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半年答卷

图片
图片
平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半年答卷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玉龙
众所周知,全国文明城市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能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个称号,而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
图片
航拍图书馆外景 姚志强 摄
2021年10月,平凉市启动全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到今年5月,平凉创城及城市更新行动刚好开启半年。
半年来,全市上下集中开展了拆违拆临、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市容市貌、户外广告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架空线缆专项整治等一批乱象治理行动,全市城乡的环境面貌和秩序得到了很大改观。
半年来,市委书记周伟、市长王旭多次参与到创城行动之中,与全市党员干部、志愿者一起,深入公园、背街小巷、道路沿线,捡拾垃圾、清除杂草、清理杂物、整理花坛,以实际行动打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引领和倡导全民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创城大业。
半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而对于平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更新行动来说,才刚刚扬帆起航……
一个“海归”市民的创城见闻
创建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只有市民积极参与,并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将创建作为自己的事,使创建需求外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市民李蕊是个“海归”,她少年时代出国求学,先后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法国巴黎工作、生活多年。前年她归国探亲,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平凉。后因国外疫情严重,在家人的要求下,她暂时留在了家乡。离开平凉十几年了,回到家乡她才发现,这个西北的五线小城,高楼大厦比国外的一些中大型城市还要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不算差,差距比较大的是城市秩序、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窗口行业的服务态度和市民的文明程度。例如政府部门及公交、出租车行业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汽车在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乱停乱放,一些市民肆意闯红灯、言语粗鲁、随地吐痰等等。她认为,这些问题和现象,表面看是人的素质问题,实质上揭示了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不够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够强。创建文明城市,就是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提升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幸福感。
图片
资料图
在她看来,创城半年,变化和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例如政府部门和窗口行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好多了,一些机关单位公厕向市民免费开放,原来人行道上乱停乱放的车辆都整齐有序停放在了划定的车位上。李蕊告诉记者,小姨家住在一个老旧小区,她刚回家去看小姨,小区门口不远处就是一个大垃圾箱,经常是垃圾满地,污水横流,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恶臭味,她虽然戴着口罩,依然被熏得连连干呕。前不久她再次去小姨家,发现原来那个一年四季垃圾包围的大垃圾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区里各个单元门口都放置了垃圾桶,而且每天早晚都有保洁工人来及时清运。
李蕊表示,每当她在朋友圈、抖音或今日头条上刷到创城拆违拆临和环境整治的新闻,她都会点赞或在评论区留言表示支持。
与李蕊的“旁观者清”不同,马育聪一直工作、生活在平凉,目前是一家公益组织的负责人,也是一名热心的志愿者。平凉创城启动以来,她就带领自己的志愿者团体,积极投身到创城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定期参加社区组织的环境卫生大扫除和卫生死角的清理、整理行动,为创城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图片
资料图
说起创城行动的知晓率和市民支持率,她表示,身边大多数人都知道创城,也支持创城,认为这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大事、好事。当然,她也听到过有个别中老年人不理解、不支持创城,认为创城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对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多大实质意义,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仔细看创城的方案和目标任务,认为创城就是打扫一下卫生,规范一下停车,捡拾一下烟头。每当听到这些言论时,她都会站出来亮明自己创城志愿者的身份,向他们宣传创城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的不二选择。她说,我常在朋友圈转发平凉创城“九大建设”,其中包含的29项目标任务,涵盖了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与城市经济社会、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每一件都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李蕊这几天没事就去小区门口遛达一会儿,看工人们在道路两侧绿化带栽植花草树木。她说,这条路原来两边被两排民房、门店占据,道路又窄又破,坑坑洼洼,形成了一条“断头路”。今年春天,两边民房、门店全部拆除,然后开始拓宽修建道路,仅仅用了个把月,就打通了这条“断头路”,修成了一条连接广成路和新民南路的宽阔大道。
创城让市民的生活更便捷
中心城区位于南北面山相夹的狭长地带,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受地理条件限制,土地供应十分紧张,可谓“寸土寸金”。加之以前因相关制度不完善,城市开发建设中配建的便民市场、停车场较少,导致城区部分区域“买菜难、卖菜难、停车难”问题十分突出。此外,城郊农民自产的瓜果蔬菜无处销售,只能在道路等公共区域占道经营,形成马路市场,流动摊贩长期和城管“打游击”,影响市容市貌,破坏环境卫生。部分市民的私家车无处停放,只能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公共区域乱停乱放,造成交通阻塞,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图片
资料图
崆峒区执法局局长陈方荣认为,创城的过程,既是城市建设、城市面貌等“硬件”改善提升的过程,更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高群众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等“软件”完善提高的过程。针对便民市场短缺的现状,执法局立足现有条件,对中心城区开发建设、征地拆迁遗留的边角地,周边居民违规圈占的公共土地和拆违(危)拆临腾出的土地进行全面摸排,对摸排清理出的10块土地,自筹资金分别建设了新河湾、三天门、十里铺等5座综合便民市场和滨河路、单家川、双拥路等5座停车场。同时,对市场容量小、基础设施差、管理不规范的果园路、民馨家园、西兴、世纪花园C区等5座便民市场,按照“扩容提质”的要求进行了改造提升。这些设施的建设改造,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完善了城市功能,更方便了周边群众日常生活所需。
新河湾是近年来开发新建的大型住宅小区,住户达3万多人。由于没有配套建设便民市场、公厕和停车场,马路市场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问题较为严重,周边居民怨声载道,投诉不断。执法局利用小区南侧道路建设遗留的7.4亩边角地,新建了新河湾综合便民市场,并配建了垃圾中转站、公厕和停车场,“一揽子”解决了困扰当地居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图片
资料图
果园路位于城区中心地段,周边老旧小区较多,公共空间有限,群众车辆停放、日常如厕较为困难。执法局在拆除道路东侧小区6处危旧房屋后,利用腾出的1950平方米土地,建设了停车场和公厕,极大缓解了该区域市民停车难、如厕难的问题,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去年农历“寒衣节”前夕,中心城区主次干道部分十字路口和人行道上,突然出现的一排排铁炉子,引发了过往市民的好奇,纷纷驻足观看、拍视频。大家在刷抖音时才知道,原来这是区执法局为推动集中祭祀、文明祭祀,方便市民开展祭祀活动而设置的专用设备。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先人,是国人的优良传统,然而优良传统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每逢春节、清明节、寒衣节,由于没有固定祭祀场所,大部分市民在街边路口焚香烧纸、燃放鞭炮,“满街尘灰烟火色”,环境污染严重,空气指数“爆表”,垃圾纸灰遍地,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引发火灾事故的情况频频发生。
创城工作启动以来,执法局把革除祭祀陋习、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新风尚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在中心城区十字路口和居民聚居区选址设置了26个文明祭祀点,制作了124个环保祭祀炉,每个祭祀点都成立了由城管、环卫和街道办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将主城区181条街路划片包干、责任到人,明确了巡查管理责任。每逢寒衣节、春节等传统祭祀日,城管和环卫工人全员上岗,全面做好祭祀点的引导、管理、卫生清扫和街路烧纸祭祀行为的巡查检查、宣传劝导工作。通过大力倡导、疏堵结合,群众逐渐改变了传统观念,集中文明祭祀已蔚然成风。
图片
资料图
坚持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民生优先,时时为群众着想、处处为群众考虑,关怀式管理、人性化执法,才能换来群众的理解和尊重,才能赢得群众的口碑和掌声。
新民南路是中心城区较为繁华的商业区,人流车流集中。2000年前后,新民南路便成为部分残疾困难群众摆摊设点、修鞋纳鞋的集中区,自然形成了一处马路市场,长期占用人行道,影响车辆通行,造成交通拥堵。由于残疾人群体就业困难,修鞋摊几乎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强行取缔,就会切断摊主家庭生计,致使他们生活陷入困境,这与创建文明城市的初衷背道而驰。执法局负责人多次到现场调研,主动与摊主谈心拉家常、做动员,在征得所有摊主同意后,将30多个修鞋摊和周边10多个销售鞋垫、杂货的小摊点,整体搬迁到了附近一处开阔地带,并划定了摊位,配套设置了3组座椅式环卫工具箱,方便摊主和顾客休息,既没有影响摊主的经营收入,又规范了市容交通秩序,体现了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和包容性。
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陈方荣坦言,留住城市的烟火气,是对创建文明城市的更高要求。与其说人们讨厌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不如说人们讨厌的是这些经营形态对公共秩序、城市环境、食品安全的破坏。既要倡文明也要保民生,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是检验治理水平的一次能力测试。通过合理规划开放区域和时段、解决小商小贩实际经营难题、重新制定规范性制度、强化健康卫生知识宣传等举措,把该放开的都放开,该管好的都管好,城市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就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创城重振昔日旱码头雄风
这是一个沐浴千年文明之光的陇东古城,这是一个享誉丝绸之路的商贸重镇,号称陇上“旱码头”。曾几何时,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铁时代的到来,这个地方逐渐落寞,一度陷入了发展瓶颈,在全省地州市综合实力排名榜上明显掉队。千年古城要发展,要突围,路在何方?
图片
资料图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是没有文明可言的。平凉市的决策者清楚地知道,文明之风要想兴盛,人民富足、产业兴盛才是硬道理。由于受人的观念、地理位置、交通瓶颈的制约,加之产业结构偏农、产业活力不足,新业态、新模式少,迫切需要开辟产业经济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推动产业现代化、带动人口结构年轻化,实现城市能级活力的跃升。
城市,由“城”与“市”组合而成。这也意味着,创城及城市更新,除了要对“城”的景观、建筑、道路等进行更新提升外,还要对“市”的布局、定位、配置等进行建设升级。如何将产业、商业发展融入到创城和城市更新进程中,始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刘卓然是一个80后,早年在成都发展,因疫情影响回到家乡,蜗居了两年,目前筹划二次创业。在他看来,平凉的历史文化足够悠久深厚,曾经有过高光时刻,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有很多特色美食,“养生平凉”这个招牌打了若干年了,为啥没有如大众所期待的一样,成为陇东南区域的知名城市?除了交通的制约,产业发展的限制,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层面来看,没有形成像样的商圈,是其中因素之一。他认为,商圈是城市的重要载体,也是留住游客和年轻人的关键所在。
去年10月,甘肃省第一批8个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公布,临夏八坊十三巷、兰州老街、张掖市临泽县丹霞口旅游休闲街区、天水市秦州印象•文景园步行街、嘉峪关市白鹿仓丝路风情街、酒泉市敦煌夜市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兰州新区中川园林园旅游休闲街区、张掖市甘州区明清街上榜,这些旅游休闲街区,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和网红打卡地。
图片
资料图
记者看到,《甘肃省“十四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在2025年,全省建成50个以上有规模的特色街区或夜市,让休闲消费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刘卓然建议,借助这个政策风口,平凉应该以创城和城市更新为契机,盘活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规划打造一条特色旅游休闲街区或夜市,激活拉动本土消费,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配套的城市功能,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文明城市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市发改委公布的“平凉市2022年度市列重大项目名单”85个项目,其中重点产业链项目59个,重大交通项目13个,安居工程及社会民生项目13个。市民最为关注的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定西至平凉铁路(平凉段)、宝中铁路中卫至平凉段增建二线工程、平凉至庆阳铁路(平凉段)也赫然在列。交通便捷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提供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也成为平凉建设宜居兴业城市、打造幸福家园的重要举措和远景目标之一。
刘卓然家住新河湾,每天推开窗户都能看到正在兴建中的体育运动公园。他说,“我看过效果动图,这个体育运动公园太美了,建成后又是平凉的一个新地标。”据记者获悉,体育运动公园位于中心城区保丰路以东,双桥路以西,柳湖路以北,泾河大道以南。公园总占地面积450.3亩约30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约16.34亿元,建设期为3年,预计2022年底竣工。体育运动公园包括体育场馆和运动公园两部分,主要建设有“一场两馆一园”,建成后囊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400米标准操场、笼式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
图片
资料图
体育运动公园建成开放后,不但为本土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一块较为专业的训练、比赛场地,还可以举办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
基础奠定实力,差距蕴藏潜力,机遇激发动力。文明创建不能一蹴而就达到目标,必须脚踏实地稳步向前。文明创建不仅让城市得名,更让百姓得利。平凉的文明创建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在与兄弟城市比赶超的过程中,将更加突出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的要求,以更宽广的视野直面挑战,找差距、求突破,推动城市变得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设施更完善、生活更幸福。
走进平凉七座城市,触摸“文明的细节”,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声中,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历史欠账和城市短板正在补齐,民生实事正在落地见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