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NFT缩水万倍,国内数字藏品平台激增,都在发行什么?

2022年,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各地文博单位纷纷发布以文物为主题的数字藏品。随后,在“5·19中国旅游日”,各地景区也发布了以古建筑为主题的数字藏品。到了5月20日,以爱情为主题发行的“520”数字藏品更是覆盖各行业领域。

今年以来,数字藏品发行额和交易平台激增。有机构测算,1月初数字藏品全平台日均发行额仅为百万元水平,至4月底,全平台市场日均发行额已突破1000万元水平,国内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已超300家。

作为“去NFT化”的本土产物,数字藏品目前市场需求如何?数百家平台都是什么背景?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多家互联网企业已成立数藏平台,其中还不乏国有资本。根据天眼查数据,截至5月20日,已有50家企业的名称或商标信息含“数字藏品”,平均注册资本达2.4亿,其中四成是在2021年、2022年注册成立。

互联网“大厂”、国资已入场

数藏平台遍地开花

数字藏品是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唯一标识的经数字化的特定作品、艺术品和商品,包括但不限于数字画作、图片、音乐、视频、3D模型等各种形式。

在海外掀起的NFT热潮中,由于监管严控,为规避金融属性,国内各大平台“去NFT化”,限制二次交易,主推数字藏品概念,参与主体包括互联网“大厂”、国有企业、传统上市品牌企业、其他初创公司等。

2021年至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京东、小红书、迅雷等互联网企业均上线了自己的数字藏品平台,如鲸探、幻核、百度超级链、网易星球、灵稀、R-SPACE、非同数艺等,其中阿里巴巴、腾讯均为去年入场。

而业内唯一艺术、优版权、iBOX、洞壹元典等数藏平台虽无“大厂”背景加持,但胜在推出时间较早,也在去年入场。到2022年,各类数藏平台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已超300家,主要在1月至4月期间密集推出。

其中,国资背景也不少见。今年4月,虚猕数藏上线,成为浙江首个国资系数藏平台。同月,海豹数藏启动建设,这是山东首个国资数藏平台,于5月20日上线。此外,国资还参股了唯一艺术、元视觉、洞壹元典等数藏平台。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市面上的数藏平台分为收藏、转赠、二级市场交易三种模式。其中,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数藏平台均不开放二级市场交易,部分平台允许无偿转赠,但存在持有时间条件限制。例如,鲸探需要用户购买数字藏品达半年才可转赠,同时受赠方需年满14周岁,还要通过平台风控核身,受赠方接收数字藏品满2年后,才能再次发起转赠,通过限制流通降低炒作风险。

在底层技术方面,各大数藏平台依托的区块链以联盟链为主,如阿里的蚂蚁链、腾讯的至信链、百度超级链、网易区块链、京东的至臻链等,并非完全去中心化;在数字藏品来源方面,个人不能自行创作上传,以各大数藏平台定向邀请或申请合作为主。

国内数字藏品主打文博牌

海外NFT市场炒作遇冷

根据阿里旗下机构数据,国内数藏平台2021年发售量约456万个,总发行量市值约1.5亿元,平均售价约 33.33元。从数字藏品用户画像来看,近八成藏家是男性,90后藏家最多,其次是00后和80后,在地区分布方面,广东藏家最多,占比近四成。

梳理发现,国内数字藏品类别主要集中在文博、非遗、体育、航天、电影、动漫、新闻、音乐等行业,同时还有各类潮玩IP。其中,文博类数字藏品发行量较大,全国已有多家博物馆以文物为主题推出数字藏品,如湖北省博物馆推出“越王宝剑”,甘肃省博物馆推出“魏晋数字壁画砖”,广东省博物馆推出“元磁州窑褐彩唐僧取经图枕”等。根据鲸探平台数据,其数字藏品主要来自传统文化相关IP,占比达到70%。在各类体育运动赛事期间,数字藏品纪念品也较为流行。缺少知名IP的数字藏品则乏人问津。

另一边厢,在国内主推文博类数字藏品时,2022年一季度以来,海外NFT市场炒作有所降温,北美地区的搜索热度显著下降,卖方多,买家少,部分NFT报价缩水或滞销。海外的NFT交易主要集中在Opensea平台,该平台允许用户自行铸造发售,但类似“无聊猿”的爆款属于金字塔尖的少数,其一季度平均转手利润达5.3万美元,是其他知名NFT的两倍以上。

根据Non Fungible数据,2022年4月,全球NFT平均日销量仅3.6万件。对比去年第四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NFT交易数量为744.75万,减少46.96%,买方数量117万,减少30.91%,卖方数量81万,减少15.61%,市场NFT平均价格上涨超80%,转手盈利却有所下降。

去年3月,一名加密货币企业家以290万美元将推特创始人首条推文NFT买下,今年4月再次拍卖,希望卖出4800万美元,但到拍卖结束,仅收到7个投标,最高报价不到290美元,缩水万倍。

除了炒作带来的泡沫,NFT还存在安全漏洞、侵权、洗钱等风险。例如,周杰伦称其持有的无聊猿NFT被盗;用户未经艺术家授权就冒用身份出售其NFT作品;犯罪分子用非法资金购买NFT并与自己进行交易,以在链上创建销售记录等。

监管严控金融属性

合规问题聚焦侵权

早在去年9月,央行等多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将相关业务活动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NFT概念也受此影响。为减少政策风险,数字藏品概念随之兴起。

同年10月,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牵头发布了《数字文创行业自律公约》,中国美术学院、湖南省博物馆、蚂蚁集团等参与制定,提出了11项共识,包括坚持原创正版、联盟链技术可控、防范投机炒作和金融化风险,以及防范洗钱风险等。

由于监管严控金融属性,数字藏品二级交易市场受限,转赠成为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鲸探等头部平台就此提醒,不支持有偿转赠,私下交易约定存在欺诈风险,法律纠纷风险极高,一旦发现异常行为,将会对相关账户采取限制措施。

随着数藏平台遍地开花,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平台随意搭建、发售,有时发售两期作品就关门跑路,或者重新变换身份继续炒作数字藏品。曾有平台在微信上以二维码形式“拉人头”,面临封禁。今年3月,微信公众平台对炒作、二次售卖数字藏品的公众号及小程序进行整治,多个数字藏品平台小程序、公众号遭下架和封禁。

据悉,由于数字藏品的性质,交易平台应具备相应合规资质牌照,涉及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网络出版服务许可、信息网络船舶视听节目许可、艺术品经营平台备案、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等。

2022年4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防范NFT金融风险的倡议,表示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从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风险。

紧随其后,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数字藏品产业健康发展的自律要求,表示抵制无序炒作,引导合理预期,坚守合规底线,远离非法模式。

当下,相较于海外市场,数字藏品弱化了NFT的二次交易属性,在国内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合规问题开始聚焦版权保护。

前不久,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开庭并宣判了NFT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第一案。原告奇策公司发现,被告原与宙公司经营的Bigverse平台上有用户铸造并发布“胖虎打疫苗” NFT,售价899元。法院判决被告立即删除涉案平台上发布的“胖虎打疫苗”NFT作品 ,同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合计4000元。

法院认为,数字藏品平台不仅需要履行一般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还应当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审查机制,对平台上交易的NFT作品的著作权做初步审查。这意味着,用户发布侵权作品,平台也需要承担责任。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林芯芯

设计:张博

数据来源:鲸探等数藏平台、Opensea、NonFungible、DuneAnalytic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