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中国医生建立循证思维,才能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自1992年循证医学被正式提出,至今已有30年。这30年是人类医学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在临床思维和观念上亦是从“经验”到“证据”转变的时代。

1996年,循证医学概念被引入中国。作为我国知名肝病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继东的职业发展路径,刚好契合了循证医学理念逐步在中国生根发芽的阶段。医学发展的变革,让贾继东从求学到临床工作,都在解决问题时力求首先找到“最佳证据”。也正是源于此,在指导青年医生的临床工作时,他愿意接受挑战甚至质疑,鼓励年轻人不再循规蹈矩,而是找出证据,提出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循证医学诞生30周年之际,健康界联合威科医疗UpToDate“循证医学30年·践行者系列访谈”专访贾继东,他对健康界表示,中国医生需要从医学教育开始便建立起循证思维,去了解最前沿的临床和科研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从而让世界听到中国医生的声音。

循证医学就像一扇窗

步入肝脏疾病诊疗和研究领域,对于自小体弱、希望尽力去帮助别人的贾继东来说,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事。

贾继东教授

作为一个肝病大国,中国慢性肝病患者人数惊人。数据显示,我国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例合计约1.03亿,占全球病毒性肝病患者的30%,这些病人常年被肝病所折磨,他们中很大一部分生活贫困。1987年,从济宁医学专科学校(现济宁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医院工作6年的贾继东,考上了兰州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来到首都医科大学,成为我国著名消化病学、肝脏病学专家王宝恩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贾继东自此踏上了肝脏病学的探索之路,为慢性肝病患者带去希望。

贾继东读博时期,正是循证医学概念来到中国的时候。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经验医学的新的临床思维模式或理念,是1972年由英国内科医生、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创立。在当时以Cochrane为代表的一些流行病学家通过大量工作,提出在现有的临床诊治措施中,仅20%不到被证明有效。循证医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验医学的认识和实践模式,这为刚刚成为医生不久的贾继东在临床和科研方面,打开了一扇窗。

循证医学倡导证据应该来源于“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的研究,遵循客观证据是其本质所在。其追求的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诊治决策都尽量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我们过去的诊疗建议是基于经典教科书和权威的观点,传承方式是‘师带徒’,这些口口相传的长期形成的理念,尽管很多是行之有效的,但也有一些长期被沿用的无效的诊疗方法,更新更好的方法并未被采用。”贾继东说,循证医学就要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再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自身意愿,形成一个对患者最有利的诊断和治疗决策,这个循证的过程能够提供给患者最佳解决方案。

循证医学倡导的是有根据地对病人进行医疗服务,将医学研究最新最佳结果用于临床实践的做法已被广大医务人员和病人所接受,在医学生和年轻医生中传承循证医学理念成为必然。当有年轻医生成为科室新成员的时候,贾继东总是希望大家能够时刻具备循证医学的思维。比如通过UpToDate找到更新的治疗证据,而不是完全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哪怕只是“转氨酶升高”这一肝脏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医生也不能千篇一律地去用药,而是努力找到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找出最新的研究证据,再依据病人具体情况去拿出治疗方案。

贾继东将UpToDate形容为“医生用的百度,但比百度靠谱”。证据新,系统专业,对临床工作指导意义很大,贾继东经常推荐科室的临床医生到UpToDate上去查询和参考。

参与国际指南编写,是学习,更是为世界做出“中国贡献”

坚持循证医学研究,让贾继东成为国内知名肝脏疾病临床治疗专家,并一路走到国际肝病医学舞台。

多年来,贾继东主持或参与国内外指南、共识的编写,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作为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专家组成员和北京市十大疾病攻关计划肝炎领域的领衔专家,贾继东不仅参与并见证了我国在肝炎防治工作上取得的重大进展,更在2015年亲自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更新的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编写工作。贾继东相信,这不仅是学习的机会,更是一个展示的机会,是中国的医学专家们为世界做出的“中国的贡献”。

“我们的优势是人口基数大,病人多,医生临床经验更丰富,但需要承认的是,中国医生也存在局限性,这源于我们的起步晚。”贾继东回忆说,在世卫组织参与国际指南编写的时候,对非英语国家的医生来说,语言是个很大的考验,中国医生需要对相关领域的英文表达熟练掌握,体现在文字上必须字斟句酌,才能在讨论甚至争论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贾继东颇感欣慰的是,在国际指南制定过程当中,自己的很多建议得到采纳,专业能力方面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东方文化比较含蓄,西方更加直接,但在循证医学的时代,大家在学术讨论上都是基于证据,讨论时不是看谁的声音大,而是要表达证据的级别有多高,这是中国医生需要学习的地方。”贾继东说。

基层医生具备循证医学理念,是分级诊疗的基础

尽管中国的医学专家早已在国际学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大医院与基层医生在诊疗水平上,尚存在较大差距。临床中,贾继东时常会看到患者拿着在当地医院开出的错误的治疗方案,这让他感到痛心。

曾经担任两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的贾继东不止一次在政协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力度。

贾继东提出,在临床医生培训过程中,循证医学理念要贯穿其中,比如首都医科大学在对医生培训时,就开设了循证医学的课程,接受这类思维方式的培训是成就一名合格医生的基础。

“我们要引导临床医生尽可能地按照国内外指南规范去行事,而不仅仅是像过去师傅带徒弟,那样的结果最终只会是一个医院一个样,一个科室一个样,甚至一个医生一个样。”贾继东表示,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除了硬件以外,更多是培训水平不一致,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医生之间水平差别很大,这也导致了“全国人民奔协和”。

病人扎堆去大医院显然没有必要,并且浪费资源。贾继东认为,要用循证医学理念去培训年轻医生,让他们能看到国内外最新的指南和证据,这样的培训理念,才能让我国医生更加同质化,从而做到“90%就医不出县”,实现分级诊疗的目标。

在贾继东主导并参与的多轮针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和学术报告中,不仅讲结论,更会讲指南制定背后的故事,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推荐这样的治疗方式,证据从何而来。贾继东相信,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尤其是对每一次最新防治指南的宣贯,都是将循证医学体现出来并帮助大家根植于心的好机会,多层次多维度地去表达循证医学理念。

医生要做科普,前提是自己把医学知识“吃透”

每年3月“全国爱肝日”到来的时候,几乎都是贾继东一年当中最忙的阶段。除了日常诊疗工作之外,他要参与各类科普和义诊工作。无论是打耳洞、纹眉有可能传播肝炎,还是不喝酒、少用药这种“碎碎念”,贾继东都很乐于向公众传播健康知识。

“做科普工作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临床中的诊疗是一对一,作用有限,在媒体上做科普,受众面更大,社会效益更好。”贾继东说,做科普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他时常告诉科室里的年轻医生,做科普之前,自己首先要把医学知识“吃透”,自己真懂了,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百姓讲明白,讲透彻。比如转氨酶升高不能只吃保肝药,即使转氨酶降低也有可能是假象。医生要告诉百姓,病毒就像大火,只有抑制了病毒才能算是“釜底抽薪”。

从医数十年,在贾继东心里,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他一直把病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遇到外地赶来挂不上号的患者,他也经常“能加号就加号”。在公共卫生方面,贾继东亦持续呼吁消除对乙肝患者的一切歧视,包括参与修订公务员入职和学生入学体检里去掉强制检测乙肝的规定。他的努力,让这些患者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更加公平的权利。

贾继东还多次参加座谈会,在推动病毒性肝炎药物纳入医保和带量采购等方面建言献策。如今,曾经天价的治疗丙肝的药物价格降低九成,乙肝病人日常用药也低至每月几十元。

贾继东相信,真正优秀的人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不断超越自我。在肝脏病学的探索和服务患者的道路上,贾继东从未止步。