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煤都”满目春(图)

江南都市报讯 江西日报记者尹晓军、刘启红报道:暮春时节,草长莺飞。在芦溪县源南乡石塘村的脐橙基地,漫山碧绿的脐橙树英姿挺拔,像一个个守护青山的士兵,好不壮观。

安源区青山镇正着力打造的中医药养生小镇。曾经的废弃矿山,现已成为当地一个鸟语花香的网红打卡地。图/江西日报记者刘启红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惨不忍睹的“不毛之地”,四周遍布煤矸石,人踩上去,脚都被硌得生疼。“都是挖煤留下的后遗症!”村民们说。不过,自芦溪县投入巨资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以来,这里逐渐改变了“灰头土脸”的容貌,从2015年起开始建立了一个脐橙种植产业扶贫基地,规模现已达到3300多亩。

石塘村矿区的“涅槃”,是萍乡致力偿还生态欠账的生动缩影。作为一座具有120多年采矿历史的老工矿城市,因为煤,萍乡经历过辉煌;同样因为煤,该市也承受过生态被破坏的“报复”。为此,生态转型便成为萍乡推进城市转型的重头戏,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更被当地视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凡事预则立。萍乡市全面核实辖区内所有废弃露天矿山名称、遭破坏土地面积等详细信息,以此编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分类施策。还建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台账和季报制度、销号制度,进行动态数据监测。

矿山修复治理需要财力支撑,萍乡市一方面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向上“争”资金,至今已累计争取上级资金3.31亿元,成功申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积极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以奖代补”资金申报工作,总计申报27个矿山治理项目,申报资金达7000余万元。另一方面探索市场化生态修复新模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目前已完成5个市场化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立项,项目建设总规模4122亩,计划总投资3.6亿元。

积多年之功,萍乡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渐入佳境。最新数据显示,该市共有废弃矿山图斑908个,面积达3.47万亩。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完成废弃矿山图斑修复650个,修复面积2.68万亩,修复率达77.43%。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进村一身土,环境脏乱差。”这是形容过去以水泥和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安源区青山镇乌石村的一句顺口溜。据早年负责征兵工作的村干部介绍,该村过去很多年没有人通过征兵体检,“大多因为心肺方面的问题被刷下来了。”痛定思痛,该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环境修复整治行动,全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工程,建成了人人夸赞的乌石印象田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年产值达1000万元。

萍乡市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注重与矿区村庄整治相结合,同步实施土壤修复、高标准农田改造、水利设施加固,实现农田稳产高产的目标。并结合土地整理、矿山环境整治等绿色生态建设,利用废弃矿区发展果木产业,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居住环境大改善。同时,引导矿区治理向旅游拓展,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健身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得益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萍乡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瞩目,成功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国字号”荣誉。今年,萍乡将迎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胜利100周年,昔日“江南煤都”如今华丽转身,这些含金量颇高的荣誉,正是对这座工矿之城的最好褒奖,也是对革命先辈的最好告慰!

短评

萍乡因煤立市,因煤兴市。但由于长时间、高强度开采挖掘煤炭,当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十分突出,被烙上一道深重的黑色印记。近年来,该市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以改革的举措、市场化的机制,破解老工矿城市生态转型难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放眼萍乡,绿色律动,花团锦簇,满目皆春。这,正是萍乡生态修复交出的亮眼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