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数千人体面迎接死亡,85后姑娘给空巢老人拍遗像,老人都笑容如花

图片
图片
注册商洛彩虹公益中心的第五年,杨鑫因为给农村空巢老人拍遗照“火了”。媒体循声而来,报道铺天盖地。光是上周,她原本紧张的生活里,就硬是塞进了三场活动。
图片
5月11日,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进山给留守的孩子们送“清洁包”,这是她发起的第二个公益项目,从2017年延续至今。回来的路上,他们的车要沿着便道上到一个斜坡,结果刚好驶入水泥罐车的盲区,罐车一打方向盘,直接把杨鑫的车推出去十多米。靠近驾驶座的左车门因为严重变形而无法打开,她只好爬到副驾从右车门出来。后排座位上,前来采访的摄影师吓到不停地用手拍打窗户。没人受伤已是万幸,但这场意外给杨鑫带来了新的负担,周六,她得把车送到135公里外的西安维修,当天迅速返回商洛家中,照顾11岁的儿子。
图片
当然,惊心动魄的片段是杨鑫生活的一部分,在家里照看两只心思难测的猫,是另一部分。电话里,杨鑫聊起这两件事,都是一样的平淡语气,她总是这样的态度。她不爱客套,看到同样用猫做头像的人,上来就问:“你也是铲屎官吗?”得知作者有三只猫,她为自己“只有两只”而发来“抓狂”的表情。她知晓作者的来意,咣咣丢来其他媒体的报道,“可以参考一下。”也正因为此,她很容易给陌生人的人留下“大大咧咧”的印象。她不喜欢聊自己,被问到做公益以前的人生,她总有些漫不经心,似乎快乐而随性。但深聊下去才会发现,她看似平淡的人生,经历了许多跌宕起伏。
图片
杨鑫是谁?为什么她能察觉到空巢老人如此细微的需求,提出如此与众不同的公益思路?这是2000多张遗照背后,一个“普通”的85后女孩和她“普通”的公益故事。
01
孩子们穿的是脏脏臭臭的袜子,也说不清楚是哪一次发现的。那时杨鑫已经在商洛日报社做了4年摄影记者,总要往农村跑,关注农村的建设,也关心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要驻村,也经常到学校里参加活动。做摄影记者,总要拍照,要拍细节,杨鑫会拍孩子们的脖子,也会拍他们的手和脚。
图片
“你家有袜子没?”她看到了,就要问一问。可能是好面子,孩子们总告诉她有。但时间久了,她就知道,这些靠爷爷奶奶照看的孩子没有干净的袜子,她要解决这个问题。
2006年,从陕西一所大专院校的摄影专业毕业后,杨鑫如愿以偿地入职西安的一家媒体,成了一名摄影记者。那时,她的同学都渴望成为记者,但最终只有三个人如愿,她是其中之一。两年后,出于对职业伦理的坚持,她辞了职。再做记者是2012年了,她进入商洛日报社,因此开始频繁地拍摄各种公益活动。
图片
捐赠方通常是进山给孩子们送学习用品,买很多笔记本和笔,跑得多了,杨鑫开始质疑这些捐赠:“国家在发展,我们商洛已经没有那种土房子建成的学校了,农村学校也不是希望工程时的样子了,现在的条件,哪家人会买不起给孩子的笔和本?”
图片
2014年,留过造血干细胞血样的杨鑫被告知自己与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那位患者是个单亲妈妈。杨鑫的父亲和哥嫂都是医生,她明白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对自身造成伤害。那时距离杨鑫失去至亲不久,“我当时也希望别人能帮我,但没有人帮,只能我自己一个人扛。我觉得我能体会到那个病人和她的家属想要活下去的那种迫切的愿望。”帮助别人成了杨鑫自己的“救命稻草”,她知道,没有这根“稻草”,自己就完了。
图片
捐完造血干细胞,她成了捐献过骨髓的志愿者,那也是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志愿者”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做公益。她发现,她曾目睹过的公益活动,除了捐赠的物品不解决问题,其形式也使她厌倦:捐赠方带着优越感来走马观花,送了东西,就拉着孩子“使劲儿拍照片”,或者拉着横幅做宣传。“为什么你们会把公益作为商业宣传的工具?公益不是你们开着几十辆车,带着炫耀性质地拉来好多东西。”对公益,杨鑫有了自己的看法。
捕捉到留守儿童对于干净袜子的需求后,杨鑫没有头绪,找到慈善协会的朋友求助,朋友帮她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发起筹款,筹到几万元。杨鑫的计划是,给每个孩子送六双袜子,周一到周五每天换干净的袜子穿,周末就在家里洗袜子。杨鑫还找到自己的单位,协调报社联合一家企业捐赠台灯。第一次活动,她找来三四个朋友一起忙,只记得成功地给“好多孩子”发了“好多袜子”,后来这成了彩虹公益中心的常设项目“袜子去哪儿了”。
图片
过去,杨鑫习惯了每次进山看到问题就靠自己在朋友圈的呼吁解决问题,她用这样的方式帮助极度困难的家庭,还帮助留守的孩子们实现诸如“拥有一条背带裙”这样的小小梦想。但在送袜子的尝试后,杨鑫日常观察到的需求有了得到更大规模解决的可能。
2018年6月,杨鑫发现女孩们聚在一起,互相抓对方头上的虱子。同为农村孩子,杨鑫感到震惊,那是卫生条件极差的表现。“我这个85年生人,从小到大没生过虱子,也没见过虱子。”那一天,她连发了4条朋友圈,其中一条是求助 :“急需20个卫生包!洗发水、毛巾、香皂、牙刷、牙杯,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图片
因为污垢日积月累,孩子们的脖子是黑的,再问问谁能保证每天刷一次牙,杨鑫发现,连六年级的孩子都没刷过牙。很难责怪任何人,父母不在,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给让孩子吃饱穿暖已属不易。杨鑫想要帮孩子们弥补从小被忽视的卫生习惯养成。半个月后,她和征集到的3名志愿者给麻街镇王河小学全校20个孩子送去了卫生包。志愿者招募启示里,她特意注明:志愿者不仅要现场发放物资,还要帮孩子们洗发整理个人卫生,怕脏怕累者绕行。
图片
“孩子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有这个需求。但你把这个东西带给他,他的眼睛会放光,好像突然意识到了还有这么多的东西。以前觉得洗脸用香皂就不错了,现在发现还可以用沐浴液,原来洗脸的香皂和洗衣服的肥皂是不一样的。”杨鑫记得她们把用大脸盆装着的卫生用品交给孩子们时,他们脸上充满好奇的表情。这些东西不用花钱,爷爷奶奶也愿意给孩子们用。杨鑫见证并理解改变如何发生:“他们第一天刷牙是好奇,第二天刷牙也是觉得有意思,到了第三、第四天,有一天不刷,他就会觉得嘴里不舒服,慢慢地就养成了卫生习惯。”
图片
02
这些真实而细微的需求,全依靠人与人日复一日的相处方才显露。事后回看,杨鑫往往是在满足一个需求的过程中,发现了埋藏更深的新需求。意识到山里的老人们需要一张遗照,就完全出于偶然。
图片
那次进山,杨鑫和志愿者们是为老人们送“温暖包”,这是由彩虹公益和中华救助基金会合作的“老有所衣”项目,“温暖包”里有羽绒服、羊毛护膝和羊毛袜。进到老人家里,杨鑫发现,有些老人家里一张照片也没有。还有些独居老人,老伴去世了,没有遗像,家里就放一个纸板做的牌位来上香。
图片
图片
问起照片,老人们总说,“老了,难看得,谁还照相。”“山里谁还拍照了?”杨鑫足够敏感,能在他们的掩饰里看到遗憾。她总是主动给他们拍照,老人们嘴上推脱,“老了难看得,照啥呢。”但脸上已经笑开来。杨鑫让他们看到相机里的自己,“你看,笑起来多好看!”老人们总是惊喜,“呀,现在这一照就能看见,还照这么好嘞!
图片
图片
图片
接触的老人越多,杨鑫就越是了解他们,知道他们不忌讳为迎接死亡准备寿衣、棺木和遗像。但和寿衣棺木这样的“大事”比起来,遗像似乎没有那么紧要,加之老人们对拍照的顾虑,往往成为老人和家人的遗憾。
杨鑫足够务实,同样是拍照,也可以选择为老人们拍合影,但仔细权衡后,她还是决定为老人们拍遗照。原因简单清晰:合影只能让人一时高兴,没有更大的实用价值,此外,相比需要协调两三个人表情的合影,一个人的表情更好拍,考虑到彩虹公益的人手和能力,她愿意选择更简单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有所忆”项目就这么做起来。杨鑫心里没底,当时彩虹公益与三家公益机构联合到村里做活动,他们表演节目、做培训,只有彩虹公益是去拍遗照。杨鑫担心场面冷清,但老人们听说是来拍照,竟排起了长队,还有的老人拍好照后,又用三轮车和摩托车拉来亲戚和邻居,以至于其他三家机构的志愿者最后也为彩虹公益做起帮手,那天他们一直从早上9点拍到下午1点。
完成一次“老有所忆”,志愿者们至少要进村三趟。第一次实地走访,与村委会对接,第二次拍照,第三次展览和发送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老人拍照前,志愿者要用刷子帮老人们拍掉身上的土,把他们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如果有阿姨是长头发,他们还要为她编辫子或挽发髻。
拍得多了,杨鑫有了经验,她们原本为老人们准备了红蓝两种背景色,但农村说“红白喜事”,红色吉利,老人喜欢红色,再往后,志愿者们便只用红色做背景了。
农村的老人很少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杨鑫记得,有一位老人拿到照片后,举得老高,先是很开心地笑,过了一会又沉默了。他把照片慢慢放下来,正对着自己的时候,又笑了起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人们喜欢她们,知道她们的细致和用心。让杨鑫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名为董绒的老人,拍完照,她一直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等活动结束,她才靠近杨鑫,想请杨鑫到自己家里坐坐。
图片
图片
杨鑫知道,老人的儿子因为受伤致残,没有劳动能力,老人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不通车的山上,家里只有三件土房。志愿者们每次为她送物资,她都惭愧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是这样艰难的老人,每次看到杨鑫和同伴,就笑得将眼睛眯成一条缝。那一天,因为路途太远,杨鑫终于没能去成老人家里,她一直记得老人不舍的样子,和慢慢离开时的背影。
图片
03
杨鑫的许多快乐,都建立在为老人和孩子做事上。事情一件件做下去,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法。“我们就是普通人,知道我们能力的边界,只在我们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对公益组织来说,筹款总是困难的。资金不够,她们就从人少的村子做起。做事本身就是目的,除了自身的快乐,她不借此求取更多。
杨鑫极少对外提及,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前,她曾被漫长地禁锢在那种竞赛式的人生中。她自幼被父亲送进体育场,训练竞走项目。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天放学后,杨鑫独自到体育场,以2000米跑开启训练。后来,热身跑的距离加到4000米、8000米。参加未成年组的竞走项目,要在严苛的规则内,以最快速度走完3000米。
图片
体育就是这样,同等的身体条件,付出更多的人才能获得更多回报,跑得更勤奋,就能拥有强于别人的耐力,花更多时间训练协调性,速度就比别人快。
图片
那时,竞赛成绩意味着一切。初中时她到了省队,那些有名的竞走运动员是同屋的大姐姐。但竞争太严酷了,成绩好的人,生活待遇就高,杨鑫发现,就连吃饭也被分出等级。在那里,她看到队友因为训练而尿血,因为高强度的训练叠加身体的快速发育,她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出现眩晕症状。那时她有了恐惧,主动退了队。为了以体育生的身份考大学,高中她改练800米跑、立定跳远和铅球,但因为常年的训练耽误了文化课,她没能考上。
图片
她自费学了摄影,希望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手艺。进了学校,她从素描开始补起,等真的开始拍照,她发现,摄影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竞走比赛那样绝对的“更快更好”,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发展自己的喜好,并拥有选择和判断的自由。觉醒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杨鑫知道,她对摄影的喜爱,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图片
在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里,杨鑫先是获得了足够的坚韧,后又挣脱“竞赛”,选择自由。总有人问杨鑫,“做公益是不是很苦?”杨鑫就答,是累,但不觉得苦。还有人问,做公益图啥?她和志愿者们把这类问题当成笑话,“我们很快乐,但他们真的不懂。”(来源:腾讯新闻)
图片
撰文|轻舟 摄影|杨鑫 编辑|葛城 出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出品人|杨瑞春 主编|赵涵漠 责编|刘欢 运营|美里 吕晨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