种抽象的姿态,是一项行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理念。作品中无论是“躬身”的决策者、引领者还是实践者、见证者,都在新的时代征程上,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创造着新的动人传奇。
(摘自《国家电网报》)
躬身而思 躬身而行
——读长篇报告文学《躬身》随感
◎ 马强
阅读任林举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躬身》,是一场精神的陶冶,是一段漫长的回忆,也是一次心灵的旅途。
翻开第一章《河之故乡》,在黄河上游的玛曲,宽阔草原上悠扬的歌声,是人们对返璞归真的赞美,寄托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阿万仓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地,黄河在这里从细小的支流变成宽广的大河,一路东去,穿过高山平原、流经城市乡村,哺育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滋润着华夏大地沃野千里。以管窥豹,黄河水源地保护只是甘南州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作为青藏高原东部和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溪一木,不仅纯净而且弥足珍贵。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脆弱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也会反噬我们自己。避免被大自然惩罚,唯有躬身而思,静静聆听它的心声,读懂它的心思,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史上,这里也和许多地方一样曾发生过一些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短视行为。茂密的森林被砍伐,平整的河道被破坏,就连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原也遍地垃圾……事实一再证明,粗放式的发展不仅不可持续,还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存发展。重拾与大自然的信任,唯有躬身而行,默默抚平它的创伤,呵护它的美丽,让大自然焕发生机。2015年,甘南州委、州政府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全州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同舟共济,从一次次环境卫生整治、一场场国土绿化活动、一个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开始,一点一滴去努力改变、经营、守护自己的生态家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追寻作者的足迹,黄河两岸水草肥美,东方瑞士肃穆祥和,尼江变化世人传颂,洮州大地如诗如画,白龙江畔繁花似锦……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众生万物竞自由,长天秋水晚霞朝露,处处皆美景。
有人把环境革命比喻为:“打扫屋子再请客。”随着甘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大幅度提高,因地制宜的文化旅游和特色农牧两大支柱产业开始蓬勃发展,“五无甘南、十有家园”指引未来发展方向。书中宋怀平一家的经历,就是七年来全州许多普通家庭发生巨大变化的真实写照,从一开始的犹豫不定,到后来奋力开办农家乐,是因为宋怀平他们从优美的环境、整洁的村落、平坦道路、白亮的灶台等细节看到了致富小康的希望。
七年间,领导干部躬身而思,睿智理性,描绘发展蓝图;基层干部躬身而行,践行服务宗旨,坚守初心使命。七年间,人民群众躬身而思,换来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眼界见识的开阔;人民群众躬身而行,得到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摆脱贫困的喜悦。一场波澜壮阔的环境革命究竟有多大能量?它让一切归于宁静,风平浪静、民心思进;它把一切变得直观,化繁为简、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它将一切化为灵秀,风吹麦浪、春色无边……
读完《躬身》闭上眼睛,一些生动的画面纷至沓来,是卓玛加布醉心于自己的治沙成就,在清晨波光粼粼的河边;村庄巷道中散步的拉毛加抚摸着文化墙,感叹尕秀变化之大;飞快的黑颈鹤在蓝天盘旋一圈后又飞到了西合道的肩上,仿佛是在感谢这段时间的精心照料……
《躬身》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到了洛克之路和扎尕那。百年前美国探险家洛克途经此地,记住了这里的绚丽景色,同时也记录了这里的闭塞落后。但他不曾想到的是,百年后他心中神秘原始的“伊甸园”竟会成为世人皆知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我州集中展现生态美、人文美的窗口。
我想,无论是谁,在夏季躺在草地上静静欣赏群山环抱的扎尕那夜空时,一定会深深感叹“躬身”意义之长远,力量之广博!
为了“甘南绿”更绿
——读长篇报告文学《躬身》有感
◎ 魏海军
在第二十届“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开幕式上初次听到“有一种天色叫‘甘南蓝’,无须望眼欲穿,梦想的翅膀就会自由飞旋。有一种底色叫‘甘南绿’,无须浓墨重彩,信仰的曲线就会自然天成。有一种水色叫‘甘南美’,无须诗情画意,心灵的港湾就会碧波荡漾。有一种月色叫‘甘南情’,无须蓦然回首,记忆的廊桥就会灯火阑珊。有一种音色叫‘甘南韵’,无须曲高和寡,生命的天籁就会穿越云霄。有一种成色叫‘甘南红’,无须慷慨激昂,奋进的旗帜就会迎风飘扬”……这就是甘南,如诗如画的大美甘南。
绿色是甘南的底色,也是生命的颜色,“甘南绿”无须浓墨重彩,就会自然天成。为了“甘南绿”更绿,为了让如诗如画的大美甘南更加绚丽多彩,2015年州委、州政府在甘南全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域无垃圾”行动、75万民众全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全州各族群众躬身入局,撸起袖子,弯下身子,捡拾垃圾,每个人都恨不得把自己变成“洗衣液”,洗净甘南大地上的污垢,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吸尘器”,吸净甘南大地上的尘垢。最终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目标,打开了甘南发展的绿色生态之门,开启了努力打造“五无甘南”、着力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任林举用脚步丈量大地,走遍了甘南七县一市的角角落落,用详实的资料和切身感触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躬身》。前一段时间,甘南媒体连载了《躬身》的全部内容,我每日跟读,读后感触很深。
《躬身》成了甘南的人们生活工作之余谈论的新话题,甚至于同事之间见面打招呼都问“今天看(听)《躬身》了吗?”长达26万字的《躬身》是关于甘南“环境革命”与人文传奇的长篇报告文学,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躬身》是任林举老师怀着对甘南人民这一壮举的崇敬和对这段历程的感动写成的。《躬身》以大量触动人们心灵的细节真实记载了甘南人民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伟大理念的实践。就玛曲而言,“环境革命”的“蝶变效应”已经凸显。在过去五年间,黄河流经甘南玛曲段水量补给大幅增加,径流量比十年前平均增加18.6%,入境水量提高了9.68%,出境水量提高了31%,黄河在玛曲段注水增流量占黄河源区径流量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六分之一。森林草原上土狼、狐狸、猛禽、鹿、羚羊等野生动物数量较十年前明显增多,黑鹳、天鹅等珍稀鸟禽数量猛增,高寒草甸物种丰富度每平米达到18至31种,湿地面积扩大了近2.8倍。在甘南的“环境革命”中,“缺氧不缺精神”的甘南人民躬身守护了“地球之肾”和“中华水塔”。现在的甘南已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华丽转身,彰显了生态报国的甘南担当!
《躬身》之与我们,就是躬于身,力在行。我们要躬身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保护生态环境的甘南之壮举和甘南之精神发扬光大,让“甘南绿”更绿,让祖国的大好河山更美。日月垂青的大美甘南,在勤劳勇敢的甘南人民的努力奋斗下,一定会在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取得更大成就!
躬身入局 挺膺担当
——读长篇报告文学《躬身》有感
◎ 王晓玲
躬身,在甘南大地上,就像春日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心灵,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
作为羚城儿女,从“环境革命”的起点到“五无甘南”的蝶变,一个简单动作的不断重复,拾起来的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园,也是对“五无甘南”“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目标的不懈追求和挺膺担当。
阅读任林举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躬身》,不禁感慨万千,《躬身》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无一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亲历的,感受到的真实,而“躬身”精神也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一种精神烛照和引领。
躬身入局,挺膺担当。
“躬身”是品格,是情怀;“入局”是勇气、是担当。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躬身就是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信念,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担当。我们更要以坚毅的品格、为民的情怀、破题的勇气,在推动组织工作迈进新征程中躬身入局。
以“躬身”之态,秉持“众芳摇落独暄妍”的坚毅品格。
“躬身,经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五年之后,这个简单的动作便拥有了神奇的意义。”亮最晚的“灯”、码最精的“稿”、务最实的“工”、吹最正的“风”、出最亮的“点”……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改革发展的主战场,还是在社会治理的主干线,都有组工干部的身影,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躬身,展现的不仅是党员示范引领的形象,更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置身新时代,面对新形势,组工干部更要以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态度,牢固树立“组织工作无小事”的观念,以“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信念,推动组织工作一次又一次的蝶变。
以“躬身”之态,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是在新时代下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的高度彰显,是我们党担当责任的重要体现。
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要做躬身其中的局内人,把对人民的敬畏根植于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一以贯之,践行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大兴调研之风、解决突出问题”主题活动,深入基层攀亲戚,坦诚相待交朋友,倾听群众的想法、干部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着力解决他们的问题,不断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切实树立组工干部可亲、可敬、可信的良好形象,真正使组织部门成为群众、党员、干部、人才的“温馨之家”,使组工干部成为大家愿意亲近的“娘家人”。
以“躬身”之态,提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破题勇气。
“躬身,已经远远超离了它自身所拥有的具象,变成了一种象征或者隐喻。”所谓担当,就是以干事为本、以实干为功、以苦干为荣。组工干部必须牢记使命、胸怀大勇,敢于较真、敢于交锋,以动真碰硬、敢抓敢管的魄力,强化问题意识,磨炼破难本领,在难事面前少说“干不了”,多想“怎么干”,善于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去破解难题、化解矛盾,不断开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工作境界。
躬身,就似三月里温润的春风吹遍了甘南大地,广大组工干部在一言一行中阐释了“躬身”的深刻内涵,就像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扎根于组织工作的土壤中,播撒在时代奋进的瀚海里,在组织工作的广阔田畴里发芽,在星辰大海中勇进,在无数平凡的角落生长,在祖国的每个角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图片
甘南日报官微声明
甘南日报原创微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及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按规定予以一定报酬。
编辑丨邓永强 责编丨后晶晶
审核丨张淑瑜 终审丨张大勇
图片
关注最走心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