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MBTI,我快被逼疯了

大家好,我是实习编辑泽华。
我最近要被 MBTI 搞麻了。
Seriously, it's been insane. 抖音小红书密密麻麻的 MBTI 表格,评论区随时随地出现的字母方阵集合,微博每滑两屏就要出现的“火遍全网 MBTI 测试!!!”外加交友软件里(左)滑不完的 INFP(我有女朋友,我就是随便看看),网络生活已经彻底被这个四字矩阵包围。
线下生活也在逐渐遭殃,不知从何时起我周围也开始出现了熟练掌握这四字密语的活人:
“我就喜欢 INTJ,今天跟一个 ENTP 出去了,好讨厌,我还是要找 INTJ”;
“最近认识了一个 ESFP,但我还在观察,他是 S 还是 N 好像不太显著”;
最好笑的是一次选题会上,同事赛赛对 MBTI 吐槽了几句,结果:
图片
两周前,朋友们不知为何组团来问我的 MBTI 结果,我第9次翻出图库的那张截图,报出四个字母后,他们笑得不行,甩过来一张表情包:
图片
图源微博@MBTImemes
我在短短几秒内经历了被击中、愧疚、反思、疑惑、怀疑,千言万语汇成(没发出去的)一条朋友圈:
MBTI 到底是什么鬼啊?
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理解 MBTI 这个东西。
一方面,只要稍稍动动手指,外加稍稍有一点自我怀疑精神,就能找到一连串它不靠谱的证据;
首先,MBTI 是由一对没有科班心理学背景的母女创立的(MBTI 的全称是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以两人的姓命名),MBTI 是基于她们对荣格《心理类型学》一书的一腔热爱捣鼓出来的;
图片
如果你还不知道 MBTI 十六人格是什么
其次,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在当今心理学界好像也不怎么受待见,连他自己也说他的分类是基于自己的观察而非实证;
同时,一份可靠的心理学量表,结果得是可靠的(“信度”和“效度”需要达标),变来变去那就叫不可靠,“MBTI 结果会变”“S 还是 N 不太显著” 不是我们有多面性,是它自己不靠谱;
最后,MBTI 是一套完全靠自己答题的问卷,你真的确定每一道题的 AB 选项里,你选的是更符合过往行为轨迹的你,而不是想象中的你自己?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说,“我做的不是 AB 选项啊,是有一个维度的,每道题有7个圈可以选呢”,哈哈,这就要说到我这周刚刚发现的秘密:如今中文社交网络最流行的那套、最后会出来一个方头小伙子 avatar 的 16 型人格测试并不是 MBTI,而是另一个名叫 Neris Type Explorer 的自量问卷;我又比对了我做的中文版本和最新英文官网,发现题目也不太对得上。
图片
但另一方面,这些话我平时只能噎着:强调 Neris 不是“正宗的” MBTI 、我们没有做上“最新版本”的 Neris 测试题,以及挑战原始版本的 MBTI 的合法性(二元是愚蠢的,把人分类是粗暴的,以及“实感 S/直觉 N”和“判断 J/感知 P”,这两组真的有很大区别吗?),都只会让我成为那个煞风景的。
毕竟,MBTI 的“不科学”打败不了我们的“情绪事实”:MBTI 让人上瘾。
上瘾不是我信口胡说,为了这次的稿子我和十几位读者聊了聊,一大半的人(都在我的引导下)提到了自己的上头期:
Liu说,自己最上头的那个月所有的摸鱼时间都给了 MBTI ,在知乎看分析,全网找梗图,每天和老板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在聊天记录里搜16per(就是那个高仿 MBTI 测试网站),跳出来了上百条信息;
我问起 Christina 会不会猜别人的 MBTI,明显听到她声音兴奋了起来,“这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环节!”
上官的手机里则攒了上百张梗图,几乎报出任何一个组合就能甩出几张对应的(然后和我解释说“是小红书的大数据太厉害,我越点他越推”);
不知道她俩和人的交流日常是不是:
“最近认识了一个ESTP”
图片
图片
至于 MBTI 上瘾的上钩点,80% 的人都提到了“准”,比如在浙大念日语专业的 Apala 被 INFJ 的“理想主义者”戳中,联想到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学才选了这个小众专业,比如 ENTJ 的小家看到描述里提到“规划性极强”,一下子就理解了自己为什么是 schedule 狂魔,再比如萌萌看到 INFP 是“治愈者”“知心人”,一下就懂了朋友们出现情感挫折、人生迷茫时为什么总来找她。
有位前辈曾经和我说,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轻松点,“当有人向你描述自己是怎样时,take their words for it",可当我在两天内接受了这样高密度(来自陌生人的)正面自我描述冲击后,想到自己也曾经为 ISTP 的“高冷”标签沾沾自喜了一阵,还是忍不住去想,“这就是传说中积极心理学的最大陷阱吗?操纵人类的最佳方式从来不是利用所谓人性的恶,而是告诉我们,我们是独特的有价值的好人?”
MBTI 当然不是什么多严重的操控,它没有指使我们具体去做什么,但我们的确在无穷无尽的网生内容里花费了大量时间;同时,“被描述”和“被解释”的力量也是惊人的,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的界限在被描述、被解释的过程中不断模糊,我们沉浸在 MBTI 帮我们绘制的成长图卷里,甚至在有些时候,我们得像自己做数学题时写一步就看一眼参考答案的一样,去给自己的选择和做法盖戳,“这样是对的,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同事赛赛大我10岁,她有时会开玩笑说,“你们年轻人啊,就是没有 validation 就活不下去,总得有个貌似权威的声音告诉你们 it's OK to be you 才能好受一点”,我常有想反驳的心,但静下心来想想,好像是这么回事。
写到这里,我大概心里已经有了结论,MBTI 真的没有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它论心不论迹,论好不论坏,永远记不全的字母排序和学术腔调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找到了可以解释一切的“万有理论”,基底却是粗糙的量化、提纯和贴标签,把“人性”的幽微之处全部剔除,给到每人一个半开放的标准套餐。
在这个半开放空间里,我们不断为 MBTI 加上自己的注解,这些自我注解和之后的交流当然可以是有趣的,但或许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放进了格子里。
同事大怪听说我在做吐槽 MBTI 的稿子,提起自己曾经看错日历,人生前20年都以为自己是处女座,“一直觉得好有道理,我就是爱较真又有点玻璃心”,直到2年前她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天秤,至此之后就对任何人格归类提不起太大兴趣了。
图片
“现在已经不想描述自己了;我就是一个混合的、无法被条理清晰化的个体,况且我们发出的动作都是基于具体情境,即使出现了一个自我认知表列到了几百上千条,它依然无法预测我在每一个场景的反应。
我和赛赛一样,觉得 MBTI 里的问题都没法回答:比如你问我喜欢有部署的工作还是有灵活性的工作,在同学聚会中是安静还是健谈,我不知道啊,看情况吧?得看这任务我熟悉还是不熟悉,得看这次聚会上的同学我关系好还是不好吧?
这样简单直接的道理,我居然听出了一种恍然大悟感。我再次打开了那套(高仿)MBTI 测试题,面对“你是否经常陷入沉思/是否无法忍受杂乱的收件箱”这一长串无法作答的问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晕眩,赶紧叉掉链接把手机扔在一旁。
终于清静了。
从此之后,我就是我。
一个不可被解释的 ISTP-T。
撰文:泽华
编辑:赛赛
助攻:yoko、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