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喜迎党代会•改革展风彩”亮点之凯里篇·之黄平篇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戴口罩 勤洗手 不聚集 勤通风;外地来客要报告 避免疫情不知道

编者按:202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贵州也迎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回顾和深入总结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经验成就,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良好改革氛围,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喜迎党代会·改革展风采”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改革亮点宣传活动,经认真组织筛选并报省委领导审定,从各地各单位报送的190余篇改革亮点或综述文稿中精选出83篇,现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

发展关头,改革者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凯里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破难题、防风险、求创新、拓开放、促发展,突围困境、开创新局,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连续五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打破困局、勇闯新局,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凯里市也是问题围城,蔓延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成为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市委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聚焦阻碍发展的系统性、结构性、根本性问题,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破冰稳步前行。

经济体制改革明晰发展路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重大成果,“千企改造”项目完成投资31.2亿元,清理闲置厂房9.68万平方米、闲置和低效用地170.62亩。PPP合作成效凸显,入列贵州省首批省级PPP示范县,“凯里市城镇供水项目”入选国家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典型案例,在全国PPP模式成效明显县市评选活动中获得国务院表扬。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黔东南高新区以民族医药为重点的大健康医药产业,炉碧经济开发区以玻璃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建材产业和以酸汤、蓝莓加工为重点的特色生态食品加工业建设加快,海生玻璃、黔波永太、国药血制、飞云岭、苗仁堂等公司、企业在园区加速集群。5年来,共签约项目376个,签约资金826.06亿元,到位资金537.69亿元。

社会体制改革持续发力。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驱动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至73.62平方公里,户籍制度“零门槛”改革持续深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9%,被评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引导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市容秩序管理的创新城市治理经验获国家推广。“132”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入选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调研课题,“融合治理”模式受到了中央、省领导肯定赞誉,2017年全省政法综治工作现场会在凯里召开,省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按照“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要求,构建了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问题由下至上一网采集、一键上报、联动联处、反馈报告,由上至下分流处置、一体派单、指挥调度、督察督办的双向流转工作体系,2021年贵州省诉源治理现场观摩会在凯里市召开,四个点接受现场观摩,相关做法经验得到省、州肯定。《贵州省凯里市创新“村社宜站”加强村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获民政部评为2021年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生态文明改革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出台《“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凯里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实施方案》,构建了河道保洁管理新模式,“河长制”得到全面强化,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取得实效,鱼洞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先期试点成效初显,中心城市、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抢抓贵州省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1个,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投入12.53亿元为行政村、自然寨配备垃圾清运设备和保洁员,建制镇垃圾转运设施全覆盖,城乡垃圾收运率达100%。建成大健康绿色慢行步道52.7公里,公园广场70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2平方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中国绿水青山生态强县”称号。

民主法制改革增强安全感。出台平安凯里建设、法治凯里建设等系列方案,成立了黔东南州首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探索传统执法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创建“凯里法治云平台”,获省、州领导认可并在全省、全州推广。依托该平台,抢抓全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试点机遇,在全省率先建成行政执法信息“法治云”平台,推动行政执法工作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获得司法部的充分肯定。三棵树镇南花村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探索未成年人保护“五张网”新模式,建立“凯里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与凯里市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纵深开展,获省、州认可并推广。

文化旅游改革提升美誉度。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评估,凯里苗岭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下司古镇荣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花苗寨、湾水岩寨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3.15%。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第五批非遗代表性名录推荐项目,舟溪青曼苗寨、旁海屯寨苗寨入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麻塘精准扶贫”入选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落实旅游“四大行动”,以作价入股方式盘活香炉山景区项目,并打造成为以康养旅居为主题的中华医学文化园。市文化馆入选全国一级文化馆,完成2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200个村(社区、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建设,镇街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实现全覆盖。

改革赋能、开放合作,全面激活发展新动能

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大战大考的紧要关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凯里坚持深化改革,坚定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强创新力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大胆“改”。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55家市属国有企业优化重组为5大集团公司,实体化转型步伐加快。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变更认定为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批复。

全面“放”。开放合作全面拓展,凯里海关封关运行,黔东南陆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稳步推进。用好用足东西部协作机遇,通过“东部+”的模式,深入推进与杭州市、佛山市在产业、文化、教育、卫生、人才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着力“服”。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创新成立市委产业发展和投资促进委员会,开展市领导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民生“三服务”工作,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一个工作日,五年来新增市场主体40039户,为稳增长稳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在全省率先推行“2+2”模式深化“一窗改革”,“码上办”实现行政审批效能大提升。启用贵州省首家“一体化集成”智慧办税服务厅,精准引导税、智能风险监控、自助投诉等多项智能办税功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高标准建成“市民之家”政务服务中心,入选贵州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评选名单,全力推进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将全市9749项为民服务事项接入“贵州政务服务网”,实现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居)三级全覆盖,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成功通过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评估验收。

持续“创”。科技创新水平持续增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2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入选23家,创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39个,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到85%,人才资源数达10.6万人,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2020入选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

践行宗旨、改革为民,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做到改革聚焦百姓所需所盼,精准解决民生痛点、难点、堵点,一幅幅民生画卷跃然展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凯里召开,代表贵州省接受国家第三方评估并顺利过关。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出门七有”社区模式等一批经验,获得了省、州认可推广,实现81个贫困村6.13万贫困人口全部出列脱贫,4.42万人搬出大山进城安居。完成10059套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权证办理,兜牢1728户6206人防贫监测和帮扶底线。着力实施“企业兴村、能人回村、市民到村”的“三村”工程,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激活乡村振兴建设新活力。着力推动“平台公司向实体机构转型、合作社向公司运营转型、普通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的“三转”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发展。

教育资源更加宽裕。投入27.8亿元提升教育基础设施,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6所,新增学位4.3万个,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管理模式走在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16.3%,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稳步提升。“学在凯里”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教育拉动效应逐步显现,“农耕+”劳动教育模式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典型案例。

就医养老更加便捷。组建以市级公立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院(服务中心)为主体、村级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联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形成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大力提升医疗待遇保障,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筹资分别增长45.61%、27%,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和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入列国家级县域医共体试点县。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有效解决。

社会保障更加有效。以打造凯麻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支撑,大力落实“强州府”五年行动战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4.87万户,背街小巷31条。创新推出“1113”涉房开纠纷诉前调解工作模式,全力处置化解问题楼盘47个,有力有效解决26708户群众的安居难题。扎实落实“稳就业”措施,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0.9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3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8亿元,带动就业345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

踔厉奋进闯新路,笃行不怠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凯里市将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续写改革新篇章。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黄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州委改革决策部署,始终保持坚定不移抓改革的定力和韧劲,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扎实推动改革工作落实,如期完成了阶段性改革任务,291项改革事项落地见效,在一些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出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亮点改革激活力 百花齐放春满园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五年来,聚焦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力求最大突破,激活了黄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改革中的一项项亮点呈现在我们眼前,使黄平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打造省级首家“园林城镇”,宜游宜居。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夯实绿色家底、发展绿色经济、转化绿色资源、推动绿色赋能,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园林城镇建设,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城镇绿色发展之路。成功打造“神秘且兰·古韵旧州”旅游品牌、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0年7月,黄平县旧州镇被省政府命名为贵州省园林城镇,是全省第一个获评省级园林城镇的乡镇。

创建“代收通”两险征缴系统,实时高效。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征管改革,自主研发城乡居民保险“代收通”系统,方便群众缴费,提高征管效率,先后获得省级、州级推广,荣获2020年度黔东南州创新项目二等奖,得到《贵州日报》、黔东南州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和关注。

创建“平易办”政务服务品牌,便民利企。拓展“贵人服务”品牌内涵,探索“应进必进、应减必减、应聚必聚、应改必改”服务模式,积极创建“黄平事·平易办”政务服务品牌,进一步深化“一门办、一窗办、一网办、异地办”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从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县、乡、村三级1432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接入贵州省政务服务网平台,进一步实现便民利企局面。

创建“村企联建”产业发展模式,共谋振兴。制定“村企联建”结对帮扶方案,将乡村振兴与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按照“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吸收农民就业帮扶,引导农户实现花卉、果蔬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创建“绿色金融”金融服务品牌,企农共富。以“党建引领、金融助力、企农共富”为目标,建立“机构联动、服务联促、风险联防”三联共建机制,调动企业、专家、人才、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创业热情,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支持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有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实施金融信贷和帮扶资金投入28个扶贫项目,落实无偿帮扶资金4846.32万元,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109个。

重点改革蓄能量 惠及民生利长远

民有所呼,改有所应。改革贵在行动,重在落实。五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教育体制改革播种春天的“希望”。创新教育机制,优化教育结构,学前教育办学机构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民办幼儿园普惠率达到89.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93%。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层次递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4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73%,进一步推进小幼连贯制改革,建立小幼连贯制学校44所。探索建立高中课堂“五环”动车组式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高中课堂教学改革试点,推进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成立南北面幼教集团。黄平县谷陇中学《“品德+特长=人才”落实学生核心素养》被列为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新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人民日报》《贵州日报》等媒体报道。

医疗综合改革带着暖心的“温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制定实施《黄平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县域医共体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体系,科学界定县域医共体内部管理职能,在全县组建2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的服务新格局。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巩固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治疗检查的实施方案》。五年来,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比例逐年提升,2021年县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19.44%,比2017年增长3.43个百分点,2017年被省医改办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省级示范县,2019年确定为全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县,2021年确定为全省第一批传染性及重症肺结核患者集中住院治疗试点县。

社会治理改革托起稳稳的“幸福”。推进城区社会防控警务一体化改革,成立县城“骑警小分队”,通过定人、定岗、定责对全城区进行巡逻,进一步创造社会安全环境。推广“四级调解”机制,全力构建“矛盾化解多元化、村级治理规范化、抱团发展集约化、村际联动一体化”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积极探索建立县、乡、村应急救援“三级”责任一体化新模式,建立“4个1”乡村应急机制,切实打通乡村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群众诉求,创新推出社区党支部与党员、群团组织“三个双向”(双向述职、双向承诺、双向沟通)机制,建立“红管家”易扶社区治理新模式,进一步解决易扶社区居民身边“小事”,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自主探索“院坝协商”基层自治试点,通过“院坝协商”,调解基层纠纷。启动实施产业发展、通组公路、连户路、灌溉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村庄卫生清理、垃圾清运收费、村容村貌整治等一批相关村规民约。

难点改革齐保障 稳定大局促发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回顾五年来改革步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工作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各个领域改革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司法体制改革,保障社会稳定,开创了“法治黄平”的新局面。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开展司法服务活动,不断健全完善互联网“云”司法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对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需求。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和网上咨询等各项服务指标在全国诉讼服务指导中心平台应用指标中排名靠前。推进行政裁决工作体制建设,构建依法裁决、规范高效、责任明确的行政裁决体系。积极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科学调配和高效运用审判资源,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优质、高效、低成本解决矛盾纠纷。持续深化“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梳理并公布黄平县第一批村(社区)证明事项保留清单,发布黄平县第一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目录。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开创了“文旅融合”的新局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打造“非遗文化+”特色模式,从发展、销售、宣传三方面着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发展有机结合,2019年以来,通过非遗项目提高旅游业增收3.6亿余元,带动地方经济增长5亿余元,全力助推乡村产业、文化振兴。在红色教育、红色文化传承上下足功夫,定制一批“红色经典课程”、组建一批“红色宣讲队伍”、打造一批“红色教育阵地”、创办一批“红色文化活动”,目前黄平县已纳入黔东南州党性教育基地教学点建设,年均接纳党员干部和旅游群众20万人次开展红色教育。积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编制实施《黄平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黄平县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性规划》,创新“精致全景、精细体验、精美融合”模式,用高标准旅游规划引领全县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形成“文旅+康旅+体旅+农旅”全域旅游新格局。积极探索“旅游+”“+旅游”发展模式,建立“保障、运营、融合”三个机制,创建贵州省首批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高分通过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初审,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624.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95亿元。成功打造航空飞行小镇文化品牌,成立飞行俱乐部,举办第五、第六、第七届AOPA国际飞行者大会,同时实施一系列低空飞行旅游项目,各类飞行培训年收入达400万元。十万营滑翔伞运动已成为低空旅游的新亮点。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契机,组建“理论宣讲”“文明践行”“法律普及”“技术推广”“健康服务”“文化惠民”“科技普及”“助学支教”八支志愿服务分队,成立黄平县青年志愿者协会,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县志愿服务体系。

农业体制改革,巩固脱贫成果,开创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探索农村产业“规模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模式,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差异化、农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成功申报省级样板坝区1个和省级达标坝区4个,建成国家标准化示范养牛场1个,20万头生猪养殖场1个,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2个,做强林区“林药”“林菌”“林蜂”“林鸡”四大特色产业,培育“黄平野菜”“东西部结合花卉规模化种植观光基地”等10余个坝区特色产业基地。围绕林下经济“百千万”工程,制定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建成县级万亩基地3个、乡镇千亩基地11个、村级百亩示范基地126个。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以点带面、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通过流转、入股等形式,打造全县涉林专业合作组织180余家,覆盖农户7200余户2.73万余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00余个,全县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利用森林面积累计达7.04万亩,总产值近3.33亿元,惠及贫困户6776户,助推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为金山银山。依托中国农业银行帮扶优势,创新设立“防返贫基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教育培训基金”,构建完善短期、中期、长期可持续帮扶新模式,纵深助推困难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分红金额3077.29万元,项目覆盖贫困户近8.77万户次、35.23万人次,全县产业扶贫项目覆盖贫困户实现100%。“防返贫基金”经验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简报刊载,开启了黄平县金融扶贫全新模式。

风正好加力,惠农正当时。五年来,黄平县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11个重点支持牛羊产业发展县之一,获评全省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先进县,先后被省农业农村厅列为“粮改饲工作全省试点推广县”“全省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县”。黄平县品种改良工作站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级示范推广站”,贵州黄平农博翔有限责任公司、黄平县傲龙七环公司分别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深化改革的春风吹入且兰大地,润物无声,却惠及民生,聚集民心。回首五年路,改革硕果满且兰;立足新阶段,奋楫扬帆再向前。黄平县将持续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州委改革决策部署,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坚定的信心深化改革、开路破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黄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改革成就事业,奋斗赢得未来。改革,永不停歇;改革,永远在路上。

来源 | 凯里市委改革办 黄平县委改革办

网络编辑 | 伍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