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大山深处的止疼药,让68岁嬢嬢高喊今年要多种一亩地!

还记得乡村里的他们吗?
是这样一群人,用勤劳滋养每一方土地,用汗水浇灌每一季丰收,但也是他们,至今还在乡村田野寻求新的知识、在大山深处渴望亲人的陪伴......
这个春天,腾讯公益向你发出邀请,在4月27~29号三天,来“乡村振兴.重庆专场”公益活动,带着爱心和善行,一起感受乡村的美好,也助力乡村里的他们持续迈向振兴之路。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憨厚朴实、勤劳致富,是太平村村民的真实写照。一年又一年的24节气陪他们走过了播种、耕种、秋收......村民们为自己种出了富裕的生活,也为更多人提供了丰富的粮食。
但他们的身体健康却被逐渐忽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就医不便,病痛便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大山深处的农田
尤其是这大山里的一亩三分地向来不是那么好种的。巫溪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大巴山东段南麓,位于渝陕鄂三省交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其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30—1950mm之间。
图片
巫溪县尖山镇的大山
山大坡陡,气候潮湿,加上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巫溪县以播种为生的人只能通过肩挑背抗和骡马驼运的方式来运送物资,他们弯着腰,驼着背,踩着泥,牵着绳,不知过了多少年这才一步一步走出了生活的希望之路。
当疼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她这些毛病一时半会治不好,得慢慢养。”
“其实你看我们农村里的人哪个身上没有一点毛病,腰啊、腿啊、手膀啊,都是毛病。但地里那点活,时候到了就要做,老天爷可不会等人呢。”
向世碧丈夫说。
图片
向世碧在农田里摘菜
向世碧,今年69岁,家住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太平村。
在这个村子里,她和丈夫算得上是勤劳致富的典型,多年来他们紧跟政府脱贫攻坚的节奏,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盖上了一栋漂亮的房子。如今两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对父母孝敬有加,她别提有多高兴了。
图片
向世碧与儿媳
但吃穿住行的条件虽然好了,身体却没能跟上。
向世碧早些时候因为忙于操持家务,被慢性阑尾炎困扰了好多年;腰也被摔伤过,偶尔痛得她连走路都得紧紧箍上几圈布带,腿也总是隐隐地疼痛。她曾去大医院检查过,花了很多的钱和时间,始终没能得到根治。
更让人难过的是这些疾病带来的疼痛,不只是向世碧,还有所有的村民们都在慢慢习惯,时间一长,疼痛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
向世碧与丈夫
山区山大坡陡,乡镇村社的人若是想到县医院去一次,不仅距离远,耗费了时间与精力,且衣食住行治疗等费用零零散散加起来,几乎要花费千元以上,甚至更多。有些村民身体有缺陷、出行不便,便只能硬拖着。久而久之,小问题就忍成了大问题。
图片
陈绪芝
陈绪芝今年68岁,同样也是尖山镇太平村的一个普通农妇,她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面容消瘦,有着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和一双泥土色的手。
早年家中为了给老伴治病已经花费了不少积蓄,为了省钱,头晕她能忍,腰痛她能忍,腿疼她也能忍。忍着忍着,疼痛仿佛成为了她生活中的常客,挂在她药田的锄头上,歇在她厨房的锅灶边,藏在她刚洗好的衣服里,就这样一天天地拽着她走到了现在。
如今,丈夫的身体已经好转,平时可以一起去药田帮忙,女儿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儿子成为了一名教师,在不远的镇子上教书。
开在家门口的康养屋
“这个康养屋搞得好啊。过去我们身体不舒服必须在医院去才行,现在就在家门口,简直太方便了。”
“我去做了8次调理,每做一次下来人都感觉很轻松,腰酸背痛都得到了缓解,我以后还要坚持去做,直到我这些老毛病全面好转。”
“我这心里别提有多舒服了。”
这是向世碧在连续多年耕地后,第一次觉得伤病带给她疼痛的负担得以减轻,就好像给生活来了一片有效的止疼药一样。
图片
尖山镇自然康养屋
2022年1月份,由巫溪县慈善会发起公益项目,在太平村建立了一个自然康养屋。该屋旨在为山区居民提供慢性病康复调理、传播健康生活知识、培养康养调理技能人才、让村民“自助、他助、互助”。国家的复兴,离不开乡村的振兴,更离不开农民的健康。
近年来,得益于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开展,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农耕有了器具,交通有了道路,衣食无忧、风雨不愁,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种在康养屋里的希望
如今困扰他们最多的反而是这些时不时冒出头来的“日积月累的小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巫溪县现有农村劳动力大约有18万,其中患有各种慢性病的高达80%。
向世碧去康养屋做了8次理疗之后,疼痛消了大部分,行走也方便许多,还能下田里去砍菜扯葱花。
图片
图上从右往左分别是,陈绪芝夫妻俩,巫溪县慈善会会长刘开全
在她的介绍下,陈绪芝也来到自然康养屋做起了康复理疗。几次尝试之后,她感觉到了身体上的变化,头晕头痛发作的时间间隔明显增长,腰腿疼痛的强度也有所降低。
“精神状况都变好了,”她同康养屋的志愿者詹女士说:“晚上睡觉都睡得安逸多了。”如今她坚持理疗已有22天,身体大有好转。春耕时节到了,陈绪芝每天和丈夫一起到花药田耕种育苗,一天下来,仿佛还有不少的力气。
“去年我们家种了2亩多的黄淑葵,今年我要种3亩!”陈绪芝充满希望地说:“等以后身体再好一点,我还要种更多。”
这个在大山里的康养屋,不仅给村民们带来健康的身体,更多的是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身体好了,可以继续种地了,这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最质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