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IE浏览器退役,一场迟到的告别仪式

对于微软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这远算不上“壮士断腕”,而是终于下定决心割掉那节无用的阑尾罢了。
5月16日,微软官宣了“IE浏览器将于6月16日正式退役”的消息,瞬间冲上微博热搜。可能“Z世代”不太熟悉这一古早的浏览器名称,但对于经历了互联网从无到有的70后、80后网友来说,IE浏览器见证了几代人的青春。有网友称,随着IE浏览器的退役,“E网情深”将成为历史,“爷青结”。
图片
1995年8月,微软发布操作系统Windows 95。作为Windows 95的默认浏览器,IE浏览器飞速占领市场,3年之后即成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浏览器。中国互联网的初代网友想必都对这一款蓝色的“e”印象深刻,在当时,双击这一图标,就意味着打开了广阔的、全新的互联网世界。即便是如今的00后,应该也对这一图标有所印象——作为目前主要公共服务网站的底层架构,IE浏览器仍然是培训注册、考试报名等网站的主要选择。
但在使用过程中,IE浏览器的缺点不断暴露:速度慢、反应迟钝、兼容性不佳、动不动还“崩溃”。在其风靡全球的前几年,它甚至连版本都没有更新;而即便后来更新了版本,也并没有真正改变用户的体验。卡与慢,导致IE浏览器成为迟钝的代名词,各种调侃层出不穷,后来甚至有人还恶搞评选出世界上最慢的几样东西:树懒,乌龟、海星和IE。
IE浏览器真正的“社会性死亡”,来自2011年之后大量出现的竞争对手。从Chrome、火狐、Safari浏览器到中国本土市场的360、百度、搜狗、QQ等浏览器,都从各个侧面给予了用户全新的选择。等到竞争对手几乎分食完市场之后,IE才从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反应过来,但这个时候,用户习惯已经被彻底改变,失去了用户的IE想要起死回生,也是回天乏术。
这种反应的滞后,同样体现在微软对于IE产品的态度上。众所周知,即便在过去十年间,IE已沦为了互联网的边缘产品,甚至成为了软件界的“笑柄”,但微软依然直到今天才选择彻底放弃。这种产品策略选择,如果放在时刻面对竞争压力的创业公司身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对于微软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这远算不上“壮士断腕”,而是终于下定决心割掉那节无用的阑尾罢了。
在PC时代,银行的网银和U盾必须使用IE浏览器打开,很多考试网站、权威查询网站也必须使用IE才能打开。之所以这些公共服务需要建构在IE的产品基础之上,可能正是与IE在中老年群体中还有覆盖有关系。毕竟,选择IE的技术架构,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覆盖最广、门槛最低。
而今IE浏览器退役,除了网友的追忆和怀旧情结之外,关于在考试报名等渠道上的使用担心,其实大可不必。如今的浏览器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寻找到替代并非难事,也必然有更多的浏览器来补足此前的空缺,市场的自发力量自然会弥补其中存在的空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其实应该是一件好事。而且,即便IE浏览器退役,微软仍会为Edge浏览器的“IE 兼容模式”带来持续的改进。
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商业世界的搏击与生死,在数字世界,这种产品迭代浪潮只会更快也更激烈。作为一款延宕将近30年的互联网产品,微软必须承认,当下早就不是IE能够轻松占据市场九成份额的时代。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只有持续的更新和保持对用户的关注,才是新的市场生存法则。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陈白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